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暂缺简介...
-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暂缺简介...
-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本书出版后在国内外均受到关注和好评,其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疆域辽阔的统一政权,但由于封建正统观念和大汉族主义的影响,也由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大多未得到足够的记载和研究,以往的历史地图集只画中原王朝或汉族政权,抹煞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图集》以充分反映几十个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事实为目的,确定以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为历史上中国的基本范围,各历史时期所有在此范围中的民族建立的政权,无论是汉族或其他民族,都得到了显示。一些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如突厥、吐蕃等也尽量选用它们的极盛疆域的年代。《图集》既反对只承认汉族政权、中原王朝为主的谬论,也否定了把少数民族政权、边疆地区政权都当作中原王朝附庸的错误观点,有利于正确了解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观点。2.以前的历史地图集大多以文献资料为定点上图的依据,而历史记载极为浩繁,编者精力有限,错漏很多。在文献记载本身错误的情况下,地图上的差异更难避免。《图集》尽量吸收了80年代中期以前的考古学、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于核实校正文献记载。边区图的编绘还吸收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参考国外研究成果,因而内容更加精确完整。对基本靠文献确定的点线,也组织认真研究,尽可能纠正前人的错误。3.我国以往的历史地图,一般都以一个朝代为一幅全图,内容非常简略,地名位置也不准确。杨守敬《历代舆地图》才采用了将全国分解为数十幅图的方法,但因所有图幅采用同一比例尺,而历史时期各地区开发程度和记载的详略极不均衡,因此中原地区往往地名过密,几乎难以辨认,而边疆地区却显得空白过多。同时这种平均分割往往将同一政区分属不同图幅,查阅十分不便。《图集》在总结了杨图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以各历史时期大行政区(或监察区、地理区)分幅,按内容密度确定不同比例尺,彻底解决了问题。由于采用高精度地图为底图,古今对照更为精确,科学性强,便于查阅。4.历史上疆域、政区、地名变化很大,大多在同一政权时期内屡有改易,而各正史《地理志》对时间断限一般不够重视,往往混淆一朝不同年代的建置,前后相差数十、百余年。《图集》无论总图或分幅图,都确定标准年代(个别无法确定的,尽量确定一较短的标准时期),各时期尽量显示同一年代的政权疆域和政区建置。对时间较长的朝代,使用多幅总图显示不同年代的形势。5.《图集》编者在河流、湖泊、海岸线等历史上变化较大的自然要素的处理上,进行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改正了不少传统的错误说法,如云梦泽、洞庭湖、郡阳湖、黄河、长江、海河的变迁过程都在经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结论。这对于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进行国土整治的长远规划都具有积极意义。《图集》不愧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一项重大成果,不仅是以往历史地理研究和历史地图制作的科学总结,也为今后进行编绘反映历史时期各种地理要素及其动态变化的专门地图和综合地图奠定了基础。
-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 著中国古史上的夏商周时代,一直到春秋战国之交为止,在物质文化上都以青铜礼乐器与兵器为显著的特征,在中国历史上又称为青铜时代。本书所收的十三篇论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看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与社会,企求阐发这个时代文化与社会各个方面之间的有机的联系与其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并且从这种观点上试求说明青铜器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青铜器能够作为一个古史时代的代表。这些讨论所代表的研究方法和使用的材料是比较广泛的,可以作为治古史、考古、古代美术和古代人类学者的参考。近三十年,畏沙、常德、江陵、大冶、鄂城、信阳、辉繇、骞繇、武进、江都、耜舆、昭化、巴繇等地,出土了极其丰富而完整的戟圆木器。但迄今海内外尚无学者连用现代细木工工艺学的知融,来研究这批学世罕见的科学资料。二十余年前,作者即开始依林学院细木工课程的要求,系杭学习有理论舆技术;并有计划地在北京及主要发掘地点,群细考察适些繁富艳偷的木裂品。经畏期的探究,发现戟国匠师们所探用的榫接合方法已多逵敷十檀。学凡现代纟田木工所掌握的主要榫结构,包括其理论舆实践,于二千多年前的戟国时代畿乎都已被发明与应用。这是中圆及世界工艺技术史上一项发见,本书是全世界本探讨这问题的专着,封技术史、工艺史、考古学、上古史都有重要的贡献。
