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狷介与风流陶菊隐 著民国的天空·菊隐丛谈狷介与风流:吴佩孚将军传·蒋百里先生传大江东去,浪淘不尽,民国多少俊杰!民国大记者陶菊隐先生传记力作:子玉狷介,百里风流。《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之后读《狷公与风流》。子玉狷介在民间的口耳传说中,吴佩孚以这样的故事最被津津乐道:吴有“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一生不违;吴失败了也不“下野”,关起门来作大帅,文武大员每人每月领薪水大洋五块,谁不收就是看不起吴大帅; 吴有清廉名,有个军校同学想在河南谋个知县,吴批了四个字:豫民何辜;该人又想谋个旅长做,自表决心“愿为前锋,功成身退,解甲归田,植树造林,造泽百姓”,吴又批:且先种树。最有意思的是有个洋小姐爱上了吴大帅,千里迢迢写信来诉说爱情,吴拿着情书当公函,一样批了四个字:老妻尚在!百里风流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一次是以士官学校第一名毕业,天皇赐刀,震动朝野,日本人引为奇耻大辱。二是八年抗战,日本军队恰如按照蒋的战略布置,一步一步陷入持久战的泥沼直至战败。蒋是袁世凯亲点的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又是蒋介石任命的陆军大学代校长,蔡锷的密友,梁启超的学生。西安事变中他是阶下囚,却指点后生张学良促成西安事变顺利解决。他又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新月社”之一员,当他入狱两年时,徐志摩背着被窝要陪他一起坐牢。据说他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他还有个女婿是钱学森……子玉狷介,这是半个世纪里曾给予吴佩孚的最响亮的掌声!百里风流,一个怀才不遇天才军事家的家事国事天下事……整部民国史上的是是非非功功过过,也开始引起了更多人们深入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这中间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民国时代的大记者陶菊隐先生,陶以自己数百万字篇幅的“菊隐丛谈”,为民国38年里混乱变幻的军政生活留下了最生动可信的纪录。就最近几年出版界对其著作重新整理出版的成果来说,《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2006,海南出版社)对于了解北洋军阀统治史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而最近这部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新整理推出的《狷介与风流》,是陶氏《吴佩孚将军传》和《蒋百里先生传》的合集,虽然距离初版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多,但它们依然是所有同样传记里最出色和最值得关注的著作。吴佩孚,字子玉,直系军阀中首屈一指的人物,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吴号称“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如日中天时是这样,失败下台时还是这样。他得意时拒绝过苏联以及英美的示好,失意时正处日本侵华时期,他则是北方日伪政权下最梗直的一块骨头。他一生清廉,没有乱七八糟的风流事,也曾经下过手谕,禁止族人在自己的政权里做官。海外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有一语评说他:狷介一生。近几年来,国内给吴佩孚这个人物说好话的学人逐渐多了起来,给予正面评价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但可以说,还没有谁像本书这样给予过吴佩孚一生如此深刻的理解,如此响亮的掌声!《吴佩孚将军传》初版于1941年,作者陶菊隐投入了极大的写作激情,自称“吃饭时脑子里是《吴传》,睡觉时脑子里是《吴传》”,“他的错误像是我自己的错误,他的失败像是我自己的失败”。这种激动和热情,透过文字而直达今天。《蒋百里先生传》则初版于1948年,传主与作者是至交,关系密切,来往频繁。正因这层便利,这部传记深入描写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天才军事家的公私生活,为任何其他人写蒋的传记所不及。