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未来会如何(美)迈克尔·德图佐斯(Michael L.Dertouzos)著;周昌忠译本书告诉我们,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为标志的信息革命,作为人类历 史上继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 的第三次社会经济革命,必将在下一世纪把人类带入瓣的 信息时代。本书的主要内容正是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的信息世界的图景。这场革命将影响到社 会生活包括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所以,说这本书人人必读,怕不为过。 本书展望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立足于信息技术的当代最新发展,从技术发展的历史和仙在 逻辑来预测未来三五年,远至一二十年的可能前景,而不是作科幻式的遐想。令人瞩目的是 ,本书在作此展望时,还罗列了种种阻碍新技术发展的观念误区,对它们一一作了鞭辟入里 的详细剖析。本书还以其立意深刻而令人耳目一新,它表明,信息时代的革命有其形而上层面的意义,尤其呼唤肇始于西方近代史上启蒙运动的技术、人文分离复归于统一。
-
知识传播学倪延年著本书在内容结构上分为三个板块。其中第一个板块是对所传播的内容——知识的研究。因为研究既是传播活动产生效果的意义内核,也是知识传播活动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知识,当然就不会有知识传播活动;而没有知识传播活动,也就更谈不上有知识传播学。第二个板块是知识传播活动的研究。构成知识传播活动的要素众多,每一个要素都有可能提高或降低知识传播活动的效果。因此,对这些构成知识过程要素的研究,理应成为知识传播研究的主体内容。第三个板块是对知识传播学理论的初步探讨,主要探讨了知识传播学的意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知识传播学的社会功能等问题。
-
中国话剧田本相主编;宋宝珍,王卫国撰稿话剧的百年史,是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的见证,是近代中国深重苦难的见证,是中国的志士仁人为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奋起抗争的见证,也是今日繁荣和发展的见证。百年来沧桑巨变,百年来名作如林,百年来已完成从舶来品向中国特色的传衍渐变。话剧,是中国人的种主动的文化选择。片断:因此,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文明戏的形态成为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它在艺术形式上,既不像西方戏剧,又杂以戏曲的表演;在内容上,往往也是中西杂取并收,缺乏自己的东两。同时,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却犹如漂于水面的浮萍,还没有扎下根来。1.家庭剧的泛滥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黑暗而腐败,贫困而虚弱。受革命鼓舞的从事新剧的人上,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狂热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手段;有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到1914年,中国旧历甲寅年,此类家庭戏居然十分兴盛,故被称为“甲寅中兴”。其实,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危机。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农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后来的家庭戏,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表现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贪色报》、《妻妾争风》之类也搬上舞台。很快,观众厌弃了这种戏,文明戏自此走向一条自毁的末路。2.幕表制的局限导致文明戏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的贫乏外,还有演出的粗疏。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表制的方式。所谓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演出组织者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就全凭临场发挥了。显然,这种“台上见”的做法,根本无法保证艺术质量,甚至也无法保障戏剧情节的整一性。一些“言论正生”的即兴演说,常常是天马行空,信口道来;而一些丑角则是插科打诨,卖弄噱头,总之皆为片面追求剧场效果。新剧的倡导者之一欧阳予倩曾经回忆当时的演出情景:一次他扮演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正在花园里倾诉爱情,小姐由于婚姻无法自主而痛心低泣,此时两个扮演丑角的人,在场边肆意耍丑,闹得观众哄笑不止。小姐与先生的爱情戏没法演下去,弄得扮演先生的演员挥舞文明棍,把两个丑角追打到后台去。幕表制的盛行也反映了戏剧文学的薄弱,文明戏的衰落同戏剧文学的未能确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
日本李剑华著暂缺简介...
