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两汉文艺思想史李青春 姚爱斌 主编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共九编33章130余万字,系统阐释了两汉四百年文学艺术思想的发展历程。全书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梳理两汉的文艺思想及其重要特征,既有历史的时间线索,又有专题的内容研究,两者结合,将两汉文艺思想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峰。纵向维度侧重于历史的论述,从西汉初中期、西汉后期、东汉前期、东汉中后期四个主要历史时期,论述两汉时期文艺思想的发展概况、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的文艺思想等。横向维度则着重截取代表性人物与文艺思潮,对两汉文艺思想的生成机制、《礼记》的诗学蕴涵、扬雄文艺思想与西汉后期文人心态、郑玄诗学思想及其范式意义、东汉辞赋的文艺思想、汉代各类艺术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与文化意味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着重探讨了“文人”作为一种文化主体身份的历史生成、演变及其对文学观念之影响。本书的出版推动了两汉文艺思想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行走世界寿乐英 著作者深入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旅行,主要讲述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建筑、人文风情等。在旅游中,作者结合人文历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眼光观察世界、体验文明,并用大半生的读书心得和生活阅历,体悟异国风情,注重独特发现,追求独特体验,记述独特感受,进而分享深层思考,抒发人文情怀。本书鲜明的特点是作者并没有完全关注与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在旅行的表象下,作者更多的关注所游历的历史和文化、文明形成的不同。阅读本书,尽情领略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五大洲不同的文明。
-
文人阶层史论龚鹏程文人居传统社会四民之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既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倨傲,又显现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庸懦。传统社会,人人竞为文人,耻事艺能,其功过是非,尤堪细论。本书以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文人阶层作为研究对象。在作者看来,文人阶层不但是值得注意的阶层,也是国家盛衰治乱之关键。从这个阶层出发来谈论中国传统社会,无疑是一个独特的角度。本书以文人阶层为出发点,所讲述内容涉及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才性论”“天才论”“品花”“侠骨柔情”“世俗生活”“饮食男女”等等。
-
民国时期的中美汉学交流吴原元本书以书评、日记、回忆录、书信及中美汉学家之论著等为主要史料,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采用“相互对观”的复线比较模式,就中美汉学间的学人交流互动及其所生产的汉学知识在对方学术界的境遇与回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丰富学术界对于中美文化交流以及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之认识的同时,深化了现有美国汉学史及汉学知识传播与迁移方面的研究。
-
读懂中华文明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社本书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以宏大的历史眼光、宏阔的全球视野、严谨的逻辑思维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特质和内涵,以及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和“两个结合”,坚定“四个自信”。
-
宋代雕版印刷与文化于兆军著本书对宋代雕版印刷和文化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宋代是我国雕版印刷全面繁荣的黄金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播空前发达的一个时期。南北两宋刻书机构之多、地域之广、规模之大、版印之精、内容之赡、数量之多以及图书贸易之盛、流通之广堪称前世所未有,后世之楷模。宋代雕版印刷的繁荣让版印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利器,它促进了宋代经学的嬗变,加速了宋代史学的兴盛,激发了宋人文学创作的热情,推动了整个宋代文化和社会的转型。
-
中国行会史曲彦斌本书从史的角度论述从唐至清的一千多年各朝各代的行会,包括行会的名称、种类、民俗,涉及木匠、铁匠、陶瓷业的手工业行会,药业、牙商、金融业、典当业的商业行会,餐饮业、戏曲行、娼妓业的市井娱乐服务业行会,长春会、丐帮、瓜行(武术)的江湖行会,及行会中的行业祖师崇拜、行会规约、标识、隐语行话等等,三百六十行,五花八门,无所不容。资料极为丰富详实,且论述深入浅出,层次分明,通俗生动,展现了一幅过去社会的历史风俗画。
-
清此尤淑君本书基于浙江大学通识核心课“清代文化史”的教学讲义编写而成,试图以“长时段”的研究视角,用浅显直白的文字,简单介绍清代皇权权限、八旗制度、内阁与军机处的关系、地方社会的管理、科举取士与地方士绅权力性质、司法检验与司法正义、财政与军事支出、妇女权益与社会地位及旗人特权与社会地位的变化,借以探讨清朝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军事实力、司法权益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本书有9主题,遂写为9章80节,共23万字。
-
汉语词汇通史 西周卷侯月明《汉语词汇通史·西周卷》是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中的分卷。《汉语词汇通史》是我国第一部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主要根据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内因、外因和事实,把自西周至民国的词汇史分为15个共时系统,详细描写各个共时词汇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新质要素的成长,旧质要素的传承、消亡,建构较全面的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通史系统,深度揭示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汉语词汇通史》站在发展的立场上,认为一个共时系统的词汇,包括承古要素、新质要素、消亡要素,而新质要素是重点,新质要素中特征要素是重中之重,突出描写各个时期的特征词汇和特征词汇场;汉语词汇史上下3500年,涉及文献13666种,关于词汇共时系统怎样描写,历时系统怎样解释,承古要素、新质要素和消亡要素及其类型和层次如何分析等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
汉语词汇通史 战国—秦卷胡明《汉语词汇通史·战国—秦卷》是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中的分卷。《汉语词汇通史》是我国第一部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主要根据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内因、外因和事实,把自西周至民国的词汇史分为15个共时系统,详细描写各个共时词汇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新质要素的成长,旧质要素的传承、消亡,建构较全面的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通史系统,深度揭示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汉语词汇通史》站在发展的立场上,认为一个共时系统的词汇,包括承古要素、新质要素、消亡要素,而新质要素是重点,新质要素中特征要素是重中之重,突出描写各个时期的特征词汇和特征词汇场;汉语词汇史上下3500年,涉及文献13666种,关于词汇共时系统怎样描写,历时系统怎样解释,承古要素、新质要素和消亡要素及其类型和层次如何分析等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