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义薄云天李熠、石水义薄云天,民族魂丛书。本书主要内容:烛之武退秦师、弦高救国、屈原殉国、霍去病忧国忘家、苏武牧羊、老将军赵充国、班超立功西域、祖逖北伐、冼夫人拥护统一、李靖定边等。
-
莲苑歌舞巴竹 著暂缺简介...
-
中国民族知识干部读本吴仕民 编著正因为在当今时代学习民族知识极为重要,所以江泽民总书在强调学习的时候提到了要学习民族方面的知识。1994年4月,他在视察四川时明确指出“领导干部要学习一些民族宗教问题的知识”。这是总书记根据我们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全党发出的重要号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当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认认真真地学习一些民族方面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拥有民族方面的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熟悉中国的民族政策、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领导者。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担当重任。我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出小聚居、大分散、交错居住的格局,几乎所有的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并且由于经济发展、交通的便捷、城市的增加,各民族交错居住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所以,对民族知识的学习不只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干部需要,其他地区的各级干部同样需要。大家都应当把学习和掌握民族知识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学习就需要有适当的读物,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正当其时。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简明扼要,准确生动,联系实际,构成这本书的基本特点。在这本篇幅不大的书里,对中国民族的特点、中国的民族理论、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形式、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作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这本书的作者长期从事民族工作,对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系统的研究,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以开阔的视野,运用翔实的资料,对民族、民族问题特别是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既有理论方面的思考,又有解决实践问题的探索。相信通过学习这本书,将使广大干部对民族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从而对我们在实践中做好民族工作、处理好民族问题,担负好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有所裨益。
-
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美)阿瑟·阿萨·伯格(Arthur Asa Berger)著;姚媛译本书对叙事理论进行了阐释,并将其应用于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大众传媒的通俗形式的体验之中。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性的,讨论的是各种叙事的本质;第二部分将叙事理论应用于人类发展和日常生活,这一部分的话题包括梦、童话、漫画、电视商业广告、通俗小说、广播剧、电影和交谈等。阿瑟·阿萨·伯格的最新著作《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对叙事理论进行阐释,并将其应用于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大众传媒的通俗形式的体验之中。今天,许多研究社会科学的专家都对叙事学及其能够提供的对人的深入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部独一无二的著作在帮助读者理解叙事的同时,尽力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叙事进行分析。本书第一部分对重要叙事理论和叙事技巧进行了研究。第四章的术语表列出了重要术语和概念的定义。第二部分对梦、童话、连环漫画、电视、小说、广播、电影和日常生活等叙事因素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思考。伯格在书中所使用的交谈形式和他对叙事技巧的具有启发性的应用,促使读者认识到叙事是如何对传媒以及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起决定作用。
-
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方汉文著本书包括镜子阶段与自我认证、无意识的语言结构、三个级别的划分、基本范畴的再造、后精神分析文本阐释共5章内容。
-
崎岖的思路周宪著本书内容包括:遭遇现代性、现代性与文化的分化、“美学的转向”、现代性与本土问题、知识分子与批判话语、知识生产与制度形式、知识生产与学术人、知识生产与产品等。
-
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吕进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本书共分五篇,主要包括:1937年以来:时代境域中的诗人;诗歌借鉴与新诗的现代化进程等内容。
-
古希腊散文选(古希腊)柏拉图(Plato)等著;水建馥译这本散文选中收入的《人物素描》三十篇,是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小品。有的评论家说阿Q精神和堂吉诃精神人皆有之,只不过程序各有不同。读泰奥弗拉斯托斯的这批素描,使人感到他所描写的这些人物性格和习性普遍存在于社会,而不仅集中于某人。这本散文选中,介绍的是八篇完整的作品,罗念生先生编选过一本《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为满足大学教材的需要,内容丰富,但限于篇幅,只能节选古希腊诗歌散文作品的片段。为本散文选,范围较小,但提供完整的作品,以供文学欣赏。
-
WTO与中国文化刘小敏,李振连著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加入WOT :再造文化开放的春天;中篇文化产业:托起21世纪的朝阳;下篇文化生活:创造五彩缤纷的世界。
-