蒋百里一生有很多可堪得意的事情,他以日本士官学校第一名毕业,日本天皇赐刀,震动中日朝野;他曾是袁世凯亲点的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后来又是蒋介石任命的陆军大学代校长,门下弟子,遍布军界;他还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新月文学社之一员,徐志摩正是他的亲密小友,据说他被蒋介石关进监狱时,徐志摩背着被窝要去陪他坐牢;西安事变时他也成了张学良的阶下囚,张学良亲自向他求谋请计,西安事变顺利解决也确少不了他的一份功劳;他最早提出了对日战争的长期抗战理论,并留下了“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的至理名言。蒋氏的一生传奇,正如一个评论者萨苏调侃的,“连用个副官都叫蒋纬国”,当是时,“男交蒋百里,女交林徽因,不负此生”!历史长流,滚滚而下,昨天的因正是今天的果。我们今天重审历史,重读民国史,正是应该从重读民国历史上的这些个性人物开始。
-
鲜卑帝国文韬北魏,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自群星璀璨的夜空中粲然掠过,如昙花般盛开在北中国,为日后的多民族国家大唐开创盛世铺平了道路。 北魏王朝的先人出自林海,辗转大草原,三易都城,最终定鼎中原。 它的改革、兴盛、衰败像一个又一个的谜。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部落是如何建立起强大的北魏帝国?又是如何一步步地征服北中国?为什么能在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所建之国经短暂辉煌之后,纷纷灭亡的严峻局面下保持住政权,不仅统一北方,还成功地实现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取得辉煌的成就呢?为什么就在改革卓有成效、北魏国势日盛之时,却遭六镇起义,顷刻间又土崩瓦解?如果想解开其中的谜团,解读那段久远的历史,开启那段尘封的记忆,那么,打开这本书,它会给你一个答案。
-
从星空到心灵易中天、于丹“三国”是文学的“三国”,也是历史的“三国”;“论语”是哲学的“论语”,也是政治的“论语”。当“三国”遇上“论语”,当易中天遇上了于丹,就会擦出智慧的火花,点燃文化的火炬。易中天和于丹同台对谈,妙语如珠,古今交汇,把古典信手拈来,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领悟融入当下生活。书中还收录于丹、易中天的数篇演讲纪实,风趣中见智慧,谈笑中有见识,带领读者从经典中体悟人生,从古典中学习生活,用整个生命去感受中国经典的温度。作者简介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作为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于丹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2006年10月以来,于丹教授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上解读《论语》和《庄子》,社会反响强烈,据演讲稿整理而成的《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两书累计销售量超过600万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易中天,湖南长沙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学术著作;出版“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销售量都多达数十万册。 易中天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成了“学者明星”,在荧屏上引经据典,风趣幽默地讲述“三国”,颠覆荧屏原有的历史人物。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一度掀起民间“汉风”热潮。《易中天品三国》播出之后,创造了《百家讲坛》的收视高峰,同时带动了《品三国》一书的热销。编辑推荐百家讲坛当家明星首次联手著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品人生苦短,品历史绵长,品心灵幽微,品宇宙浩瀚……易中天于丹同台对谈,共品人生,妙语如珠,古今交汇,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领悟融入当下生活。