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白金汉宫的倒影李涛,姜晓东 著白金汉宫。因1705年白金汉公爵的兴建而得名。1726年白金汉宫由乔治三世购得,曾做过帝国纪念堂、美术陈列馆、办公厅和藏金库,1825年改建成王宫建筑,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正式成为王宫,1863年始成为英国历代君主的寝宫、英皇权力的中心。白金汉宫是英国王权的象征,宫殿里流淌着绵长的历史。见证着“日不落”的“升起”与“落下”。英国,一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以自己的辉煌在整个世界的近代史中搅起了惊涛骇浪。纷扰的历史中,总有一些该退却的,逐渐归于平淡。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也逃不过命运的洗礼,在历史的激荡中,慢慢地变成了一种曾经,幽幽地归于平淡。
-
西方帝国简史安东尼·派格登他们会砍下树木,将它们用来航行,越过海洋,从此岸到彼岸,用尽所有的方法向前并抵达最遥远的地方。这是一本很简短的书,但主题却很庞大——大到可以直接称呼为世界历史。这是许多民族转变为庞大国家组织,即所谓的“帝国”的故事。我们为这个名词下了定义——充其量也只是模糊的定义——非洲、亚洲、美洲、欧洲都存在着帝国。而我所关心的是所谓的西方世界的帝国,从亚历山大大帝的崛起直到苏联的崩解。我只在与西方帝国故事有关之处,才讨论到中国、毗迦耶那迦罗王朝、伊朗的萨非王朝。这并不是因为我认为中国人、印度人与伊朗人绝对缺乏创造力、想象力和个体性;一般认为欧洲人因为拥有这三个特性,而能统治大部分的世界。这只是因为这些地区有自身的历史,有时这些历史是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而这部分需要其他专书来详述。
-
民国那些人徐百柯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本书为中国《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最佳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湮没与忘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故去的名校校长,铁肩辣手的报人,以及在世界面前代表中国的外交家……你可以看到那些熟识的名字:梅汝璈、陈望道,你也可以忆起那些或许淡忘的名字:蒋南翔、蒋百里……围绕着他们的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轶事,通过本书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再现。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在徐百柯的文字中一一复活。
-
宋朝那些事儿周膺金戈铁马,宋祖英豪,连同汴京城里的梦华喧嚣,如流水落花,静默而逝,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如同小轩窗下妩媚梳妆的柔美容颜,抵不住铁骑扬起的杀气与征尘;多少豪杰,肝胆昆仑,醉里挑灯看剑,惊破敌胆,却敌不过奴颜媚骨,徒呼奈何。等到繁花落尽,红衰翠减,故乡已渺邈难寻,可悲,可叹,都是人间留不住。从来没有一个王朝,如宋朝一样,宛若蜕变中的蝴蝶,在挣扎中绽放绚烂的羽翼,在迷梦中失去故国的方向,从一开始就将它的精致与脆弱暴露在夷族的铁蹄之下。在你为它的半壁残垣惆怅哀叹的时候,也不禁臣服于它臻于极致的妩媚与嫣然。终究,壮怀激烈的岳飞未能踏破贺兰山缺,终究,文天祥的一片丹心只能残留史册,终究,烟波缥缈的西湖没能感动悍金的铁骑,三百年的江山蝴蝶梦在破碎山河中化为尘土。历史从来不缺精彩的篇章,然而不管历史是如何的惊涛拍案、乱石穿空,本书作者始终保持着观望者的冷静与超然,或以缜密严谨、不动声色的笔触梳理金匮之盟、烛影斧声的千古谜案,或以淡然难觅踪迹的忧郁铺写画金刺绣满罗衣的成年景象和盛不下许多欢乐的柔美西湖,它们与杯酒释兵权的大气雍容、熙宁变法的锐意昂然、中兴四将的慷慨悲歌、易安居士的凄凄惨惨戚戚连缀在一起,成就了三百年大宋帝国的沧海桑田。
-
兵火樊建川 编著作品再现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进行的大规模领土侵略、文化侵略、烧杀抢掠和资源掠夺……本书图文并茂,力争退却偏激的感情色彩,理性挖掘从1931年到1945年14年间,日本轻而易举对中国900多座城市功城掠地的内因与外因。书中使用的图片均为作者个人藏品照片,有些购于境外。选材角度新鲜,独特,说服力强,是日本侵华史的有力物证和对“公共记忆”的丰富和补充。注:本书为全日文版。
