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命运与使命冯建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实现社会变革、追求现代化过程的艰难与曲折。作者以独特视角,一反过去在知识分子问题研究上单纯的“政治视角”、“文化视角”和“纯理性视角”等传统角度,把知识分子问题放到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各个时期各类知识分子状况、社会地位及历史作用等,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对长期流行于世的关于知识分子的种种看法和理论,如知识分子的社会定位标准,知识分子与其他阶段的关系,知识分子命运与整个社会状况的关系,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特点,学术与政策的关系,学者与政治家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是近年有关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的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
-
浩然茶座徐浩然《浩然茶座》的主要内容分为五篇讲了美女为什么不可以人造;爱情不过一碗面;爱情片中的爱情骗;爱心的疑问;爱心会不会受凉;辩无胜;宠物狗;丹凤街;德不上州长?灯不亮的时候;不得不说等。
-
声飞色舞庞彦一个民族的复兴我想首先应当是文化上的复兴。复兴就是创造,就是继往开来。而“开来”的前提是“继往”。于是有许多有心人在这个文化断裂的时代默默地做着这份艰辛的工作。戏是什么?戏如何与我交流生活?这个问题其实可以问月亮。因为没有什么人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任何一部专著向我描述的戏曲史都是一定摸着历史的遗迹、再从残简断帛中串连起来,没有一部是血肉的舞者,没有一部能叩问我的内心,叩问当锣鼓敲起来时我激荡的脉博。本书作者选择了一种很少见的叙述方式,选择了一种既烘托内容,又突出形式感的文图相配的鲜活范式,对我国的国粹(京剧)作了精彩表达和崭新的读法。全书分菊坛走马、戏戏说话、名派名角、动静之间、衣影世情、生旦净末、脸谱心语和幽梦如昨等八部分。
-
精神生活·思维(美)阿伦特 著;姜志辉 译《精神生活》被公认为汉娜·阿伦特最伟大的著作,也是她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前的遗世之作。这本书探索了沉思生活中的思维本身。与阿伦特之前的著作大多关注精神之外的世界不同,这本书标志着一种转向,它以三卷的篇幅对在阿伦特看来具有基石作用的精神活动作了深入的探索.她将《精神生活》分为“思维”、“意志”和“判断”三部分,亦即她所认为的精神的三种基本活动。由此,她对精神活动进行了全面而富于洞见的分析。这本书,将是”20世纪人类精神中最亮的明灯”,是阿伦特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
-
一个法国人的一生(法)杜波瓦 著韩一宇 译法国作家让-保尔·杜波瓦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人沉重的一生,2004年获得了费米娜文学奖。小说细腻中带着幽默,忧郁中不失活泼,作者在轻快的叙事中浸透着对人性、政治、社会和生命的厚重思考,折射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时期人民的生存情境,读来令人感悟良多。小说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为生活背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主人公保尔·布利科一生的人生经历。“我”从小便生活在死去哥哥的阴影下,粗暴的祖母是“我”儿时难以挥去的梦魇。为了文凭学习,青春时期的消遣和放纵,被一个好婚姻拘囿,成了两个孩子的保姆,然后因意外的成功而致富。不知不觉中,“我”跨越了小资产阶级生活的全部阶梯。然而,在生命行将步入尾声时,“我”却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人生打击:妻子的欺骗,亲人的离世,经济的破产,女儿的精神失常……本以为至关重要的生命存在,最后只是某种完全虚无的东西。
-