-
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陈义敏,刘峻骧主编《中国法规·机构》中国文化法规、政策与机构,由许多不同却相互联系的实践的层次所组成。它们相互作用,互为内含,以其征兆中华历史与文明的丰富蕴涵,共同保持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部活力与内在统一性。《中国音乐》在初民的原始狩猎与祭祀等活动中,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歌,也揭开了五音汇聚的音乐史页。经数千年的发展演进,中国音乐始终向世界敞着开放的胸怀,始终激发出自由和真切的呐喊,吞吐吸纳,借鉴融会,共构成七彩缤纷的中华乐章。《中国美术》点线跃动,丹青传神。从书法到绘画、雕塑,中国美术融入了民族的文化精神。书与画同源,从远古的陶塑、刻石到后现代的抽象,在在向我们展示着先人求索的真诚与构思的精妙……《中国舞蹈》追寻先民的“舞影”,探索体验的本质与创造的奥秘,在创造生命和存在的世纪的舞步中追蹑一个个有意义的诗学宇宙,在艺术的无限性和人彻底的开放中得到丰盛的圆满,接触并领悟到一种启迪、审美和抚慰的魔力。《中国戏曲》戏曲是中华文化传统中历久弥新的艺术品种,以其深刻的故事内容、程式化的舞台表现、节奏明快的音乐构成、色彩对比强烈的化妆和景物造型,共同构成包容丰厚的民族戏剧文化。戏曲,拥有着一代代名家和佳作,最本质地传递着中华文化的血脉精神。《中国文学》向自然、现实与传统索求意义的本质冲动,使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家们对文学写作存有一种心领神会、梦摇神牵的钟情与沉迷。就如同中国文化艺术样式从一开始就反映了我们民族与社会一样,整个中国文学,征兆并包涵我们伟大的文明,映示并构成影响中国社会与历史的文化力量。《中国建筑》中国建筑作为中华文明独白的象征,类型多样,形式丰富,显示了异乎寻常的生趣和全部心灵的力量。本书由表征我们民族的心灵与思想的建筑艺术历程,探勘那伸展到具体生命活动中的理想与真实,意味丰富、悠长。《中国话剧》话剧的百年史,是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的见证,是近代中国深重苦难的见证,是中国的志士仁人为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奋起抗争的见证,也是今日繁荣和发展的见证。百年来沧桑巨变,百年来名作如林,百年来已完成从舶来品向中国特色的传衍渐变。话剧,是中国人的种主动的文化选择。《中国电影·电视》中国电影电视,通过自觉的探索与创新,借助现代艺术的丰富表现方式,在不断突破旧模式中取得自己的生命,使一个时代的艺术趋于成熟,使具体可感的影像世界变成真实的存在力量。《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与中国传统与民间文化本文血脉相联,它们通过自身敞开圆融的生命,敞开活生生的、毛茸茸的生活本相。在这些特定艺术样式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很少是目的本身,而且从来不是首要的。<
-
中西审美文化随笔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第三只眼睛透视京城王洪旭编北京是一个丰富而深邃的书库,面对她的博大精深,包括史学家在内的人们都有些望而生畏。认识北京不易,读懂北京更难,读懂现在的北京更是难上加难。本书中国当代杂文作品集之一。本书客观地反映社会变迁,更直观地面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这近百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不同行业的变迁、变化。有些内容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它提醒我们警钟长鸣,拨乱反上;有些内容讴歌了城市的正义歌,它启迪我们投身改革,高歌猛进;有些内容透视了人生的俗文化,它激励我们百花争艳,推陈出新;有些内容反映了人生百味,它帮助我们见微如著,文坛会友。
-
后现代文化(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P.Koslowski)著;毛怡红译《后现代文化》的主题是后现代时期各种条件下的社会现代化。全书共分五章,内容涉及:技术与文化、文化概念、时代的后现代标志、当代文化意识分析、文化政策的结论等。后现代时期更多地为各种崭新的、以文化为导向的社会、经济现代化形式所决定。后现代文化的特点在于它对科学主义的更富有批判性的新型关系,以文化为导向的经济以及它与进步、与现代化的非空想的明智关系。对于后现代文化而言,现代化并非只有一种形式,而是有多种步聚,这些步聚必须切实地为人们带来益处。同任何社会一样,中国也面临着不断的挑战:要以人道的方法来对待迫在眼前的现代化,要经历后现代时期现代化的种种步骤。
-
老舍讲演集[老舍讲演];舒济编暂缺简介...
-
印度古典诗学黄宝生著本书在本质上符合古印度和古希腊的“诗学”概念,兼容诗歌理论和戏剧理论。其次,印度文学史大致可以分成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古典梵语文学时期、中世纪文学时期和现代文学时期,而梵语诗学产生和贯穿于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冠这以“印度古典诗学”能比较准确地表明它的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