-
捻军·第1部史清禄 著捻军是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与太平天国几乎同时的中国北方大规模农民起义,其规模声势略逊于太平天国,但活动的范围和影响、经历的时间却很大很久。《捻军》是一部全景式反映这场农民起义的长篇历史小说。作家以大量史料为依据,精心构思情节,打造人物形象,对捻军的兴起、发展、全盛到最后衰亡作了深刻的文学性记录。本书是《捻军》的第…部,主要讲述捻军兴起的过程,以清朝咸丰年间为背景,反映安徽淮北的毫州、蒙城、寿州等地的农民,因大歉年缺吃食,在张乐行的带领和太平军北伐部队的影响下,组织捻军武装、“吃大户”挖取富户浮财,打击牛老会、联庄会团练等地主武装,聚五大旗与清朝军队作战的故事。小说充满当地乡土气息,情节脍炙人口,富有可读性。
-
玄奘西游记钱文忠 著《玄奘西游记》系百家讲坛邀请首位上海青年学者担纲讲授的长度为36讲的节目,所讲的内容,正是普通百姓早已熟知的《西游记》故事的历史原型,但这个西行印度求法的大唐僧人的真实生活及其旅程的原貌到底如何,他一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都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和《西游记》中所描述的场景有何异同等问题,《玄奘西游记》都能为读者一一讲解。附:《玄奘西游记》速读一览第一讲 玄奘身世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对玄奘身世的描写充满了传奇色彩——玄奘的父亲经历了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喜悦,又遭遇了月黑风高、抛尸江底的惨剧,使玄奘尚未出生就开始经受磨难。但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有着怎样的身世呢?小说中的描写是凭空杜撰,还是有所依据?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使他敢于跋涉往返十七年,远去西天取经?第二讲 皈依佛门《西游记》第十一回中说玄奘“转托尘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罗网。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临恶党”,也许这一切坎坷遭遇都是小说中的杜撰,但有一点是接近历史真实的——玄奘确实是在年少之时就剃度出家了。玄奘出身官宦家庭,他为什么会年少出家?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执著于佛门求学?他又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剃度的呢?第三讲 求学之路剃度后的少年玄奘刻苦好学,十几岁时就在佛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时正值隋末唐初的动荡年代,但为了求得佛学的真谛,玄奘下四川,上长安,辗转求学。当时的长安是怎样的景象?玄奘在长安又遇到了什么人,使他下定决心要去西天取经呢?第四讲 潜往边关在《西游记》中,唐僧是唐太宗的“御弟”,奉旨前去西天取经。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却是偷偷从长安出发的,但刚到凉州就被勒令返回。一心求法的他竟冒生命危险,继续西行,准备偷渡边关。第五讲 偷渡国境玄奘虽然为瓜州官员李昌所救,但必须马上西行,否则仍有被缉捕的危险。此时玄奘的马死了,两位陪行的僧人也离开了,孤身一人的玄奘只能到一座庙里去求佛保佑,而这一求,竟遭逢到一段离奇的际遇。第六讲 边关被擒玄奘虽然渡过了水流湍急的葫芦河,但为了绕过玉门关,他还必须通过沙漠,偷越重兵把守的边关五烽。孤身一人的玄奘在沙漠中出现了幻觉,依靠坚强的意志,终于走到了第一烽,却被守关将士一箭射中,当场被擒。玄奘会不会再次引来杀身之祸?他的命运又将会如何?第七讲 险象环生玄奘刚到第一烽,就在取水时被守关的将士捉拿到,校尉王祥发现玄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高僧,提出只要玄奘答应到他的家乡敦煌去弘法,就可以不追究他的罪名。此时的玄奘面临两种选择,他是怎么回答王祥的?对于玄奘的回答王祥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第八讲 身临绝境玄奘进入莫贺延碛大沙漠不久就迷路了,他找不到野马泉的方向。