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邺城文物菁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临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本书为邺城出土文物专辑,所选文物标本主要包括两方面:发掘出土文物和非发掘出土文物。其中,发掘出土文物均为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和磁县北朝墓群调查、发掘所获;非发掘出土文物,主要为临漳县文物保管所历年采集、征集品。全书分为六个单元:魏武雄才,崭新都城(曹魏时期邺城);民族融合,文化激荡(西晋十六国时期邺城);技艺荟萃,规划超群(东魏北齐时期邺城);京畿寺院,宏伟伽蓝(东魏北齐时期邺城佛寺);中原佛都,邺中样式(邺城佛教造像)和巍巍陵墓,艺术殿堂(东魏北齐时期陵墓群)。
-
独抱虚怀白光耀本书是“独抱虚怀:澄心草堂文房用具展”的图录,其文房清玩形式种类多样,有笔筒、笔掭、印章、香筒、香盒、铜香炉等。此外,还有佛、道造像。这些文房用具造型优美,制作精巧,皆是书房里、书案上的装饰、陈设类工艺美术品。从本书的著录文字中,可见作者于访求辑集器物材料之际,必先慎重鉴定,加以检视测量,一切均有较严格的要求标准。书中对若干器物的说明,文字虽简,却包含着许多观察研究的成果。
-
铁岭地区青铜时代考古遗址调查周向永本书汇总了2008—2010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铁岭市境内青铜时代遗址发现情况,基本内容是对在这些遗址中采集的陶石器标本所做的线图清绘,在序言部分中,作者对这些标本反映的考古学文化性质、来源及铁岭市青铜文化发展脉络也做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本书有利于对辽北与辽东、吉南乃至朝鲜半岛相关青铜文化关系的了解,可供专业学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作为田野资料检索参考。
-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金石拓片图集姚伯岳,邱玉芬本书精选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金石拓片130余种影印出版,约占馆藏金石拓片总量的十分之一,集中反映其中较有特色、较为珍贵的品种。对馆藏拓片中数量*多、*具特色的丛帖突出反映,收录了如《寶賢堂集古法帖》《劉園集帖》等近一半的馆藏丛帖,因此某种程度上本书具有丛帖粹编的性质。 本书著录各拓本的题名、原称、传拓时代、尺寸等信息,书后附《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金石拓片全目》,可窥见馆藏全貌,并参阅查考。本书为“哈佛燕京图书馆文献丛刊”系列之一。
-
跬步集刘城,姚百慧 编本书内容涉及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全球史、环境史等方面。本书集中展示了本专业学生们的学术水平,反映了本学科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积淀,并旨在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和研究热情,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促进与其他院校同专业师生的交流。
-
礼与法的博弈李清章本成果以“礼与法的博弈:中国传统历史中的法律智慧研究”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三篇十四章,本书收集的法律故事都是和政治密切相关,都是和当时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法律故事的注释和辨析,明白我国的历史上不是所谓的没有法制传统,没有守法意识,而是有着自己的遵循,有着自己法律发展的流脉。通过对垂范篇单列,以便对古代皇帝官员对自己身边人的规诫和约束,为今天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历史借鉴。通过对汉代“六条问事”以来的监察制度研究,对今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提供历史遵循。通过对历史上不同朝代对待复仇态度的梳理,探讨这之中存在的礼与法的博弈。
-
用英语讲述中国金慧金慧,宁波工程学院教师,讲师,海归留学生,悉尼大学硕士研究生TESOL专业毕业,自从2003年从教至今。在教学的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写作一本英语讲述中国。配合相关的英文词组和短语的学习、小组跨文化讨论、课后个体反思这三大模块。计划从政治,经济,教育,古老中华文明起源(四大发明),名胜古迹,茶文化,菜系和餐桌文化,服饰等相关模块来用英语讲述中国。如何让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进入学生的心中,提高学习英语的效果,是用英语讲述中国的任务目标。
-
走笔中山国陈培一《走笔中山国》本书分为上下卷。“中山国”这一概念使用战国及两汉时期的称谓,现河北省北部地区。上卷为作者多年游走这块“中山国”故地时的所见、所闻、所思的日常记录,主要是关于曲阳石刻遗存的田野调查,也涉及少量的定瓷调查。书稿的文字,可以说是作者一步一步走来的,是用身体丈量的。下卷为作者在曲阳与各方人士的对话录音整理。所谈及的内容,主要是曲阳雕刻产业包括定瓷产业的发展历史、发展状况,以及艺术的传承、创新和人才的培养等诸多问题,也涉及到了从业人员的生活、工作层面,体会到了他们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感受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总体来说,本书是以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曲阳雕塑为主体,试图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完成一次北方石雕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角度新颖,立意深远。
-
苍凉的背影张实本书《前编 光绪十五年》结合典型的历史事例,具体阐述光绪中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有关国际背景,为本编作了具有历史形象实感的铺垫。《本编 荆天棘地千秋业》以原始档案为依据,以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灵活采用考证、叙述、论证等方式,全面翔实地展现了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张之洞迎难而上、克服各种阻力、不屈不挠开创中国钢铁工业的全过程。实事求是地考证了百年来广受非议的购炉、选址、质量、效益等问题的由来和真相;作出“叶景葵《述汉冶萍产生之历史》不应作为依据”的结论,从源头上推翻了百年来谴责张之洞的史料基础。以一家之言,自成体系,对张之洞这一事业作出了建立在确凿史实上的**性的高度评价。并通过这一过程,揭示了他与慈禧、李鸿章、盛宣怀、翁同龢、刘坤一等人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揭露了晚清政局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从一个侧面揭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及其必然的历史命运。此次增订,全文增加了脚注,彰显了事事有出处的学术严谨性,与它的姊妹篇《悲怆的绝唱——盛宣怀与汉冶萍公司》保持体例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还参考了更多的文献,补充了大量史料,新写了部分小节。
-
民国西南边陲史料丛书民国西南边陲史料丛书编写组“康藏卷”所收录文献,在凸显民国时期西南边陲各地区整体特点的同时,亦在政治、经济、民族、风俗、地理、交通等领域有更多值得参考之处。如《西藏史地大纲》《西藏志》《西藏风俗志》《西北游牧藏区之社会调查》《西康之实况》《西康省政府公报》《西康纪要》等史料文献,就分别从历史、民族、文化等方面对民国时期康藏地区的整体状况进行概述,其间不乏数据、图片等珍贵数据。而《与西藏人同居记》《西藏之写真》《我去过的西藏》《赴康日记》等文献资料,则是以考察或游览者的视角,真实记录近代康藏地区的民风、民俗乃至历史发展的脉络,具较强的可读性之余,亦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更全面的研究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