第三帝国的兴起(英)毕晓普 著;李本明,薛蕾,王熙玲 译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军队悍然入侵波兰,揭开了历时近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经过这场野蛮、残酷的浩劫之后,欧洲大部分地区沦为废墟。战争最初3年,强大的德国军队似乎不可战胜,在闪击波兰得手之后,又迅速征服丹麦和挪威,使西线早期的“虚假战争”以出人意料的结局告终。1940年5月,德国在西线再次发起“闪电战”,在数日之内攻占荷兰和比利时,将数十万英国远征军赶过英吉利海峡,而后仅仅用了6周时间占领法国。这些胜利使得德军表面上的优势进一步强化。1941年初,为了解救在巴尔干半岛和北非战场陷入困境的意大利盟友,德军大规模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当时,英国试图教授被围困的希腊人,但再一次被德军轻易击败。与此同时,前往利比亚的隆美尔其麾下著名的非洲军团,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英军赶回到埃及边境。1941年6月,德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苏战争,整个世界为之目瞪口呆。如同以往一样,德军迅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其锐不可挡的装甲部队在广袤的俄罗斯平原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直到1941年严冬,德军的前进步伐终于在莫斯科城下停了下来。1941年12月,美国宣布参战,但英国和苏联仍然无法立即摆脱不利局面:在浩瀚无际的大西洋上,德国U型潜艇不断袭击盟军运输船舶;而在东线,德军已经推进到了伏尔加河畔和高加索油田。《第三帝国的兴起》跟随当年纳粹军队征服欧洲和北非的脚步,再现了二次世界大战最初3年的战争进程,整个场面波澜壮阔惊心动魄。
-
岁月与海浪(加)罗森鲍姆 著,徐冰 译摩根•福斯特面对赞扬时,会表现出近乎痛苦的欢愉;梅纳德•凯恩斯才气逼人,却不可救药地自以为是:克莱夫•贝尔是快乐创造者、气氛调节者,实际上却郁郁寡欢,悲观痛苦;罗杰•弗莱凭借独特的艺术敏感性成为一流批评家,其绘画天赋却显得苍白贫乏;弗吉尼亚•伍尔夫既能像天才般沉浸于创作的世界中,也能像天使般畅游于孩童的天地里……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成员们以热爱和批判交织的情感对彼此的形象进行了真实的勾勒,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至为生动,鲜活的群像图。
-
隐秘的火焰(英)贝尔 著,季进 译20世纪初期,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城区汇集了一群充满智性的年轻人——弗吉尼亚·伍尔夫、克莱夫·贝尔、罗杰·弗莱、E.M.福斯特、梅纳德·凯恩斯……他们聚谈终夜,彼此欣赏,珍视理性碰撞的火焰,信奉宽容和怀疑精神,蔑视“维多利亚英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习俗。他们的交往圈松散而富有个性,备受攻击也极享尊崇,在五花八门的定义下,在褒贬不一的评论中,为英国现代文化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昆汀·贝尔作为布鲁姆斯伯里的第二代成员,以自身为一种资料来源,于简练、精致的笔触中展现了该文化圈的形成、发展和基本特征,勾勒了主要成员的鲜明个性,为我们留下了一幅粗细结合的布鲁姆斯伯里“素描图”。
-
大话方言易中天中国历来就有关于南方和北方的种种说法:南辕北辙、南征北战、南来北往、南下北上等等。这些说法都不能颠倒或互换。比如南辕北辙就不能说成北辕南辙,南征北战就不能说成是南战北征,同样,南腔北调也不能说成南调北腔。 奇怪!为什么南是腔而北是调呢? 《大话方言》是易中天教授吕评历史细读城市之后又一部别具特色的语言力作。在书中,易中天涉足了自己全新的领域“语言学”,他对中国各地方言文化进行全面考察,并以其一贯风趣诙谐的笔调进行阐释,内容穿古越今、走州过省,追溯方言起源,展现方言特色,读时忍俊不禁,欲罢不能,读后回味无穷,让人眼界大开,其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是一部很有可读性的学术著作。
-
中国变色龙(英)雷蒙·道森 著;常绍民,明毅 译中国在不同的场合被认为是富庶与贫瘠、发达与落后、聪慧与愚笨、美丽与丑陋、强大与虚弱、诚实与狡诈—一西方人赋予她的互相对立的特性不计其数,此处难以全部罗列出来。本书的意图即在于分析这些有关中国的不断变化的观念,弄清到底哪些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哪些仅仅是出于欧洲的需要而杜撰、想象出来的。欧洲人对中国的观念在某些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有趣的是,这些变化与其说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不如说更多地反映了欧洲知识史的进展。中国更恰如其分的象征是变色龙,而不是龙。本书《中国变色龙》恰当的对于欧洲中国文明观做了详细分析。作者在本书中对他们以及许多人最近几十年来,朝着对中华文明真正有所了解的方向所取得的稳步进展着墨甚少,因为那样做意味着在本书着力进行的分析,对中华文明的解释并无学术性的新观点,而只是增加了一部书的篇幅来叙述汉学史。作者的宗旨一直是强调,要真正做到了解中华文明——实际上对任何文明都是如此——是何等的困难,并具体说明我们的理解何等地受到主观因素的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