历史
-
中国历代服饰周汛,高春明撰文、绘图;周祖贻,金宝源摄影;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编著历代服饰,是一定时期物质生产和思想文化的综合反映。衣冠服饰的演变,同经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生活习俗、各民族之间以及各国之间的交往等,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服装史是一个国家历史特别是史化史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生前就曾关心中国服装史的研究和编写。在一九六四年的一次谈话中,周总理谈到,很多国家有服装博物馆,以体现其文化发展和工艺水平,一般多是由中古到十七八世纪的材料。他提出:我国历史文化那么久,新旧材料那么多,是不是也可以比较有系统地编些这类图书?诚然,被誉为"衣冠王国"的我们伟大祖国,服饰的发展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装款式。出土的文物,史籍的记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资料。新中国建立以后,文物、考古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江陵楚墓、长沙汉墓等的发掘,更展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服饰实物。这是艺术的宝藏,是绝好的史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理应加以研究、整理,编辑、出版,以奉献于人民,奉献于世界。有鉴于此,我们在作者多年辛勤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这本《中国历代服饰》。它是中国服装史的学术专著,又是富有实用参考价值的图册,同时也是一一份生动优美的爱国丰义教材。中国服装史至今还是一片有待开发的沃土,我们只是尽自己的微力,作了一锹一锄的上作。更大的丰收,尚有待于来者。
-
廿二史劄记校证(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本书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一部著名的读史札记,书中对各朝历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考辨订正了重要史实。本书自一九八四年出版后,受到国内学术界的欢迎。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决定重印此书。重印之前,作者对全书的内容作了修订补充。
-
文明与野蛮(美)罗伯特·路威(Robert H.Lowie)著;吕叔湘译这本由吕叔湘老先生翻译的书再次出版,原著虽然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书(一九二九),而译本也是将近五十年前出版过的(一九三五),原书中有些话显得陈旧和不准确了;但还是值得推荐给青年同志们阅读,以增加常识,开拓眼界;并且可以作为起点,由此进而了解国际上人类学发展到八十年代的情况。这书是通俗著作,没有用什么专门术语。译笔很流畅,而且有的地方译者还援引中国资料加了注。人类学和种族歧视本有联系,终于对立。作者考察人类文化的人类学者的态度鲜明,不以高等文明人自居。人类学以全人类为对象,力求了解人类自己,因此内容广泛。书中论述了食、住、衣、工艺、交通、婚姻、家庭、民族与国家、礼仪、教育、艺术、宗教、医药、科学等等。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从物质到精神,都说到了。作为人类文化史以及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的通俗入门书,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英)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著;萧乾,李从弼译亨利.菲尔丁是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有“英国小说之父”之称。本著为菲尔丁的代表作,描述的是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汤姆.琼斯的种种经历。在这本旨在扬善贬恶的著作中,塑造了从地主、贵族到士兵、流氓等各阶层的50多个人物,揭露当时的种种黑暗社会现实,深入骨髓的力度、收放自如的情节安排、引人入胜的故事使本著成为经典之作。
-
今言(明)郑晓 撰,李致忠 点校今言四卷,明郑晓撰。郑晓字皇甫,浙江海盐县人。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皋乡试第一。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年)郎登进士第。初授职方主事,因而得以日披故牍,尽晓天下阨塞、士马显实强弱之敷,迭撰九边图志。后丁父忧,久归不起。许赞任吏部尚书,召为考功郎中。因改忤严嵩意,被贬为和州同知。后又迁太仆丞,历南京太常卿,拜荆部右侍郎。不久又改任兵部,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又因平定东南沿海倭寇有功,召拜吏部左侍郎,遥南京吏部尚书。又因知兵事,改右都御史,协理戎政。不久又拜刑部尚书。郑晓学问淹博,经济宏深。又久历国家耍职,谙悉本朝掌故,所以他的著作多涉国政朝章、兵戎邦计。今言就很有这方面的特点。《今言:元明史料笔记》为竖排繁体。
-
石林燕语(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十卷,宋叶梦得撰。叶梦得(公元一○七七年——一一四八年)字少蕴,号石林剧士,原籍吴县,剧乌程。北宋哲宗绍圣四年登进士第,遂迁祠部郎官。徽宗大观初,任起居郎、翰林学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汝州,积极参预朝政。高宗初,曾官户部尚书,迁尚书左丞;绍兴时,任江东安抚使。以崇信军节度使致仕,卒朥検校少保。宋史有传。叶梦得一生,屡经仕宦,学部博洽,精熟掌故,故著述甚富。据南宋陈振孙直刘书录解题着录,尚存者如春秋传二十卷、春秋考十六卷、春秋谳二十三卷、石林奏议十五卷、石林菩语十卷、避 暑录话二卷、岩下放言三卷、石林家训一卷、建康集八卷、石林诗话二卷词一卷共十一种,佚书包括玉涧杂书等近十种,内倥有诗文、词章、奏议、二释、笔记等。在笔记类著作中,石林燕语是很有代表性、最重要的一种。这次事理石林燕语及考毕,就是以叶调生、胡心耘的合校本为底本,参校了儒学警悟本、说郛本、别本稗海本,又覆校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正德元年杨武刻本和另一明刻抄配本,改正了底本苦干置处。同时,新整理本基本保留了阁本上的案语,录入的他人的案语,均加名氏以示区别。