-
三国志集解(西晋)陈寿 撰,卢弼 著《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撰。近人卢弼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仿王先谦《汉书补注》体例,编成《集解》。该书征引浩博,辩证详明,是目前《三国志》注释本集大成之作。
-
三代吉金文存罗振玉编罗振玉(1866——1940),中国近代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初字坚白,后改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老人,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原籍浙江上虞县(今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清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八日(1866年8月8日)生于江苏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县),1940年5月14日卒于辽宁旅顺。 罗振玉以上虞县学第七名出身,应壬午(1882)、戊子(1888)两次乡试不中,自此潜心治学。中日甲午战争后,留意新学,与蒋伯斧等人在上海合办学农社及《农学报》,又创设东文学社,翻译介绍日本和欧美农学著作,并协办武昌农校、江楚编译局、苏州师范学堂等。1906年起,任学部参事官、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等职。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民自居,侨居日本。1919年返国,逐渐参预清室的复辟活动,被溥仪任为南书房行走。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成立后,曾任伪监察院长及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 罗振玉自幼喜爱收集金石铭刻,终生不辍。因其学术见闻广,掌握资料多,又恰值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西域简牍、中原碑志等大量古物陆续被发现,以一家之力广泛收集各类新发现的文物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研究,为近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保存了可贵的资料,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三代吉金文存》乃罗振玉40年收集金文拓片的丰硕成果,共有4831器。在出版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它以收罗宏富、印刷精良而闻名于世,无有别书可替代。此书按器种排列,每个器种下又按字数多寡序列。惟无释文,仅有一目录,于初学者不大方便。重印的《三代吉金文存》书后有孙稚雏《三代吉金文存辩正》一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此书的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
宸垣识略(清)吴长元辑本书记述了北京的史地沿革和名胜古迹,内容包括天文、水利、建置、大内、皇城、内城、外域、苑囿、郊垌等,还介绍了辽、金、明、清各朝对北京的建设。
-
利玛窦中国札记(意)利玛窦(Mathew Ricci),(意)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本书主要撰写者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欧洲人,他以灵敏的感受和一个旁观者的态度,详尽记录了在中国的传教经历。本书共五卷,第一卷概述当是中国各方面情况;第二至五卷记叙传教士们(包括利玛窦本人)在中国的传教经历。因此,本书对于研究明代中西交通史、关系史和耶稣会入华传教史,乃至明史,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
春渚纪闻(宋)何薳撰;张明华点校此书10卷,前5卷题为《杂记》。记述仙道异事、民间奇闻,宣扬人生寿夭、官位爵禄乃前知前定:谶语、经文、梦境、道术的灵验神效,多属荒诞无稽之谈。但从中可以了解宋时士大夫的迷信观念及民间习俗。其中也偶有可资参考的史料,如卷四“宗威愍政事”条所记靖康之变后开封物价涨跌情况等。卷六为《东坡事实》,所引诗、文,往往是苏轼诗文集中所没有的,多为辑佚者所取。卷七为《诗词事略》或杂记唐人及本朝人诗词轶事,以本朝为详;或订正前人诗句中错误。卷八、卷九为《杂书琴事》(《墨说》附)、《记砚》,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卷十为《记丹药》,则颇有不经之语。此书最初刊入《宝颜堂秘笈》,仅5卷;后毛晋得全本,复收入《津逮秘书》中。但《津逮秘书》本于第9卷仍缺一页,故以后出的《学津讨原》本为最全。卢文□有《春渚纪闻补阙》1卷,收入《抱经堂丛书》。本书为竖排繁体。
-
史集(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均,周建奇译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