在沙漠中迷路已经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玄奘恰恰在饮水时又失手打翻了水囊,在这样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仍然毫不动摇地继续西行。几天几夜之后,滴水未进的玄奘再也走不动了,他躺倒在沙漠上,等待着死亡的来临……第九讲 被困高昌玄奘九死一生才走出八百里大沙漠来到高昌,但高昌王却一心想把玄奘留下,做高昌国的大法师。但玄奘表示,决不会改变西行的初衷。高昌王会不会放过玄奘?高昌王和玄奘之间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故事?第十讲 异国传奇玄奘西行求法的坚决态度深深打动了高昌王麹文泰,他不仅同意了玄奘继续西行的要求,而且还和他结为兄弟,为他以后的行程准备了大量的东西。玄奘在高昌停留了将近一段时间之后,终于重新踏上的西行的征途。第十一讲 龟兹辩经按照礼仪,玄奘应当要去拜访那位住在奇特庙中龟兹高僧木叉毱多。就在拜访时,玄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和他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经。那么,这场辩经究竟是怎样开始的呢?玄奘有把握取胜吗? 第十二讲 一波三折 玄奘在龟兹辩经中大获全胜,却因为大雪封路不得不暂时滞留在龟兹。这段时间玄奘不仅留心观察了当地的文化、佛教,还特别记录下了龟兹大多数人是扁头这一奇怪现象,这是为什么呢?第十三讲 化敌为友玄奘离开碎叶城后,又经过了好几个小国家,然后来到了位于西域中部信仰拜火教的飒秣建国,这里有用火驱赶佛教僧人的传统。玄奘在这里会遭到什么样的待遇呢?第十四讲 走进印度玄奘一步一步走近了心中的圣地印度。一路上,玄奘见到了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载。又在迦毕试国住进了一座叫做质子伽蓝的寺庙。玄奘在质子伽蓝的这段时间,还发生了哪些传奇的故事?离开质子伽蓝后,玄奘终于进入了古印度的疆界,玄奘在这个文明古国都观察记载了哪些有趣的事情?第十五讲 佛影谜踪玄奘在印度首先参拜的圣地是醯罗城,那里供奉着佛陀的舍利顶骨,还有一个名叫佛影窟的洞窟,据说心诚的人可以看见佛像……第十六讲 巴国奇闻玄奘进入了今天意义上的巴基斯坦境内。在印度河的某个渡口,玄奘记下的一个传说,竟跟小说《西游记》中的情节十分相似,那就是唐僧西天取经路上遭遇的第八十一个磨难——在通天河遇到神兽,取回的佛经落入了水中。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有没有遭遇到风浪的袭击?第十六讲 巴国奇闻五年时间很快过去了,玄奘的学业已成,他离开了那烂陀寺,但并没有马上回国,而是到印度各地游历去了。他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后来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回国的呢?第十七讲 真假女国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在女儿国有一段令人哭笑皆非的遭遇,而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用了一段扑朔迷离的文字,记录了一个由女性做国王的神奇国度东女国。这两部著作中的女儿国是不是同一个地方?第十八讲 在劫难逃玄奘来到了曲女城,在这里详细记载了一个仙人和戒日王的神奇传说,然后沿印度的恒河顺流而下,遇到了一帮信仰突伽神的强盗,他们不仅抢劫财产,还选中了玄奘做祭祀用的人牲,玄奘努力辩解,还是被这群强盗拖上了祭坛。这是玄奘西行以来遇上的最危险的一次劫难,他自己都确信躲不过这一关了……第十九讲 绝处逢生玄奘被一群强盗劫持,并把他作为人牲推上祭坛,而此时的玄奘已经抱定了必死的打算。然而,就在强盗举起屠刀的那一刹那,奇迹出现了。那么,在玄奘和强盗之间,发生了怎样离奇的故事呢?第二十讲 佛陀故乡护法菩萨是一位伟大的佛教理论家,他的名字“护法”是意译,音译为“达磨波罗”,“波罗”的意思是法,“达磨”就是保护,所以把他译成“护法菩萨”。他写的《成唯识论》,玄奘回中土后把它译成汉文,成为唯识宗奠基性的理论著作。那么,护法菩萨究竟是怎么降服外道的,他又是如何成名的呢?第二十一讲 情怯圣境马上就要抵达那烂陀寺了,玄奘之所以千里迢迢、冒死西行,就是希望能到那里求佛法、取真经。可是,当离那烂陀寺仅有一步之遥的时候,玄奘却驻足不前了。面对自己心中的圣地,玄奘为什么迟疑徘徊?眼看就要实现自己取经求法的愿望了,玄奘又为什么思绪万千?