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元曲选赵义山 选注元曲,顾名思义,即元人所作所唱之曲。元人立国时间不长,但曲之一体却空前发达,以至取代传统诗词的宝座,成为有元一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体式,俨然与前之唐诗、宋鼎足而三,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绚丽奇景。本书是一部口碑卓著的元杂剧、元散曲选本,适合对元代曲体文学有兴趣的文学爱好者。所选三百余篇套数、小令皆有正文、注释、评语三部分,以作家活跃的时代排列,选目较好地突出了元曲发展史上的大家和重点作品。注评精当。
-
批判与超越[奥]赖纳·温特 著,肖伟胜 编,肖伟胜等 译本书主要围绕当前文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重点关注文化研究相关的理论议题和当代审美文化现象。从内容上看,大致分为三大块:上编主要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对文化研究产生的历史及当前面临的困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发,同时与斯图亚特.霍尔的访谈更是鲜活地展现了文化研究的过去和现在的境况。中编主要对斯图亚特.霍尔、雷蒙.威廉斯等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的理论和思想进行了辨析,对他们的理论之于文化研究的贡献做了一番梳理,有助于厘清当前文化研究背后的理论资源。下编主要对好莱坞电影和美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和王家卫影片中的美学政治,以及数字网络等审美文化现象进行了个案研究,从而彰显出文化研究这一以政治性为导向的宏阔社会学研究路径,对于阐释当前鲜活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穿透力。
-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刘长江,王?琳,王秀文,徐智鑫本书重点研究新时期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在信息化技术日臻成熟的环境中如何实施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并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总体现状、个性化教学资源建设、个性化教学设计、个性化教学评价、后疫情时期的个性化教学、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个性化教学等等。本书适合全国大学英语教师及教学管理工作者使用,对提升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和大学英语教师转型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琳琅集南方都市报本书系南方都市报对活跃于中国研究相关领域的海外学者的系列采访结集。本访谈录由书及人,由学术及人生,既梳理海外汉学家的学术历程、研究成果、视野方法,也书写其中国情结、人生故事,展现了不同的人生境遇、性格禀赋、学术信仰和研究志趣。本书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当代海外汉学留下一卷璀璨鲜活的人物群像,为读者公众勾勒出当代海外汉学的发展概貌,展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的相遇、交流、融通与碰撞,抉发了中外学术蕴藏在多元景观中的“貌异心同”。本书以海外汉学为切口,提炼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有助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助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
战斗公主 劳动少女[日]河野真太郎 著,赫杨 译本书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总结起来就是为了解释如下问题: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中,女性、女性与劳动是如何被描绘与诉说的?作者选取了《冰雪奇缘》《狼的孩子雨和雪》《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风之谷》《逃避可耻但有用》《新世纪福音战士EVA》《星际穿越》《消失的爱人》《辉夜姬物语》等多部红极一时的文艺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中泛滥于大众文化之间的战斗少女形象,以一种跳跃式思维,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一个个问题点进行创造性的联结和抽丝剥茧的分析。这些问题点包含但不限于:胜者组与败者组的形象对立,桑德伯格所代表的企业女权主义,爱之共同体,承认与再分配,多元文化主义,依存劳动有偿化,母亲缺位的理想模式,新自由主义,技术与自然的解构,被隐藏的劳动,主妇的没落……而这些小问题点的个个击破,最终指向一个由无数女性的汗水与泪水所铸就的里程碑:女性既不要再被物化,也不想再做他者,一直以来被剥削的女性劳动,是时候被赋予原本的意义与价值了。
-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张光直 薛爱华 史景迁 等著《中国文化中的饮食》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著作,由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主编,初版于1977年,是从考古学和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先驱著作,既不乏学术深度,又有兼具可读性。全书以朝代顺序为划分,各章由海外汉学重镇负责撰写,考察了中国从古至今的饮食文化大观。从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饮食习惯与风格、饮食结构、进餐礼仪与观念象征,到不同地区偏爱的食材、烹饪技法、厨具……全景展示中国饮食的诞生、沿革、流变,传统与创新并存,博采众长与对外传播交织,讲述一段关于“饮食”的精彩历史。
-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研究完颜邓邓本书从区域均等、农村服务供给、特殊群体服务供给、公众消费需求与利用调查、公众满意度调查等方面,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现状展开系统的调查分析,明晰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及成因。在结合我国实际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本书从区域供给要素配置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特殊群体服务供给优化、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社会参与、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系统而又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可操作的建议与方案。本书对于进一步明确供给主体的职责,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效率,实现均衡、协调、充分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本书适合公共事业管理者、文化政策领域学者阅读。
-
高第《中国书目》研究张明明“大航海时代”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自此,西方势力以更大规模东来,中国被西方人以西方的语言和方式转写、整理、阐释、传播,其变异空间和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中土。随着视野的扩展,西方人所编东方学作品目录逐渐在近东相关作品之外囊括进远东相关作品。19世纪中叶以后,先后出现了《汉字文法书广总目》(Bibliothecasinologica,1864)这样的汉学作品专科目录以及《中国目录手册》(Manualof Chinese Bibliography,1876)这样的汉学作品全面目录。而因入华从事实务(1869—1876)而开启东方学研究的法国学者高第(HenriCordier,1849—1925)所编《中国书目:有关中华帝国作品之目录词典》(Bibliotheca sinica, Dictionnaire bibliographique des ouvragesrelatifs à l’Empire chinois,第一版3卷,1878—1885,1893—1895,第二版5卷,1904—1908,1922—1924)系统收录了至20世纪20年代初以西方主要语言出版的大多数涉华著述及译作(书、文),以其较早的刊行时间、全面视角、宏大规模、详细附注信息,成为西方汉学文献学的代表性作品,在西方汉学界影响深远。该书甫刊三分册,即于1880年为其编者赢获世界汉学界重要奖项儒莲奖(PrixStanislas Julien)。作为国内外首个对高第《中国书目》的系统性专题研究,本书拟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西方东方学史的背景下,考察《中国书目》这一西方汉学文献学标志性作品的编纂过程与得失,借此梳理西方汉学目录学的发展脉络;进而通过高第这一集东方学家、美洲学家等身份于一身的重要西方学者的学术生涯,考察其时代西方东方学的某些特征。为达以上目标,本书拟梳理高第的生平及著述情况、两版《中国书目》近半个世纪的成书经过及其异同、演为东西方学界最近百余年间的一个学术关怀的该书索引问题、19世纪西方东方学及汉学目录学发展概况、《中国目录手册》编者穆麟德(PaulGeorg von Möllendorff,1847—1901,1869年入华,任职于中国海关,后曾转任德国驻华外交部门)兄弟同高第的汉学目录之争、《中国书目》的学术得失等。
-
旅游&重构戴斌暂缺简介...
-
传统影戏新传承吴飔雪本书为皮影艺术相关的学术书。本书系统梳理了皮影的历史背景、艺术表现特点、制作工艺,重点介绍了四川皮影的特色及其传承和保护,研究利用数字技术对四川皮影进行创意开发和传播,实现网络3.0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