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什么是数字史学【芬兰】汉努·萨尔米 著, 徐艺欢 译数字史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它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方法进行历史学研究。作为一项全球性的事业,它邀请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共同参与,为探索、理解和展现过去提供一种令人兴奋的新方式。《什么是数字史学》提供了对数字史学简明扼要的介绍。从讨论历史数字化研究的起源开始,作者探讨了历史如何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问题,随后介绍了数字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包括数据库和档案、跨学科和公众参与等。此外,作者概述了大数据研究方法及存在问题——无论是涉及文本资料的,还是涉及视觉资料的,并给予原生数字化时代以特别关注。
-
战国文字研究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 编;徐在国 主编战国文字是指春秋末期至秦统一以前,齐、燕、韩、赵、魏、楚、秦等国曾使用过的文字,上承春秋文字,下启秦汉篆隶。战国文字的载体有铜器、兵器、货币、玺印、陶器和简帛等,其中以竹简为大宗。近年来,战国文字材料大量出土。在所有的古文字分支学科中,战国文字研究的发展势头为迅猛,研究成果为丰硕,解决了很多古文字学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古文字学的发展。《战国文字研究(第六辑)》收录近期战国文字研究的成果,对燕国和齐国的部分兵器铭文及陶文进行进一步分析,对传世文献中存在的一些久未解决亦或新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度研究,重点探讨安大简、上博简、清华简、新蔡葛陵楚简等出土战国秦汉简帛中疑难字的形体结构和字词关系问题。本书旨在分享战国文字研究领域观点和成果,以期助推战国文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乐毅传熊剑平乐毅,子姓,乐氏,字永霸,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之后于赵国逝世。唐肃宗将其列入“武庙十哲”,宋代被列入七十二名将。本书主要介绍乐毅的生平及参加的重要战役。
-
恺撒大帝[美]雅各布·阿伯特“美国国家图书馆珍藏名传”系列之《恺撒大帝》以别样的笔触叙写了恺撒传奇的人生:夺取高卢,开启内战,打败庞培,如龙卷风般横扫埃及、小亚细亚、西班牙。但最终,恺撒的独裁和权力引来了罗马元老院的憎恶,在他自己加冕的当天,恺撒遇刺,戏剧性地结束了一生。恺撒终其一生未能称帝,却被后人称为“大帝”,这是其卓越的政治、军事能力,以及强大的个人魅力的体现。
-
亚历山大大帝[美]雅各布·阿伯特亚历山大大帝,是马其顿王腓力二世之子,历史上首位征服欧亚大陆的著名帝王。亚历山大自幼聪颖过人,曾受教于亚里士多德,稍长即被授予首府总督一职,并以平定山贼有功而任命为马其顿大军统师,随父横扫希腊城邦。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亚历山大继承王位,率领希腊联军进攻波斯,大败波斯大军,直入小亚细亚,攻占两河流域,波斯王大流士被杀。又进军埃及,越过印度河进入恒河流域,因战士思乡心切而被迫撤退。亚历山大融合东西文化,鼓励民族间通婚,并倡导民族地位平等,将希腊思想、律法散布各地,开创希腊化时代文化,死时年仅33岁。
-
薛西斯大帝[美]雅各布·阿伯特薛西斯是古代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第4任君主。他是大流士一世和居鲁士大帝的女儿阿托莎的儿子。公元前486年,大流士一世逝世后,薛西斯继位。在薛西斯的统治时期,他成功镇压了埃及的叛乱。公元前480年,他又发动了对希腊的大规模远征,但在萨拉米斯海战中失败。他本人因恐惧而先行返回波斯,留下手下的大将马尔多尼乌斯继续在希腊作战。最终,马尔多尼乌斯战败阵亡。薛西斯在晚年沉溺声色,最终在一场政变中被杀。一般认为,他的死亡标志着波斯帝国由盛转衰。
-
听古代考霸一声吼急脚大师 著科举考试制度从隋唐开始,到明清结束,历时1300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 作者选择了几十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他们或是通过科举考试一鸣惊人,或是在看不到尽头的科举考试中蹉跎了青春。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创作出众多流传千古的 名篇佳作。 从他们的励志人生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科举考试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怎样深刻的影响。
-
九色鹿·东西之间昝涛作为专门研究过去的学问,历史学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呢?基于这样的思考与使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于2016年面向全社会开设了“丝绸之路系列公益讲座”。该系列汇聚了在丝绸之路研究领域著名的海内外学者。各讲稿经整理后集结成册,内容涉及丝路研究的历史、考古、宗教、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是了解丝绸之路的入门好书。
-
明代的宦官和宫廷温功义著从洪武恢弘建国,到崇祯绝望自缢,大明王朝历经16帝,传承276年,昌明与荒唐兼具,辉煌与动荡并存。盛则扬威海外,万邦来朝;乱则流民四起,不堪一击。一个泱泱大国为什么会从当初的一统天下、气势逼人走到最终的千疮百孔、风雨飘摇,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谁阻碍了大明王朝几度出现的中兴迹象?激荡时局的背后,蕴藏着多少权术与人心的博弈?历史名家温功义以明代的宦官和宫廷为主线,详尽叙述了“土木堡之变”“夺门”“大礼议”等重要事件以及疑点重重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将大明王朝反复无常的帝王心术、残酷黑暗的权力角逐和光怪陆离的官场风云刻画得淋漓尽致。著者持论公允可信,笔法通俗易懂,措辞严谨而不艰深,让你透过明代的朝野斗争与宫廷生活,看懂大明帝国存在的各种弊病,找到其由盛转衰的根源。
-
病入股肱[日]加藤阳子日本近代天皇制是以天皇亲率军队的理念为支撑的,强调天皇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人对天皇的绝对忠诚。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天皇作为最高统率者的权威发生了巨大动摇,被视为“股肱之臣”的军队也发生了质变。随着军人干政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日本一步步走向了战争的深渊。本书是“日本战争研究第一人”、东京大学教授加藤阳子数十年“战争”研究的集成之作,探讨了天皇与军队关系在近代的发展史,追溯了日本明治建军和立宪的历史根源,延展到日军解除武装和遣返回国的问题,涵盖“日本军队”存在的整个时期。她以清晰的逻辑和明快的笔调分析事实,提出了捕捉历史的新视角,解析了近代日本政军关系的特质,阐述了日本国家决策的背景。通过探讨天皇与军队的关系,回答了长久以来人们的疑问:“天皇为何没有叫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