第二十二讲 求学奇缘玄奘终于到达了心中的圣地那烂陀寺,当寺院住持百岁高龄的戒贤法师得知,玄奘是特意从东土而来求取真经时,他突然放声大哭起来,玄奘和遥远的那烂陀寺有着怎样的奇特因缘呢?第二十三讲 雁塔传奇玄奘在那烂陀寺正式学习之前,先到印度各地进行了游历。那么,玄奘到那烂陀寺之后为什么不马上开始学习,而要出去游历?这是否也属于玄奘所享受的特殊待遇呢?第二十四讲 何去何从五年时间很快过去了,玄奘的学业已成,他离开了那烂陀寺,但并没有马上回国,而是到印度各地游历去了。他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后来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回国的呢?第二十五讲 宗派之争玄奘虽然佛学修养高深,但他既不想在印度一夜成名,更不想在此因为辩论而丢了性命,那么玄奘怎么会一次又一次地,被卷入这种大规模的辩论之中的呢? 第二十六讲 论战因缘一个顺世外道的辩论者打上门来,向那烂陀寺挑战,而玄奘以非常出乎我们意料的姿态接受了这个挑战。他是如何降伏这个外道的?而这个上门挑战的顺世外道还会牵扯出什么样的故事呢?第二十七讲 双雄斗法就在玄奘下决心要回国时,那烂陀寺的众僧纷纷来劝阻他,玄奘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鸠摩罗王的使者又来请玄奘到他那里去。那么,玄奘究竟能否脱身呢?第二十八讲 生死决战为了争夺玄奘,戒日王和鸠摩罗王差点大动干戈。戒日王的目的是请玄奘和小乘佛教宗师进行那场酝酿已久的辩论,以维护大乘佛教的声望。谁知道,这场顶级辩论无法进行,但另一场规模更加宏大的辩经大会却要召开,玄奘将独自面对更大的危险,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一步呢?第二十九讲 危机重重玄奘在曲女城大会上立下生死状,然而,连续五天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上前应战。就在大家认为玄奘必胜无疑的时候,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一个神秘现身的刺客,让盛大的辩经大会危机重重。危机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辩经大会还能顺利进行吗?第三十讲 东归轶事曲女城大会结束后,玄奘向戒日王提出马上启程回国的要求,可是,戒日王哪里肯放过这样一个高僧,鸠摩罗王也希望玄奘能够接受自己的供养。这时的玄奘用什么办法,才能实现自己回国的愿望呢?第三十一讲 游子还乡当玄奘到达于阗后,怀着复杂的心情,托人给大唐朝廷带去一份表文。在表文中,玄奘一方面坦承自己当年是偷渡出境的,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回归大唐的诚意。大唐朝廷将会怎样对待这位东归的求法僧?而当玄奘日夜兼程赶到长安时,他又遇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第三十二讲 会见太宗645年玄奘终于回到了久别的长安,长安城万人空巷,争相一睹这位高僧的风采。唐太宗得到玄奘到达的消息后,传令玄奘速到洛阳与之相见,……第三十三讲 魂系真经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了大量的佛经。玄奘求取真经的最终目的是弘扬佛法,如果说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那么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留学印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第三十四讲 弥勒真相玄奘怀着急切的心情组织起译场,然而,在译场开始工作的一年之内,玄奘只翻译了一些并不重要的佛经。他在积累经验,磨合队伍,为翻译一部最重要的佛经做准备,这部经就是《瑜伽师地论》。第三十五讲 晚年风波玄奘的译经工作进展很顺利,三年之内,玄奘最看重的《瑜伽师地论》的翻译工作也完成了,这时的玄奘已经年近半百。玄奘的晚年应该可以安静专心地从事自己的译经工作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玄奘在其生命最后的十五年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三十六讲 法师圆寂玄奘的晚年生活并不平静,他与皇室的微妙关系、繁重的译经工作,都使他渐渐感到体力不支。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感应,玄奘预感到自己的归期将至。那么,他在人世间的最后生命时刻里,都做了些什么呢?