书中还收录于丹、易中天数篇演讲纪实,风趣中见智慧,谈笑中有见识,带领读者从经典中体悟人生,从经典中学习生活,用生命去感受中国经典的温度。易中天和于丹,都是经典灵感海洋中的探索者,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去为经典作出更丰富﹑更多采多姿的诠释,提供更多的“附加值”,也刺激更多人去拥抱经典。让这些被重新发现的经典,成为我们生活中一座又一座的心灵发动机。书摘认认真真活在当下司马牛去问孔子,什么叫君子,孔子的解释特别简单,就四个字,叫“不忧不惧”,就是内心不忧思,不恐惧。学生不以为然,说:“不忧不惧,斯为之君子已乎?”好像太简单了吧。于是老师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叩问自己的心灵去反省的时候,上不愧苍天,下不愧子女,那么他内心有什么忧、有什么惧呢?也就是说,一个真君子,他的内心坦坦荡荡,没有戚戚之怀,认认真真活在当下,尽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如此而已。君子和恐怖分子只有一步之遥我发现社会中有一些以君子自居的人,老要对别人进行道德谴责。他以道德高尚者自居,自称是有道德洁癖的人,自称是道德完美的人。其实跟恐怖分子只有一步之遥。你自律是可以的,但是你要知道大多数人是做小人,就是做一个普通人。罗贯中不够八卦历史有很多八卦的东西。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他的忠奸思想太重了,不会去八卦。如果让周星驰来整的话,周星驰演关公肯定演的是一个八卦的关公,不定是什么模样呢。罗贯中非此即彼的观念太重了,他老是忠啊奸啊,正啊邪啊,君子啊小人啊,红脸啊白脸啊,他非得这样。历史上其实很多很生动的东西就没有了。心灵的搜索引擎今天的高科技,什么字我们用GOOGLE一搜,几万条就出来了。但我们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心灵的搜索引擎,不知道就在当下,就在此际,我们最真心想要的是什么,不要说相比于二千五百年以前,就仅仅相比于半个世纪之前,我们的物质选择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但是丰富一定能导致幸福吗?可以说对于有准则的内心来讲,丰富的选择可以是奢侈,但是对于没有准则的内心来讲,越是丰富就越是灾难,因为人会陷入为选择而选择、不断的忙碌中,但最终是没有目标的。《西游记》才是大话的祖宗《品三国》讲的就是历史,但是有时候我会把它与《三国演义》作一番比较,以便告诉观众和读者,哪些是历史,准确地说哪些是史书上的记载,哪些是作家的艺术想象,是艺术创造。《大话西游》就更没有问题了。《西游记》已经大话了《大唐西域记》,《西游记》才是大话的祖宗。玄装法师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取经也是真实的事情,但绝没有带一个猴子悟空、带一个猪八戒,还带一个沙和尚。谁都知道这不是历史真实的,但绝对不会有问题。于丹:我喜欢周杰伦和他的“中国风”其实周杰伦的歌我非常喜欢,从最早的时候我就喜欢。周杰伦的歌我都很熟悉,大家可以看到2006年的乐坛,那是一个网络音乐的天下,专业歌手里面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第一就是《依然范特西》,在这张碟里面,就收了他很多很中国风的曲子,比如说大家很熟悉的《菊花台》,整个他的造型,他的词,包括前面的《东风破》、《发如雪》,方文山整个的创作,我觉得都是很中国意象的。但这种中国意象是非常时尚、非常前沿的。它其实是完成了对中国诗词意象的解构,而不是结构。我们去写格律诗的时候,是从那样的一个平仄格局里面去一点一点地完成一种七宝楼台的堆砌,但在周杰伦的歌里面,在方文山的词里面,是做了一种情趣的解构,最后总会放上一点点中国音乐的造型元素。于丹:我只是个正常而健康的女人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从小是个偏科的孩子,当我语文作文从小就写得好得不得了的时候,我的数学就一塌糊涂,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算错应用题,不光是数学题,还有政治,我经常算出地主欠张大爷多少多少斤粮食,张大爷反过来剥削地主了,因为乘和除多了,弄不清楚。实际上我可以很坦然地看到我缺乏数理逻辑,我缺乏方向感,我生活中有很多缺憾,这样我觉得真实,这才会让我觉得说,一个人生活必须要看到它最朴素的东西是什么。我觉得每个人的生活都不用想说“我是完美的”,完美太累了。我觉得最好的标准就是正常而健康。所以关于家庭,关于自己,我都告诉大家一个判断,正常而健康。于丹:生活中的“非爱行为”过去说到中国的劳动妇女,一直都把奉献、牺牲作为传统美德,我对这种话很抱质疑,因为我不喜欢牺牲这个概念。