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研讨)会论文集马敏,李子林,张执均 主编本书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录49篇相关论文,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讨论,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四个自信的促进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的重要影响,倡导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社会建设、人类社会长治久安。
-
摩尼教非汉语文书研究芮传明3世纪中叶,借鉴多种古代宗教文化的摩尼教创建于波斯,嗣后沿丝绸之路东传中亚、中国内地。其兴盛于唐代,宋代以降日逐凋敝,至今只有少量遗痕残留在东南沿海的民间宗教里。其兴衰与传播过程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值得深入研究。本书对多种摩尼教非汉语古文献做了详细译释和研究,语种涉及叙利亚语、中古波斯语、阿拉伯语、粟特语和突厥语等。首次较为系统地为中文学界提供了珍贵的摩尼教文献资料,也为摩尼教研究提供了若干具有启发性的新观点。
-
和顺图书馆耿达和顺图书馆位于中国西南边城腾冲,创建于1928年,是和顺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在一定意义上讲,和顺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乃是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的历史缩影,甚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图景的集中呈现。就和顺图书馆自身发展而言,它经历了由私立图书馆到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功能也不断扩展延伸;就和顺图书馆与社会发展变迁而言,和顺图书馆的产生发展是与地方乃至国家甚至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把和顺图书馆作为一个“微观世界”来考察,即走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内部,通过和顺图书馆这一“窗口”来探视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成发展的社会镜像,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对和顺图书馆经验事实的发现和解释,本研究论证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机制与发展路径。和顺图书馆经历了从乡村内生型公共文化空间到行政嵌入型公共文化空间到共建共享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变:在自发生成阶段,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依赖于乡土社会的内部资源网络及其调适能力,主要是以立足乡土服务乡邦为宗旨;在政府主导阶段,政府通过政治嵌入逐步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管控,并按照事业单位体制进行管理。这期间由于政府借助一体化行政命令体系,建立起了科层式公共文化生产分配机制,资源向上集中。这虽然从体制上保障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有较稳定的经费来源,但同时也导致其“悬浮”于乡土社会,与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脱节;在共建共享阶段,政府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不断优化体系建设,增强文化治理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鼓励社会参与,重视各方力量的汇入与整合,建立各方联动的协同机制,提升了综合效益。本研究发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演进发展不仅依赖乡土社会自身的秩序生产能力,还依靠国家的制度供给和资源输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要基于乡土社会、政府行为、社会资源、功能转型、民众参与等要素,只有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与外部嵌入的建构性秩序有机耦合才能促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健康长效发展。
-
雷慕沙文集 第一卷雷慕沙《雷慕沙文集》是将西方首位专业汉学家雷慕沙的汉学研究成果第一次集中展示给中国学界的作品。雷慕沙对中国有着广泛和深刻的研究,影响了数代法国汉学研究者。通过对他的作品的译介,中国学界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西方对中国进行学术研究的传统。 本书稿为《雷慕沙文集》第一卷《汉文启蒙》。1822年出版的汉语语法书《汉文启蒙》(Élémensde la grammaire chinoise, Paris, Imp. Roy., 1822)是雷慕沙最重要的汉语研究著作,是西方专业汉学诞生以来出版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雷慕沙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充分利用皇家图书馆资源的成果。它简介了马若瑟《汉语札记》将古文和今文相区别的方法,采取了传教士汉语语法所普遍采用的拉丁语词法分类加虚词的框架作为结构。但是与传教士语法书不同的是,他尽量削弱拉丁语语法对汉语的框限,将重点放在虚词的介绍和举例上,而且编排更为简明、实用。此外,《汉文启蒙》侧重汉字的认读和查阅,强调汉籍阅读的重要性,鼓励欧洲本土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汉籍资源来研究中国,与侧重口语训练的传教士语法书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这部书还影响了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的语言学研究。
-
我在颐和园修钟表故宫与颐和园古钟表联合修复室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其前身是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清漪园。清代皇家宫苑中的钟表等陈设统归内务府管理,因此颐和园旧藏的一百余块钟表实际上与故宫收藏的钟表基本同源,主要来源为进贡、定制和调拨。这些钟表的制作年代主要是十八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跨越百余年时间,制作国包括中国、英国、法国、美国等。故宫与颐和园古钟表联合修复室新作《我在颐和园修钟表》包括五大部分内容。// 颐和园钟表概述// 颐和园博物馆馆藏钟表简介// 颐和园博物馆馆藏钟表修复// 故宫博物院与颐和园古钟表联合修复室合作修复铜镀金升降塔钟纪实// 中国文物学会钟表专业委员会文物修复学术论文汇编
-
文脉与根柢园歌 著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家意识形态重塑与民族复兴进程。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需要一种全民都能认同的意识形态,而中华文化正是各阶层、各宗族和各民族的核心价值和共享价值的有机结合的国家意识形态资源。只有坚守民族文化本位、传承文化价值,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本书以十一章之篇幅,溯源中国历代治理思想,同时也强调中华文化和其他文明之间的共享价值,以期坚定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汉语教学研究林啸著本书是一本关于汉语教学的专著。本书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汉语之间的紧密关系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汉语教学的必要性,探索了汉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并明确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汉语教学的具体路径。
-
茶道经李辉茶是世界上重要的饮料之一,代表了中国经典的文化。本书以精炼的文言表达形式,从中国传统文化“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层面,对茶之分类、茶之栽植、茶之采摘、茶之制造、茶之保存、茶之泡煮、茶之品味、茶之辨别以及四季饮茶的“道”与“理”等十二个方面,一一进行精辟的阐述。作者传统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娓娓道来,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全书图文并茂,精美雅致,是中国古典哲学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体,是中国茶学文化的成功实践之一。
-
魔都[日]村松梢风 著;徐静波 译本书是一部编译作品,从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所著的多部作品中选择与上海有关的文章汇编翻译而成,主要为作者于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游历见闻。在本书中,村松梢风深入感受了上海的繁华街区、娱乐场所,参观了中国的新式教育机构,与中国进步文人进行了密切来往,游览了杭州、苏州等地的园林风景。其惊讶于国际大都市上海包罗万象的特质,使用了直观、生动的文字来描绘自己在上海的见闻,并第一次使用了“魔都”这一意象指称上海,体现了旧上海复杂多样的历史面貌。新版补充了《魔都》初版作者自序,并新添《上海的朱福昌》一文。
-
文创IP价值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王田力本书对文创产品、文创IP以及文创IP的价值等概念进行详细界定,并且对游戏类文创IP、社交类文创IP、文艺类文创IP和影视类文创IP发展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划分。从宏微观的角度,分析了互联网特征和产业发展对文创IP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文创IP价值评估方法,分别提出游戏类文创IP、社交类文创IP、文艺类文创IP和影视类文创IP价值评估思路和价值评估模型,并运用游戏类文创IP、社交类文创IP、文艺类文创IP和影视类文创IP价值评估模型进行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