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近代成都平原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变迁李德英、余剑秋、刘凡、王华本书是研究近代成都平原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变迁的学术专著。该书以成都平原为研究区域,分章对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地权结构与佃农比例、租佃制度与农民经济、近代土地政策与制度改良、市场结构与农民生活、乡村女性与家庭手工业、民间信仰与民国政府相关控制等问题作深入探讨,以此考察长江上游传统农业社会的近代转型,并得出结论:近代成都平原乡村社会并非铁板一块,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层次,不同层次的农民有着不同的生活境遇,乡村社会随着政府推行各种改良措施缓慢地改变着,并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巨变。该书对成都平原乡村社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区域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解释,同时为乡村社会研究展示了独特的剖面。
-
手工艺在都市的生长徐赣丽,滕璐阳本书是对手工艺在当代都市语境下的传承走向即其新变的考察和思考。本书较为细致地展现了手工艺的变迁过程与多样化的传承形态,特别重视手工艺对人的意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对民众创造性地化用传统资源的生活实践进行了学术观照和理论探索。这不仅拓展了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也对手工艺在当代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启发意义。
-
成都何平本书为通俗读物,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描述了成都的辉煌历史,包括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文学和艺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学者,以及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和生活方式,并配以精美的插图。 本书前六章主要阐述先秦时期的古蜀国文化,第七至十六章分别讲述秦汉、隋唐时期的成都,第十七至二十章讲述宋元明清时期的成都。 多年来,成都被评为最佳旅游目的地,这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以其闲适的生活节奏、温润的气候、丰饶的物产、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本书可以使读者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特征、认识成都的历史个性,促进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也是响应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宣传口号“天府三九大 安逸走四川”的重要作品,以期为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
-
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2张云 著,喵九 绘中国妖怪文化源远流长,妖怪数量众多,妖怪故事也尤为精彩。本书重新打捞5000年历史长河中散落的典籍,找寻被遗忘太久的中国传统妖怪,精心选取适合阅读的100个妖怪故事,并为每个妖怪配上独立的形象插图。故事从读者易于接受的角度考虑,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器物类和怪物类,重新丰富内容,润色加工,量身定制,以期为更多人打开一扇中国妖怪故事的缤纷之窗,窥见中国妖怪独有的有情天地。本书故事来源于《聊斋志异》《山海经》《搜神记》《夷坚志》《子不语》等历代经典作品。中国的妖怪故事不仅形象和故事情节充满想象力,而且蕴含许多中国人为人处世的道理,能够让读者在阅读妖怪故事的同时,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更能丰富想象力、走近古人的精神世界,更深得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读完本书,相信你会重新思考妖怪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价值,记住我们老祖宗创造的妖怪的名字、形象、故事,或是像古人那样尝试创造新的妖怪形象与故事,成为传承妖怪文化的一份子。
-
动画机器[加]托马斯-拉马尔通过对一些重要的日本动画作品、工作室、动画师和动画理论的细致分析,本书定义了日本动画的视觉特征以及那些特定的、“动画性”效果的具体意义。不同于从文化内涵、创作理念、叙事目的、内容主旨进入文本的研究,作者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将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运动影像来考察,通过其生产方式和技术、创作者之间的互动,揭示出动画本身是如何“处理”技术问题的,或者说,人们是如何运用动画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技术问题的。为了阐明这一理论的实际意义,作者在书中详尽地考察了一系列重要的动画作品,包括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庵野秀明的《蓝宝石之谜》和改编自 CLAMP 漫画原作的《人形电脑天使心》,清晣地脉络层层递进,用独特的方式重新讲述了日本动画的战后发展历程。本书引用德勒兹、伽达利、海德格尔、西蒙顿等人的技术理论,适当借鉴电影理论、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学说,并对日本学者的相关理论有所批评。在技术哲学和思想史的交集中,作者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探索了日本动画内在的物质材料属性,为批判地考察日本动画及相关媒介提供了理论基础。
-
简明文化文学常识冯超 等编著语文首先是民族的语文,然后是人生的语文。必须善于从中华民族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脱离了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必然流于虚妄而不可想象。
-
后身体汪民安 编自从尼采和福柯以后,身体日渐成为当代理论的一个焦点,成为刻写历史痕迹的一个媒介,文化、权力、政治在这里展开了歧异的纷争。而身体不仅仅是被动的刻写机器,它有时成为一股积极主动的爆发性力量。这种两重性使身体和包围它的社会语境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本书收集的论文从各个方面对这一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德勒兹、鲍德里亚、齐泽克、朱迪丝、巴特勒等人的论述中重新打开了身体的秘密。而且,福柯的论述或隐或现地几乎贯穿在每一篇论文中。
-
大众文化视域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樊瑞科 著加强和改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更是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和长期执政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深化该问题的研究领域和拓展其理论视角便具有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当下中国文化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鲜明的文化特征深刻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世界。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决定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应注意并借用这一文化形态来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本选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并参照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追思,并以此切入以期探究加强和改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面临的机遇、挑战和优化策略,进而不断提升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
-
权利、政治与文化薇思瓦纳珊 编,单德兴 译萨义德是一位“谈话”、演讲与辩论高手。其访谈或对话录在生前已出版四部,而本书为全面,从自1976至2000年间数以百计的访谈与对话中挑选了有代表性的29篇,是对其学思历程为深入浅出又平易近人的阐释与呈现。萨义德“现身说法”,为我们逐一细呈了他的文学与文化见解、学术与思想观念,当然还有他的社会关怀、历史意识与政治观点。我们会听到他侃侃而谈欧美学术与知识界的状况、批评家在社会中的角色、《东方学》的成书过程、巴勒斯坦的处境、海湾战争、以色列、奥斯陆和平协议、伊斯兰和检查制度、萨达姆,当然他也会表达对维柯、康拉德、葛兰西、阿多诺、乔姆斯基、古尔德等人的敬仰与热情。借助于本书,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东方学》与《文化与帝国主义》,也能更贴切地了解他这个人。这些寓意深远的访谈,标示出萨义德作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位置。他强调民主与世界主义的人道主义立场……本访谈录扩展了我们对自己置身的世界的理解。——埃里克·方纳(美国著名历史学家)
-
钱宾四先生百龄纪念会学术论文集本社 编新亚书院为纪念创办人钱穆先生百龄冥寿,于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一日至十四日举行一连串学术活动,邀约钱先生门生、朋友及有关之著名学者四十余人,会聚中大,出席“钱宾四先生百龄纪念学术研讨会”,就钱先生的学术、思想作全面性回顾、讨论。研讨会出席者包括来自美国、日本、澳洲、海峡两岸及本港学者,他们发表论文,热烈讨论,为学术界一大盛事。本文集选录了在会上发表的二十八篇论文,分为三个部份:历史编、思想编及忆思编。此外,也刊出了两次公开讲座的讲辞,以及征文比赛八篇得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