什么叫做牺牲?根据《词海》的解释,是那种被剥夺生命、奉上祭坛的生物才叫牺牲。牺牲就意味着你为了某个崇高的目的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当女人觉得她为家庭、事业做出了牺牲,这就给她的抱怨找到了最佳理由。她就会跟孩子说,妈妈就是为了你才弄得蓬头垢面,你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吗?然后对老公说,我就是为了这个家才操劳成这样,你还不好好爱我,你还对得起我吗?当一个人总是这样抱怨的时候,这在心理学上叫“非爱行为”,以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亲情之间的绑架。对一个女人来讲,你爱一切,你付出,你享受,这是一个很幸福的过程。能够爱与被爱,这是生命的幸福与奢侈。所以我觉得,谁都不要说牺牲,我们自己付出了,我们的收获更多。于丹:我的朋友圈我有形形色色的朋友,我的一个朋友圈子跟另一个朋友圈子完全不交叉。我有一批特别文人气的朋友,是把酒临风、赋诗作画的老先生,我跟他们在一起,可以完成一种文化飞扬的穿越。我还有另一批玩行为艺术、特别酷的年轻朋友,我们可能今天去听爵士,明天去看展览,后天去飙车。另外,我还有一批特别女人气的朋友,今天去泡吧,明天去做SPA,后天去逛小店。当然,我的学生都是我的朋友,大家可以一起玩得非常疯。我觉得,人生就是因为拥有不同的朋友,你在这个社交角色中,生命的各种潜质都可以被启动,他们可以激发你的活力,所以对朋友要永远感恩。于丹:孔子说的不是废话那个12岁的小女孩说:“阿姨,我看完你的书,才知道孔子说的不是废话。”我当时很想抱抱她,十二三岁的孩子,当他们打着游戏机、吃着麦当劳、听着流行曲的时候,她还能知道孔子说的不是废话,已经足够了。我们不需要她了解多少,不需要她系统地诵读——诵读也不一定就是唯一的形式。其实只要抛开成见,我们会知道,各种文化在生命中的激活都是需要的。她只要觉得这不是废话,值得她去关注,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于丹:你成就世界,世界才会成就你我们今天的社会,有太多太多的不尽如人意,但恰好是这些地方需要我们去做。心怀梦想,有快乐飞扬的力量,才能从困难中超越而去。也许因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太沉重了,我才不愿意我们的心困顿于此。我们正需要用这种乐观的精神与达观的力量去改变这个世界,所以我们的自我才必须坚强。我想,一个现实主义者去做事,他可能会被现实中太多的困难击垮而妥协;而一个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者,他行走于现实之中,也许正是由于他的坚忍,再坚忍一点,下一步就是奇迹的发生。从这一点来说,如果我们真正对家国有所忧患,我希望在忧患之外,我们能以一种坚强、理想的态度去改变这个社会,在完成这个社会使命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宽度能够因此扩大。于丹:像李白同志学习李白终其一生,“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到老了,杜甫去看他,问他你这一辈子还有什么遗憾啊?总归人生要有点遗憾吧?他想了想说,我看晋代葛洪写的《抱扑子》,都是那些求仙求道炼丹的事,可我这一生啊,怎么就没炼成丹呢?我很对不住这个葛神仙啊!在杜甫这样一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人来看,这个观点太不着调了。但杜甫的心眼儿很好,他能理解朋友,他俩只差11岁,两个人一直非常好,所以杜甫最后就给李白写了一首小诗,说人生晚秋,我来看你,你还像蓬草一样飘零,问你有什么遗憾,你就说你对不起葛洪。你这样的一个人在我看来是什么人呢?所以他的诗说:“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我自痛饮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也就是说,李白这一生傲慢,飞扬跋扈,无所羁绊,是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独立天地间的英雄,不为其主,这才是真正的生命。易中天: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像我这样一个“真小人”,我就特别能自得其乐,做一点我喜欢、我能做的事而已。阅读经典就是一件兴之所至的事情。什么时候想读什么时候读,从你想读的那天开始。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读,如果你作为一个母亲或父亲感觉不干点什么就没有尽责的话,那我给你一个建议,从怀孕那天开始读。