-
龙墩上的悖论王充闾人,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而封建帝王,作为历史活动中的特殊人群,由于他们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予取予夺的政治威权,特别是血火交迸、激烈争夺的严酷环境——那个“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的龙墩宝座,往往造成灵魂扭曲、性格变态、心理畸形,时刻面临着祸福无常、命途多舛的悲惨结局。这就更会引起人们的加倍关注。本书作者讲述了千百年来的帝王之事,揭示了历史的种种悖论:秦始皇欲以有涯的生命追求无涯的欲望,却不得不无时无刻向着有限回归;汉高祖刘邦是中国第一个“匹夫崛起而有天下者”,他的成功却揭示了功业与道德的背反;抚顺是大清朝开创三百年基业的肇源之邦,末代皇帝溥仪最终却以囚徒身分出现在当日的龙兴故地,这也真是历史的吊诡……书稿内容引人入胜,令人深思。 历史老人同雄心勃勃的始皇帝开了一个大玩笑:你不是期望万世一系吗?偏偏让你二世而亡;你不是幻想长生不老吗?最后只拨给你四十九年寿算;北筑长城万里,抵御强胡入侵,不料中原大地上两个耕夫揭竿而起;焚书坑儒,防备读书人造反,而亡秦者却是不读书的刘、项。一切都事与愿违,大谬而不然。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宋徽宗和李后主本来不是当皇帝的材料,却偏偏被拥上“九五之尊”,结果,受到无情的命运的作弄,从荣耀的巅峰跌进灾难的谷底。历史不容假设,但也曾偶发奇想:如果这两个人能够从其所欲,专心致志于所擅长的专业,那又会怎样呢?“三百年风水轮流转”。同样是在抚顺这个地方,开始是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艰难缔造,创业开基,军威赫赫,战胜攻取;随之,他的继承者挥麾出关,中原跃马,实现中华一统;尔后,巡幸龙兴故地,祭祀先祖,耀武扬威;最终,末代皇帝溥仪傀儡登场,卖国求荣,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以囚徒身分回到祖上肇基之地,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审判和改造。正好应了《左传》中那句十分警策的话:“君以此始,必以此终。”他们是历史活动中的特殊人群,他们有着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予取予夺的政治威权,而他们的命运,揭示了一系列不易把握、没有逻辑、充满玄机与隐秘的东西,即所谓历史的吊诡,人生的悖论
-
大国衰落之鉴刘景华 主编彻底揭开古代帝国衰亡的神秘面纱,全面透析现代大国博弈的胜败规律。所谓大国,主要就其在国际上或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而言。人类文明历史长河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大国在其中演绎着一部部或辉煌、或悲壮的惊心动魄的历史!有多少大国倏忽一闪,昙花短现,成为匆匆而去的历史过客;有多少大国壮志难酬,功败垂成,留下历史的遗憾让人扼腕长叹;更有多少大国叱咤风云,傲视群雄,其丰功伟绩让后人景仰评说;也有一些大国逆潮流而动,反人类良知,令生灵涂炭,为历史所不齿。在一些史学家笔下,过往的世界史似乎就是一部大国纷纷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进入了21世纪,当代世界七大洲,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千个民族,六十多亿人口,而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指点乾坤的,在政治经济舞台制定游戏规则的,在思想舆论领域把持话语权的,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导向作用的,依然是为数不多的大国。