新中国电影50年郦苏元等主编6.探索片在新时期曾盛行一时,有许多艺术家在勤奋刻苦探索,出现了许多创新影片,也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艺术家。在艺术方面没有探索,就不能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创新。《沙鸥》寻求电影语言的新探索,影响新时期电影语言的改进与提高;《红高粱》从电影表现手法到视角别出心裁,获得中外影评家的赞誉。《不见不散》、《一个都不能少》的探索,赢前者受到观众欢迎;后者虽有浪漫主义手法的大胆创新,观众却看不懂。实践证明,探索、创新要受到观众的检验与评说,艺术家受到挫折是难免的,要听取各种意见,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创新,创作出观众喜见乐闻的电影。7.关于娱乐片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曾引起过热烈讨论。我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电影虽然具有商品属性,却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单纯寻求刺激的商品。我们要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吸引观众,满足观众艺术欣赏和健康娱乐的需求,在电影市场的竞争中获取优厚回报,以利扩大再生产。8.希望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重视电影理论建设,积极开展电影评论工作。对于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这个理论课题虽有所探讨,但理论建设却很不够。目前电影评论受市场竞争影响,商业化了,当然这也需要,但更要发展独立的事实求是的评论,引导观众正确欣赏电影。为了艺术创作的提高,当前更需要的是继续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影片上映后,创作人员应该认真听取和研究观众的反映和意见,评论家应该展开分析入理的评论,创作人员也可以进行反批评。消除探讨争鸣时因观点、学派、门户不同造成的成见,提倡同志式的相互帮助的好学风。希望各电影厂为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各个门类开展多种多样的艺术探讨创造条件,提高艺术水平。9.因为有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使得我国电影的创作、制片能持续发展。周恩来、邓小平对于加强和改进党委对电影的领导总结了许多经验,作了重要论述;尤其在新时期,邓小平特别关注党和政府改进对电影事业的领导。各级基层党委和领导同志在贯彻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时,要研究电影创作的实际,尊重电影的艺术特性,尊重电影艺术规律,尊重电影创作人员的劳动。向创作人员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创作过程中的实际困难。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电影市场,应以发行放映国产影片为主,促使国产片的有序竞争。适当选购有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国影片投入市场,防止过多依赖美国影片。新时期以来,我国电影经济领域进行了种种艰难的探索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的电影经济模式被打破了,由于种种复杂情况(其中包括国产片的艺术质量普遍不高)。目前。国产片在我国电影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有限;我们已经认识到电影市场需要多方面开发,但深入改革电影经济体制仍然有很多困难,还没有建立良性机制,电影经济仍然处于困境,这就必然影响我国电影艺术质量的提高。恩格斯说:“必然在它没有被认识的时候是盲目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希望大家来探讨新中国电影50年的宝贵经验,认识必然。掌握更多的自由。在跨入新世纪之际,继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艰苦奋斗。不断探索、创新。我们有信心预见,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将更加辉煌!新中国电影中的现实主义梅朵到他们对祖国、对理想那份真诚的感情,也可激发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50年,它的重要历程是开始的十七年,和新时期的20年。开创的十七年“十七年”是新中国电影的初创阶段,也自然在银幕上突出我们的艺术精神,首先是努力创造人民的辉煌形象,展示他们作为历史主人公的伟大性格.表现他们勇于反抗、追求理想的崇高精神。应该说,我们的艺术家是尽心尽力地这样做了,尤其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与人民同甘共苦,一同战斗过来的,因此,在他们的艺术创造中,也就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热烈感情。当我们在银幕上最初看到了《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以及后来的《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这些开创性的影片时,我们立即被卷进了那个时代的风暴,获得与人民同呼吸、共苦乐的精神洗礼。尤其当年,银幕上创造的董存瑞这些英雄形象,他们个性鲜明的性格,他们生动的艺术生命,将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当然,我们既然已经进入一个可以自由创造的时代,我们当然会要求艺术有一个开阔的活动天地。同时,我们既然以理想之光烛照生活,我们当然会要求艺术家提高他们审视现实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力度。如果我们能够遵照人民的愿望和艺术的规律,进一步真实揭示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表现艺术的多样性、开创性,我们的电影艺术必将一步步攀登创造的高峰。但是,这时在我们中间,却出现了艺术观点上的分歧,虽然都曾经接受了“五四”文化传统的洗礼。一种情况是,把艺术直接置于政治斗争的宣传工具地位,他们的口号是文艺为政治服务。同时,在他们中间还形成一种理论,根据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把文学艺术断然划分为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从根本上排斥其他审美追求的存在,并在现实主义之前冠之以特定的称号,直接把现实主义置于政治工具的地位。与上述情况的理论观点不同的是,部分艺术家一方面肯定现实主义审美原则,但并不排斥其他审美原则,另一方面,他们更不同意把现实主义纳入政治工具的框架,坚持从生活出发,真实地揭示其历史的复杂性、现实的丰富性,主张风格上的多样性。并且以创造个性鲜明、意蕴丰富的人物形象作为艺术追求的核心,以此达到提高人民精神素质的要求。“十七年”,正是这两种艺术观点不断碰撞、相互消长的过程。1956年掀起的一场热烈的电影讨论,和1962年因为瞿白音撰写(关于创新问题的独白)而又一次引起的讨论,都是有关不同观念之间的思想碰撞的表现。在前一种观念占有优势的时候,则产生了大量配合政治宣传和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并使一些希望背离这种创作倾向的作品受到批判。例如《我们夫妇之间》和《关连长》,只是稍稍触及了生活的复杂性,便遭到了批判。当后一种观念一时被承认和肯定的时候,则立即出现了创作上的变化,拍摄出了如《林家铺子》、《祝福》、《聂耳》、《风暴》、《农奴》、《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影片,它们在题材的选择和风格的追求中都各自呈现了不同的艺术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