准爸爸在准妈妈耳朵旁边读《论语》好了呀。我教育孩子很简单,从他自己想读的那天开始。易中天:嫁人要嫁易中天嘛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了密集的图像、简洁的内容,喜欢上网查资料,不喜欢读书,所以有人问我,怎样才能让年轻人爱上读书?全民阅读,先要让大家爱读书。怎么做到呢,我问你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能做到让一个男人爱上你?可爱的人被爱,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是可爱的,就肯定会被人爱上,挡都挡不住。不是有不少网民说,嫁人要嫁易中天嘛。要让大家爱上一个人,就是要让这个人可爱。如果要让全民爱上读书,只有一条出路,就是书要可爱。没有别的办法。你板着一个面孔,拉着一张教师爷的脸,开口就训人,或者写的谁都看不懂。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傻子,就是你最聪明,你写出来的书有人读吗?没人读,活该;卖不掉,活该。易中天:三分还是七分?应该说,人们还是明白的,历史是历史,小说是小说,电视剧是电视剧,唯独在一段历史上有问题的就是三国。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的人太多了。因为《三国演义》在创作时,大量材料直接来自《三国志》,甚至原文照抄。传统的说法是七分实三分虚,即七分是真实历史,三分作了加工,这就相当接近历史了。可惜“七实三虚”的评价未必准确,比方说,“赤壁之战”这一章节,恰恰倒了过来,是“三实七虚”,大部分是虚构的。我觉得,反倒是香港的古装戏挺好,只要认准了是古装戏而不是历史剧就没有问题,不会有误解的。《品三国》讲的就是历史,但是有时候我会把它与《三国演义》作一番比较,以便告诉观众和读者哪些是历史,准确地说,哪些是史书上的记载,哪些是作家的艺术想象、艺术创造。易中天:别给观众和读者作道德秀在我的《帝国的惆怅》那本书中,讲了严嵩,他是公认的奸臣,是没有争议的,他干了很多坏事,但我觉得他很可怜,我给予他同情。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为了拍皇帝的马屁,他做到什么程度呢,充当皇帝实验室的小白鼠。皇帝喜欢炼丹,炼那长生不老药,丹炼成了,是不是有问题,需要人试验,严嵩就去试验,先吃一粒,而后写试验报告,你说他是奸臣?我看是忠臣!最后被皇帝说抛弃就抛弃,难道他没有值得人同情之处吗?这样的眼光看历史难道不对吗?非要提到某个奸臣时,咬牙切齿,义愤填膺,表现出你的道德感?我看,很多人是在作道德秀。
-
中国盗墓传奇岳南,商成勇,许志龙 著盗墓贼人手一把的洛阳铲有着怎样神奇的功用?盗墓贼的必备行头有哪些? 中国盗墓史上出现过哪些盗墓狂人?盗墓重地北邙山是否还有未被盗掘过的陵墓?为了阻止盗墓贼的入侵,历代官家富户运用了哪些奇门怪招?艺高胆大的盗墓贼又身怀怎样的绝技,竟得以穿越机关重重的地下迷宫?……谜中有谜,案中有案,一代代官盗私盗各显神通,一座座帝王将相陵墓在劫难逃,反盗墓与盗墓持续千年的博弈,却终究跳不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历史怪圈。疯狂的盗墓贼无孔不入,瑰丽的古墓葬文明惨遭蚕食,离奇诡异的盗墓事件,惊心动魄的你争我夺,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中国盗墓传奇由此展开……中国盗墓文学鼻祖岳南扛鼎之作《鬼吹灯》《盗墓笔记》灵感策源地 史上不可思议盗墓事件全记录盗墓与反盗墓奇思妙法大盘点
-
帝国的终结易中天 著秦最终夺取了天下,只能归结为秦国有当时最管用的制度,或者说,他们把这个新制度建设得最彻底。这就是初具规模的中央集权制。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世界上没有免费的的午餐。伦理治国或者说独尊儒术的原则维护了帝国制度,却让我们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皇帝对官员常有一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他离不开官员;另一方面,他又近乎本能地认为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奇怪,帝国的产权怎么会成为问题呢?“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不是很清楚吗?公元1911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在内外交困中灭亡了。