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山东敌后的关系研究黄昊 著本书深入挖掘海峡两岸大量文献资料,对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山东敌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系统全面的考察与梳理,既有大的历史背景的长时段关照,也有具体而微的个案研究。全书从比较视角对抗战时期国共在山东力量对比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考察,揭示了中共山东抗日根据地由无到有、由弱到强,成为全国抗战重要战略支点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对于国民党在山东敌后失败的过程及原因进行了客观分析,更深入地展现了抗战时期敌后战场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本书的研究对于深刻理解中共对抗战的推动作用提供了新的维度,彰显了中共抗战中流砥柱作用,使爱国主义与伟大抗战精神的弘扬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博望天下 第2辑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翟崑《博望天下》是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里程碑,是中国区域与国别研究创新知识生产模式的风向标。《博望天下》追踪全球动态,聚焦世人关心,剖析变局表象下的深层逻辑,呈现舆论漩涡中的冷静思考,分享艰难世事中的希望曙光。在本书中,可以看到有志于海外研究的当代青年,如何用敏锐之眼,见微知著;怀乐观之心,拨云睹日;亮思辨之剑,研精致思。从内容到风格,实现了将文章写在五湖四海,写到浩瀚星河,写入人心深处。
-
托洛茨基传[苏]德·安·沃尔科戈诺夫 著;赵永穆 张琳娜 徐燕霞 译本书原版于1992年。作为俄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期间的重要人物,托洛茨基在俄国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和斯大林之间的权争具有一定悲剧色彩,对后来的苏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按时间顺序叙述、剖析托洛茨基的一生,力图在同时利用苏联解体后公布的大量历史档案和西方文献的基础上,客观地呈现这位革命者的事迹。
-
边缘女人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著,李玮璐 译《边缘女人》是一部集中于个体的十七世纪欧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以微观史学代表人物著称的娜塔莉·泽蒙·戴维斯通过流传于世的回忆录、自传、著作等历史文献,梳理了十七世纪欧洲三位女性(商人格莉克尔、训导者玛丽、艺术家兼博物学家梅里安)的人生经历,进而研究十七世纪的社会历史,是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史、社会史著作。其中,格莉克尔写下了七卷本带有教导训育色彩的回忆录,玛丽写下了诸多的书信和自传,梅里安留下的则是昆虫和植物的博物学著作以及大量的水彩画。她们都不是一举一动都为我们熟知的女王或贵族女性,而是生活在欧洲、北美和南美的“边缘地带”。作者根据她们的回忆录、手稿等,重构这三位身份差别甚大的女性的生活,展示了十七世纪女性生活的多样性。她们既不是贵族,也不是谁的缪斯,她们从未淹没在母亲的身份中,也从未作为妻子而被抹杀。她们三位身处“边缘”的普通女性,却微微撼动了那个坚不可摧的男性世界。
-
疼痛的故事[新西兰] 乔安娜·伯克 著;王宸 译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疼痛?如何应对疼痛?沃尔夫森历史奖与弗兰克尔奖得主重磅著作,一部跨越三百年的疼痛文化史。在逃避痛苦的时代,让我们看到疼痛自有其意义。从牙痛、头痛、痛经、肌肉痛,到精神痛苦,每个人都为疼痛所扰,都试图用各种形象的隐喻来描述它。从“积极的情感体验”到需要战胜的“邪恶”,人们对于疼痛的认知和讲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有些人借此展现英雄气概,有些人则无权喊疼;有些人被认为对疼痛天生敏感,有些人则似乎特别耐疼……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差异?人们在痛苦时如何自处?本书讲述了18世纪以来关于疼痛的故事,横跨医学、文学、宗教、生物等各领域,考察人们对疼痛的讲述发生了哪些变化,信仰、性别、种族、阶级等意识形态因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展现了身体、意识、文化、语言之间的动态联系,为我们理解疼痛提供了新方法。
-
皮洛士国王[美]雅各布·阿伯特皮洛士是古希腊伊庇鲁斯国王,生于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分裂的希腊化世界。本书以皮洛士征战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一部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西地中海地区历史,主要内容包括:伊庇鲁斯王国的历史、马其顿王国的历史、斯巴达城邦的历史、皮洛士的童年、马其顿战争、意大利战争、西西里战役、斯巴达战争。皮洛士虽征战多地,却从未守住一片江山。最终,在斯巴达战役中,皮洛士死于一位老妇人的板砖。
-
大流士大帝[美]雅各布·阿伯特《大流士大帝》以平实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波斯帝国第三代君主大流士的生平事迹。大流士不仅是波斯帝国的的伟大君主,也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被后人尊称为“铁血大帝”。居鲁士大帝之子冈比西斯远征埃及期间,国内发生政变,其回国途中暴卒,波斯帝国陷入动乱之中。大流士联合波斯贵族,杀死叛乱者,后登上王位,尊为“大流士一世”。大流士统治期间创立行省,镇压各地起义,使偌大的波斯帝国重归一统。踌躇满志的大流士对内镇压巴比伦、埃及等地起义;对外将印度河流域纳入波斯帝国版图,入侵希腊诸城邦,成为第一个从亚洲向欧洲扩张的东方君主。
-
恺撒大帝[美]雅各布·阿伯特“美国国家图书馆珍藏名传”系列之《恺撒大帝》以别样的笔触叙写了恺撒传奇的人生:夺取高卢,开启内战,打败庞培,如龙卷风般横扫埃及、小亚细亚、西班牙。但最终,恺撒的独裁和权力引来了罗马元老院的憎恶,在他自己加冕的当天,恺撒遇刺,戏剧性地结束了一生。恺撒终其一生未能称帝,却被后人称为“大帝”,这是其卓越的政治、军事能力,以及强大的个人魅力的体现。
-
亚历山大大帝[美]雅各布·阿伯特亚历山大大帝,是马其顿王腓力二世之子,历史上首位征服欧亚大陆的著名帝王。亚历山大自幼聪颖过人,曾受教于亚里士多德,稍长即被授予首府总督一职,并以平定山贼有功而任命为马其顿大军统师,随父横扫希腊城邦。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亚历山大继承王位,率领希腊联军进攻波斯,大败波斯大军,直入小亚细亚,攻占两河流域,波斯王大流士被杀。又进军埃及,越过印度河进入恒河流域,因战士思乡心切而被迫撤退。亚历山大融合东西文化,鼓励民族间通婚,并倡导民族地位平等,将希腊思想、律法散布各地,开创希腊化时代文化,死时年仅33岁。
-
病入股肱[日]加藤阳子日本近代天皇制是以天皇亲率军队的理念为支撑的,强调天皇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人对天皇的绝对忠诚。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天皇作为最高统率者的权威发生了巨大动摇,被视为“股肱之臣”的军队也发生了质变。随着军人干政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日本一步步走向了战争的深渊。本书是“日本战争研究第一人”、东京大学教授加藤阳子数十年“战争”研究的集成之作,探讨了天皇与军队关系在近代的发展史,追溯了日本明治建军和立宪的历史根源,延展到日军解除武装和遣返回国的问题,涵盖“日本军队”存在的整个时期。她以清晰的逻辑和明快的笔调分析事实,提出了捕捉历史的新视角,解析了近代日本政军关系的特质,阐述了日本国家决策的背景。通过探讨天皇与军队的关系,回答了长久以来人们的疑问:“天皇为何没有叫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