-
明季北略(清)计六奇 撰,魏得良,任道斌 点校记载明万历至崇祯时期北方地区史实的史书。清初无锡计六奇(1622~)撰。六奇字用宾,号天节子,别号九峰居士,江苏无锡人。全书共二十四卷,起自万历二十三年(1595)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东北,止于崇祯十七年(1644)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分年记事,于崇祯一朝尤详,李自成入京后史事,几乎按日排比。每年之中,又以纪事本末体逐事标立名目,内容大多涉及晚明农民战争、阶级矛盾、民族关系等,取材广泛,记事有序。因成书于康熙初年,上距明亡为时不久,史事大多无误,但也有传闻、迷信不实之处,由于清初文禁,是书列入禁毁之列,未能付梓。嘉庆、道光年间有北京琉璃厂半松居士木活字本刊行,但已经芟改,非计六奇原本。以后又有图书集成局石印本、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行世,内容与半松居士本雷同。后在杭州、常熟发现清初抄本,较通行本多四十余篇,经标点整理后由中华书局于1984年出版。
-
湘山野录 续湘山野录 玉壶清话(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玉壶,隠居之潭也。“潭”作“笔”。文莹收古今文章著述最多,自国初至熙宁閒,得文集二百余家,仅数千卷。“仅”一作“近”。其閒神道碑、墓誌、行状、实录及奏议、碑表、野编小说之類,倾十纪之文字,聚衆学之醇郁。君?夹惺轮#窭趾φ轮叮昂Α币蛔鳌拔摹薄:瓒⒚溃昂琛币蛔鳌昂椤薄A惺ゴ髽I,关累世之隆替截,四海之见闻。“见闻作“闻见”。惜其散在衆帙,世不能尽见,因取其未闻而有勸者,聚为一家之书。及纂江南逸事“逸”一作“遗”。并为李先主昪特立传,釐为十卷。釐”一作“离”。且夫黄帝之时,世淳事简,尚有风后、力牧为史官,藏其书群玉山中。古之所以有史者,“古之所以”作“知所以”。必欲其传,无其传,则圣贤治乱之迹,都寂寥于天地閒。当知传者,一“知”字下有“其”字。亦古今之大勸也。书成於元丰戊午岁八月十日,馀杭沙门文莹湘山草堂序。补校:“截四海之闻见”,“截”吴本作“载”。
-
香草校书(清)于鬯于鬯,字醴尊,号香草,清江苏南汇人,生于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卒于宣统二年(一九一○年)。登光绪丁酉(一八九七年)拔萃科,未仕。会师事张文虎和锺文蒸。王先谦是他补廪膳生时座師。与兪樾等有往还。着有香草校书六十卷、香草续校书二十二卷、战国策注三十三卷(另序录一卷、年表一卷)、周易续异三卷、尚书读异六卷、仪礼读异二卷等二十多种。于鬯的著作中有香草校书的大部份刋刻过。于氏的女婿张以诚在抗日战争时期保存了于氏的手稿,亚抄校了副本。一九五四年,张以诚等把于氏著作的全部稿本和抄本分别捐献给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香草校收是校勘经部的著作。续校收是校勘子、史部的著作,包括老子至水经注、淮南子十五家。其中列杨,主要从列子辑录有关杨朱的言论,末尾三条辑自庄子、说苑和淮南子,全篇没有著者案语,体例和其它各篇不同。
-
广东出土先秦文物林业强 编辑廣東北依南嶺,南臨大海,山川秀麗,土地肥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早在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其後的新石器時代,祖輩們活動區域更加廣泛,在東起潮汕平原,西至北部灣沿海,北起南嶺,南至海南島的土地上,發現了四百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一九七三年在曲江縣馬壩鎮石峽,發現了大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和墓葬羣,被確認為“石峽文化”,為廣東新石器時代考古開創了新的領域。在近幾年開展的文物普查中,曲江縣境內又發現了“石峽文化”類型的遺址數十處。一九七八年佛山市郊河宕遺址發掘以來,在南海縣境內亦發現類似的貝近遺址三十九處,其中有幾處面積近萬平方米。從廣東所石器時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遺物觀察,各種類型的文化遺存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一定的差異,同屬於幾何印紋陶文化系統,與長江中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有不同程度的聯繫。這些文物清楚地告訴人們’新石器時代由於磨製石器的出現和使用,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較之舊石器時代有了很大的進步。馬壩等地出土的碳化稻谷表明,我們的祖先已逐漸從以採集經濟和漁獵經濟為主,向以栽培水稻為主的原始農業經濟發展。增城金蘭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陶祖,說明原始的母采氏族社會組織已經解體’取而代之的是父系氏族社會組織。但由於這一時期的生產水平仍較落後,人類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致使祖輩們所經歷的新石器時代是如此漫長。可以看出,他們在從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進軍的路上是那樣的步履艱難。廣東青銅器的發現可以追溯到三十年代,先是在香港,繼之又在海豐採集到了青銅器,開始給史學界提出厂如何認識廣東青銅文化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後,發現青銅文化的遺址三百多處。六十年代,在清遠縣發現了以青銅器為主要陪葬品的兩座墓葬,七十年代以後,又在四會、肇慶、廣寧、德慶、羅定’博羅、始興、揭陽:、廉江、饒平等市、縣發現青銅器時代的墓葬六十多座。這些青銅文化的遺址和墓葬的發現證明,廣東從周代已進入青銅器時代,春秋以後的青銅器數量迅速增加’鑄造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戰國後期還出現了鐵器。廣東青銅器時代的文化,既有明顯的地方特點,也有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