随同它一起被埋葬的,还有整个帝国制度。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终结》,就是他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中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读者诸君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他对于“封建”本意的理解,对于“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都有一些独到的看法,显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睿智与敏感。作者简介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编辑推荐一部迄今为止易中天教授最看重的作品。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承续了易氏著作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问题是,帝国制度为什么会亡?帝国制度果真就一无是处吗?如果当真一无是处,它为什么会被创造出来,会被我们的民族认可,会延续了那么长的时间?我们反省的不仅是大秦王朝或大清王朝,而是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命运。《帝国的终结》一书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是易中天教授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诚如本书的副标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所昭示的,作者意在揭露和批判中国古代帝制的乖舛和荒谬。“透过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我们能感觉到作者笔下的文字仿若尖利的手术刀,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帝国体制,给予抽丝剥茧式的剖析和鞭辟入里的清算,游刃有余。本书承续了易氏著作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讨论的是帝国体制命运这样的大问题,然入手极细,文笔恣肆,议论风发,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关切,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睿智之作。”
-
为女人翻案孙杰 著敬一丹 纪连海 解玺璋 迟宇宙 赫连勃勃大王联袂推荐中国的历史是男人写的,也是写男人的,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历史中的女人一般都是配角,她们一旦成了主角,通常就没有好东西,不是被美化就是被妖魔化。但历史的走向,通常是一些女人用被我们忽视了的细节决定的。这《为女人翻案:帝王身边的100个女人》就是试图挖掘这些被我们明显低估了的“女人价值股”。这里有很有名的女人,但他说了,你会感到陌生,这里有很没名的女人,但他讲了,你会感到熟悉。我们后人加在这些女人身上的不实之词,不管好的还是恶的,都必须翻案。这是一本怪书:这是一本职业新闻人写的关于历史的书。作者是中央电视台的高级编辑,曾担任《焦点访谈》、《央视论坛》、《360°》等诸多栏目的制片人。学新闻、干新闻,留过洋、讲过学,却偏偏对中国历史兴趣浓厚,用现代传媒人的眼光去发掘历史中的新闻。所以,这《为女人翻案:帝王身边的100个女人》就显得有点怪。读者可能搞不清作者是在讲历史还是在说现实。既然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同样,昨天的历史也有很多今天人们不知道的新闻。这是一本男人写的关于女人的书。中国是世界上历史记录最为丰富翔实的国度。但诚如作者所言,中国的历史大多是男人写的,也是写男人的。历史上最优秀的女人,顶多就是男人的陪衬。而一般的女人,则是男人失败、落寞的原因。中国历史上虽不乏名女人,但大多身背“恶”名。所以,这《为女人翻案:帝王身边的100个女人》就显得有点怪。读者可能无法用原来即有的“标准”去衡量书中的女人。其实,历史上的女人,并不比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女人更缺少生动。这样一本对历史忠实得近乎不真实的书。书中所述的50个女人,上自远古下迄西汉。这个时期的中华民族,恰似一个人从出生到青年的时代,也是一个女性从学习浪漫到走向浪漫的时期。作者曾把中国的历史书分为记录的历史和总结的历史两类。这里讲述的故事,读者可能闻所未闻,但绝非戏说,作者只是根据信史的记载考证,忠实记录下了这份浪漫。所以,这《为女人翻案:帝王身边的100个女人》就显得有点怪。读者可能无法分辨这是历史还是故事。其实,所有的历史都是故事;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你今天想到、做到的和你今天想不到、做不到的,都可以从历史上查找到。
