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厦门歌谣彭永叔 等编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在中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现代统称歌谣。过去大部分歌谣都是口头传诵的。正如各地歌谣都是用各地不同的方言传唱一样,厦门歌谣也是用厦门方言传唱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这些传统歌谣的内容,已与今日的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了,这些歌的传唱已日见衰竭,这是必然的规律。然而,其生命的绿叶并没有丧失殆尽,尚未到了“绝唱”的境地。有些歌谣,一经加工翻新,却又发出异样的光彩。那首“天乌乌,卜落雨,安公举锄头,巡水路……”的古老歌谣,一经妙手点拨,即在现代的歌坛上去俏,被众多的歌星在现代化的舞台上一次又一次地演唱着。其曲调虽经改造过,但依然葆有浓厚的民间韵味和乡土气息。随着方言歌曲的兴起,这本集子里的民歌童谣,也许会有更多的篇章被翻新加工,重新焕发其艺术的生命力。当然,更有价值的是:这些民间歌谣中所蕴含着的民族传统艺术素质,将是孕育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内在基因。
-
对联杨光治,李经纶编著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重视营造意境,注重立意和锤炼语言,讲求对仗、平仄,具备了诗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二段体的格律诗。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和民间无名作者,通过这种形式来抒情、言志、议论,创造了不计其数感人肺腑、耐人寻味、句工语精的佳作,有的还带着有趣的故事。它们是感情和智慧的花朵,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奇珍。我们是对联的爱好者,长期努力搜求,今选择有情、有趣、有味的佳作,连同有关的故事、传说,予以整理;对每则都作简要的分析,指出它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解释典故、难词,同时进行评价,以供读者在欣赏时参考。此书分为哲理、江山名胜、讥讽、哀愤、店铺戏台、特殊形式、杂锦等第七辑。
-
科学的历史经验与未来路甬祥著暂缺简介...
-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研究夏继果著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1558-1603年)英国外交政策问题是国内史学研究的一个空白,在国外问津者也不多。本书在大量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重要事作中心,以时间为线索,对该时期英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制定过程、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进行了系统的“描述”,认为伊丽莎白时期形成了深深影响近现代英国外交政策的模式,即放弃对欧洲大陆领地的觊觎,实现不列颠岛的独立和稳定,发展海军。追求欧洲大陆的实力均衡,伺机向海外扩张。
-
凉山彝族土地关系的特点刘宇 著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小凉山宁蒗彝族自治县,境土相连。其固有社会结构是父系氏族奴隶制,直到1956年进行民主改革始废除。作者于1981年8月自京寓赴四川凉山北境甘洛县进行实地调查。1991年10月28日至11月20日,赴宁蒗县沙力坪调查;同年12月从宁蒗县赴凉山南境布拖县调查,曾写文章发表于《农业考古》等刊。另写《凉山彝族英雄时代》一书,纳入《彝族文化研究丛书》。《凉山彝族土地关系的特点:出租者向承租者服劳役》是作者关于宁蒗县沙力坪的调查结果。在封建社会谁占有土地谁就有权有势,而在凉山彝族奴隶社制下,富裕奴隶占有了土地,仍须向其承租土地的黑彝奴隶主服劳役,沙力坪就是一个实例。
-
厦门方言陈荣岚,李熙泰 编著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在现代汉语诸方言中是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方言之一。《厦门方言》是《厦门文化丛书》之一种,因此它的结构、内容和体例就不能完全沿用一般方言研究著作的模式(即从方言研究的单一角度对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描写分析),而应该根据文化丛书的性质体现出它的特点。从这个原则出发,《厦门方言》既简要介绍该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展现闽南方言的概貌,但又不局限于方言本身,而是把方言特点、方言现象与社会、历史、人文、民俗、心理等多方面联系起来分析研究,即一方面从社会、历史、人文、民俗的角度来考察方言特点、方言现象的形成和演变,另一方面又透过方言现象去窥视它所反映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现象,把方言作为了解、研究地方文化的一个窗口。这样的写法,当然会碰到许多难题,但《厦门方言》的编写者,广集材料,细心考查,实事求是,在这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也是本书在结构和内容上的重要特点。
-
厦门史话陈孔立 著厦门是一个著名的城市,它曾经是八闽门户、郑成功的根据地、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对外交往十分密切。在这里出现过“万国公地”,也曾沦陷于日本侵略者手下达7年之久。如今厦门成为闻名的经济特区,向全世界开放,正在谱写着新的历史篇章。厦门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应当写出一部有分量的厦门史著作。《厦门史话》一书是陈孔立教授为厦门史学作出的贡献。本书材料丰富,考证精确,以广大人民反侵略活动为中心,大端具备,特色显著。由于厦门的创办特区在后,举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无不演进、更新,但为保持原样存真求实,经陈孔立教授同意,重印出版前,对内容只做个别修订。
-
厦门地志陈嘉平 等编著列为《厦门文化丛书》之一的《厦门地志》,是一本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以厦门地理为对象的小书。书名不用《厦门地理》,是为了区别于一般学校教学方面的乡土地理教材。在《厦门地志》中,作者以新的观点和方法介绍自然地理、历史地理、经济地理和地名学等。其中,既有“横”的考察,又有“纵”的比较。陈嘉平、张聪慧两位先生自始至终反复研讨、修订,终于如期编写完成。本书还收入方文图先生的厦门地名考释(即第三章),读者应也会饶有兴趣的。本书还附录了《鹭江志》、《厦门志》二书中的有关部分,以供读者研讨参考。《厦门地志》的出版,将为弘扬厦门传统文化,为厦门经济特区的腾飞,为厦门的文化事业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为带动厦门旅游业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作出贡献。
-
厦门戏曲曾学文 著岁月沧桑,厦门戏曲从昨天走向今天,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嬗变。随着节庆和宗教活动的开展,戏曲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深深地扎根,成为厦门民间极为重要的艺术,也是厦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厦门戏曲伴随着厦门的开发而兴起,伴随着厦门的发展而繁荣。它以独特的审美方式,使民众获得情感的抒发和审美的愉悦。它散发着泥土芳香和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岁月的更替中,厦门戏曲始终与厦门民众休戚与共,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一场技艺表演,既为人与人的会合交流提供一种机遇,又为他们共同的心理体验提供一个统一的依据,成为一种群众性心理体验和精神陶冶。民众的审美又成为它艺术生命不竭的源泉。厦门戏曲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延续下来,如一股川流,在不断的颠荡淘汰中,承载着有生命力的表演向前奔涌。论述厦门戏曲,我们不能孤立地只谈戏曲,因为厦门戏曲的兴起与发展,是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说唱的流传分不开的,所以本书将站在厦门民间表演艺术这个更广阔的角度,来谈厦门戏曲的兴衰史。
-
辫子、小脚及其它朱正著人们对于苦难表示同情是很容易的,要他们对思想怀有同情则非常困难。真的,一般人对于究竟什么是思想了解得太少了。他们似乎以为只要他们说那种思想是危险的,就等于给那种思想定了罪,其实正是这些思想才具备真正的才智价值。大凡不危险的思想都是根本不配叫做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