于是,那些大国国民也多少有一点大国意识,自然不自然地流露出优越感。在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里,向往大国地位、怀有“大国情结”的人更不在少数。人们谈论“大国崛起”时很亢奋,很激情,而大国衰落的话题则让人沉重。然而大国衰落却又是世界历史上极为常见的现象。从文明出现直到今天,除了仅有两百余年历史的美国以外,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大国没有衰落过。考察大国衰落的历史过程,揭示造成其衰落的某些规律,或许更能促使当今人们冷静思考,并从中汲取某种教训。
-
历史的棱角王政晚清-民国版“世说新语”妙趣横生的历史边角料,呈现历史新鲜面本书挖掘晚清至民国的奇闻逸事,精心编排140余则小短章,呈现另一种历史真实。书中既有孙中山、黄兴、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汪精卫、戴季陶、陈布雷等政治名人,也有章太炎、梁启超、黄侃、马一浮、陈寅恪、胡适等国学大家,还有汉奸、刺客、走狗、军阀、囚徒、书生、烈士、报人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等,他们各自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掩卷长叹的活剧。大人虎变,其文炳也。群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晚近中国,卓行奇语考录。历史是一个大掌故。历史的真实,往往呈现在边角料之中。近代以来,剧变骤起,山河失色,中国传统与西方文明竞相激荡,人心汹涌,上至政界大员,下至平民百姓,均多卓行奇语。本书抉幽发微,精心考录晚近中国之历史断片,借奇闻逸事探询真实,彰显人物性情、操守、学识。事迹大多鲜为人知,其中有情趣、有见解、有寄托,实乃近世之“世说新语”。全书依《易经·革卦》编为虎变篇、豹变篇、革面篇,其下分列“风云、卮言、侣义、变数、检论、达名、索隐、趋时、訄语、任侠、出轨、讽咏”十二章。说的是写不进课本里的历史边角料,却都是真实的存在。从晚清到民国,政治上的风起云涌赋予历史更充实的内容,时代更丰富的色彩。这本书不是为了祭奠民族耻辱,激发爱国情感;只是想让你了解一些人,上至政界大员,下至平民百姓,用故事展现他们的性情、操守、学识等。熟悉的人,鲜为人知的故事。——南方都市报 近代以来,剧变骤起,山河失色,中国传统与西方文明竞相激荡,人心汹涌,上至政界大员,下至平民百姓,均多卓行奇语。本书抉幽发微,精心考录晚近中国之历史片段,借奇闻逸事探询真实,彰显人物性情、操守、学识。事迹大多鲜为人知,其中有情趣、有见解、有寄托,实乃近世之“世说新语”。——燕赵都市报 跟《非常道》系列相比,《历史的棱角》更为棱角分明,也讲究章法和次序。同样是为多数人所不知的历史细节,后书不仅具备读来津津有味的特点,还能催人振奋、发人深省。体例方面,让人想起《世说新语》的传统。而从那时的风云突变、血雨腥风到今天的和谐社会、小康生活也不过仅是一百年时间,世界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不少在幸福中泡大的年轻人都会认为似乎开天辟地以来人类就是这样清平无事。而中国人的古训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惯于时尚和娱乐氛围的这代年轻人能否有铁肩担当起历史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的棱角》无疑是教育年轻人的一本好书,让他们知道天下之大,众生之艰,以及先烈在一百年前为中国做出的卓绝努力。 ——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