-
天变张惠诚袭皇位,立皇储,漫天风雨皇室悲;谋私利,求上达,翻天覆地朝臣乱;子弑父,臣弑君,骇人听闻权力争;政变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上演出一幕幕的悲喜剧,涂抹出一幅幅可圈可点的历史画卷。由于王位的嬗递,政权的更替,不知有多少顶王冠而落地,有多少个新朝而崛起?围绕这个权力魔杖,有多少人曾殚精竭虑,有多少人曾拼死厮杀,有多少人曾喋血宫门。血与火的燃烧,生与死的搏斗,胜利者昂然登上至尊的宝座,失败者颓然倒在殷红的血泊之中……,翻开此书,希望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经验教训、无穷的启迪和思考。本书作者从中国古代历史上二百三十多次政变中,选取了二十八件著名的事件,状写其发生、发展和结局,所写的内容,取诸正史、间以稗乘,所有事件、人物、时间、地点、都有据可查,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基本上是一部信史。
-
从苏联到俄罗斯朱正、蓝英年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此后,东欧剧变。苏联社会历史到底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变化?从苏联到俄罗斯,是全世界的热点和难点。苏中与俄中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本书将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及最新解密的档案材料告诉你个中变化的蛛丝马迹。 书中所蓝英年的文章,都是据原来刊印的书刊录入,没有改动。朱正的几篇,即《怎样的天火》、《解读一篇宣言》、《两个朋友》,因为写得较早,写的时候没有能够利用解密的苏联档案。这次收入本书的时候,朱正即据《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的材料作了一些改写和增补,同最初在报刊上发表的时候已经颇不相同。
-
谁杀死了秦帝国潇水 著一杯茶,一本书,一个慵懒的下午,一个帝国的命运……秦始皇是一个暴君吗?陈胜是一个好领导吗?刘邦是一个地痞吗?项羽是一个绅士吗?李斯是一个小人吗?焚书坑儒被历史误解了吗?沙丘之谋究竟发生了什么?巨鹿之战项羽靠什么以弱胜强?……本书将带着您,穿越2200多年的时空,和那段尘封已久的隐秘历史扶手遥望。战国末年,秦始皇吞并诸侯,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大修长城,不出几年,即在巡游途中暴毙而薨;权臣赵高诈受始皇遗诏,拥胡亥为秦二世,指鹿为马,一手遮天;陈胜、吴广不堪秦之暴政,于大泽乡揭竿而起;秦之“比干”李斯被赵高诬以谋反,腰斩咸阳;西楚霸王项羽麋战巨鹿,大破秦军,后汇合刘邦,一举推翻秦王朝。大秦十五年,每一年都惊心动魄、风起云涌!本书将和您一起,透过作者潇水笔下随性散淡的文字,穿越2200多年的时空,和那段尘封已久的隐秘历史扶手遥望。
-
读史的侧翼伍立杨 著《读史的侧翼:打捞历史的碎片》作者以厚重别致之笔墨叙写读史心得,聚焦人生的真谛,打捞历史的碎片,并以独到的打侧翼的方法来落实追寻的过程。他对史事的参证,角度新颖,讲究幅度与层次,以期更深度地把握历史真相,体现一种枝繁叶茂的宏观、微观随机融汇的史观。他敏感地去发现,或者一叶知秋,即小见大;或者运筹帷幄,纵观全貌。时而长风振林,时而微雨湿花。初读之下,读者或许会被《读史的侧翼:打捞历史的碎片》的精彩掌故,古雅文字所吸引,书中充满令人兴味盎然的野史逸闻。伍立杨旁涉中外古今,随意点染,显示了令人赞叹的博学,而他平易古朴的文字也隐约透露出一位“古文家”的家底,在这个时代能见到这样醇厚的文字,颇让人惊异。但是,如果你慢慢读下去,就会收起这份闲适的欣赏态度,不禁肃衣敛容,随着他的文字心潮涌动,不由时而血脉贲张,时而扼腕感叹。小掌故背后有着大历史!在阅读中,我们会不由生出深深敬意,对历史,更对于一个个在文字中站立起来的人物,他们既有传统的担当,又具有真正的现代精神,二者的融合造就了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