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新诠详注文化偏至论鲁迅原著;裘沙诠注暂缺简介...
-
德鲁兹——游牧民(日)篠原资明著;徐金凤译德鲁兹(1925-1995)法国哲学家,巴黎大学教授。通过注释柏格森、休谟、尼采等哲学家和马佐赫、普鲁斯特等文学家的方式,尝试解明和克服源于存在的论和经验论的西欧传统思想形态。操纵并展开独创概念的德鲁兹哲学,给本世民哲学的根本方式以很大影响。其主要著作除《差异与重复》、《意义的逻辑学》外,还有与精神分析家加塔里合著的《反俄狄浦斯》、《千个高原》等。
-
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作为人生道路的智慧篇一直冠群经之首,本书直译,尽力正本清源,排除杂芜阴云,挖掘这部古老哲学著作的真正价值,品评、确立其在中国哲学史、世界文化史上应有的地位。。
-
科技传播与当代社会汤书昆,刘为民等著本书是面向科技文明与信息时代的传播学新著,是阐述科技传播与当代社会互动关系的重要研究成果。书中系统地分析了科技传播如何成为引导民众生存核心力量的原理,总结了科技传播塑造创新社会的新模式,深入剖析了政治、法律、伦理、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受科技传播影响而产生的重大变化。 本书框架设计富于创新性与启发性,适合作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及相关行业培训教材,适合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参考阅读。
-
民间神像周博,孙欣,孙建君编著在科学已成为绝对主导的日新月异的现代世界里,人们已经很难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曾经存在过的鬼神世界了。然而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想信仰、灵魂敬畏抑或是精神寄托,其存在对于中国先民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要想了解它,我们当然可以打开一部部古代文学典籍,在《山海经》中,在《离骚》中,在魏晋的志怪文学中,在明清的神魔小说中,都能读到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奇异诡稿的鬼神世界。
-
中国镜像王岳川著一“主义与问题”的全面审理90年代的中国承接本世纪的多种社会思想转化,发生了全面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转型。因而我们面对“问题”或“主义”时,有必要弄清“语境”,即我们面对的是些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是新问题还是旧问题?是个体的问题还是群体的问题?是国家民族的问题还是全球性世界性的问题?光找到问题还不行,我们被问题所迷惑、所虚幻化甚至虚无化掉也不行。因此,还要找到“地基”,找到观察问题的立足点和剖析问题的新角度。面对“主义”审理“问题”,即搞清“主义”和“问题”是90年代学术研究和文化批评起码的要求。“主义”的厘定。80、90年代引入中国的西学“主义”,如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少数话语等“后”“主义”。这些问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钳制互相消解,互相掩盖互相撕扯,并为那些文化批评的误读推波助澜而滚滚向前,使人在“假历史洪流”前遗忘批评家的“批判”意识和“揭底”品格,甚至背对问题而成为“驼鸟式的批评家”。如何在研究中去正视那些成堆的问题,是切入当代问题的第一道关口。“问题”的审理。问题相对而言更为复杂,大致可分为以下诸方面:其一,是关于知识分子分化问题。时代在世俗化旗帜中,是怎样使知识分子边缘化而使世俗化成为当代神话的?在学术和思想之间痛苦徘徊的知识分子,怎样走自己的“边缘之阶”?究竟应该怎样书写自己的心灵历程?怎样设计自己的预定理想目标?怎样看待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自己的精神创造价值呢?其二,是审美文化、大众传媒(或称之为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同知识精英造成了怎样的内在冲突?构成了怎样的张力?双方受到怎样的内在损伤?其三,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出现,带来的关于文化霸权、权力话语、第三世界文化的出路和前景等问题,以及问题的虚假解决现象的历史掩盖条件是什么?后现代主义在前现代的中国,在思维论、价值论和工艺论层面为怎样的“现代性问题”所纠缠?其四,是新历史主义与新历史小说带来的如何评价历史的问题。历史是主观的还是历史是客观事实?历史在阐释中是被无意误读还是有意误读?被解读为政治意识形态史、权力话语史,还是文化稗史?其五,是关于世纪末文论问题的清理。这一世纪以来文论出现了怎样的假问题?掩盖真问题甚至剥夺真问题是怎样发生的?文学和文化批评究竟是否应有尺度?应有怎样的尺度?这种尺度是纯粹私人化的还是可通约的?谁在确定尺度?尺度的消解对文学是怂恿还是伤害?其六,是文艺这种感性化形式,怎样在世俗关怀和终极关怀之间找到一条较好的联通之路?它在既不可能“代宗教”,也不可能成为“欲望的表征”之时,如何确立自己的本体?“诗人之死”与散文热潮在当前中国文化中应该怎样定位?批评家的分化和事件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还有,先锋文艺实验的困境和误区何在?其悲壮感、创新意识、革命性和震撼性何在?这些重要问题,无疑都需要认真地审理,需要在作品和理论上的双重透视中,才能正确解答这些网状般纠缠的问题。二文化研究的四重语境90年代的语境呈现出本世纪最复杂的构成,其归纳分梳因不同方法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谓见仁见智。在我看来,它起码由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四重语境所构成:传统与本土化。其重要标志是众多的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厚积薄发,推出一批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原始儒家、两汉儒家。宋明新儒家和现代新儒家研究成为当代显学,传统文化读物成为书市的主流读物。在历史的空场,这种传统本土化的格局无疑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意义,然而,其对西学的强劲反拨又使90年代具有浓郁的非西化意味。意识形态化。这表征为90年代在消解意识形态阶级斗争的同时,几十年的意识形态话语定式仍然十分强盛,它制约着学术的中心问题、基本发展方向以及讨论问题的基本态度。尽管有些学者将其称之为官方和民间的冲突,但是我认为,从来就没有完全脱离官方的所谓民间,民间仍然不是世外桃源,那里的意识形态性决非可以忽略不计的。
-
向陌生人招手高晖著关于这个世界,你不要奢望太多。早晨起来发现自己活着,这本身是幸福。他的包里,分明包裹着绝大多数男人用整个生命都解释不清的东西:政治、经济和爱情或者权力、金钱和女人。
-
走近中国传统艺术韩鉴堂编著本书从中国古代艺术品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90件精品,分为玉器、陶器、青铜器、瓷器、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等8 类艺术样式,进行介绍和赏析,力图使读者对这些艺术品的艺术特色及有关知识有所了解。并对中国艺术的大致发展历程和中国艺术精神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书包括九大部分内容,详细章节前言、玉器概述、陶器概述、瓷器概述、青铜器概述、中国画概述、中国书法概述、雕塑概述、古代建筑概述、附录、中国古代历史年代简表、明代纪年表、清代纪年表、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
西湖诗船张德强编著西湖诗船似乎无形,西湖诗船又似乎有形。无形,是因湖上从未见过它的身影,有形,是因它游弋在每个人的心中。它永不碇泊,它永不拒载,它珍藏着太多太多的西湖诗情!
-
观察丁玲杨桂欣编本书包括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在医院中;我们需要杂文;“三八节”有感;杜晚香;风雪人间;讲一点心里话;也频与革命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