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北越雪谱(日)铃木牧之铃木生活在与世隔 的雪国世界“一年中生活于雪中时间凡八月,不见雪仅四月,而 蛰居雪中时间却长达半年”,为描写家乡的大雪,他倾注了后半生的全部心血,数易其稿,绘制了成册的许多插图,几番周折终于出版后供不暇给,极受欢迎。本书是北越民俗的生动记录。
-
高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研究周廷勇本书是从大学生的视角对他们的学习质量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开展实证调查研究,并结合对美国大学从20世纪初至今100多年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探索评价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可能路径、探讨将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调查和评价研究研究转化为实践的改进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研究的学术和社会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做出科学、客观的理性判断。第二,对符合中国实际的、本土的大学生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三,能够让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理解和领悟到“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观”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的重要性。
-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发展报告韦红,刘明周,陈菲2015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立了两国间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这一机制同两国的政治安全对话、经贸合作对话共同构成了统筹和推动中印尼关系发展的重要支柱。2021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合作从政治、经济、人文“三驾马车”升级为政治、经济、人文和海上合作“四轮驱动”,两国合作的范畴与深度都有重要提升。本报告主要研究2021~2022年度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在人文交流领域的发展状况,具体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三部分。总报告对这一年度中印尼人文交流情况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整体梳理;分报告对这一年度的文化、教育、卫生、青年、科技、媒体、旅游、智库等颇具特色的人文交流进行了深入分析;专题篇则主要探讨中印尼人文交流中某一具体问题。整体而言,本年度的中印尼人文交流发展报告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注重截面分析又注重纵深探讨,系统总结了中印尼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报告提出切实可行的相关建议,以期为政府、社会等实践层面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最终为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人文基础。
-
探寻中华文化之美王雯倩 著中华风俗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千年,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书探寻了中国风俗文化的悠久历史,介绍了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包括岁时风俗、节日风俗、生活风俗、社会风俗、地域风俗和风物人情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中华风俗文化的全貌。阅读本书,读者能够直观地领略到中华风俗文化的风采和魅力。
-
一食一课江隐龙在将吃从生存层次推向生活层次之前,人类茹毛饮血以几百万年计。在这之后,中国人用了几十万年做出第1份烧烤,用了几万年煮出第1碗汤,用了几千年将美食荟萃为南北不同的风格,用了几百年将这两种风格派生为八大菜系,而真正将中华美食推向极度灿烂的历程,其实只有几十年。而本书的作者将这一段漫长的岁月压缩成了二十四堂课,与你一道,细细品尝。
-
标准的私法效力研究柳经纬暂缺简介...
-
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建构陈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和时代需要,不断推动文化理论发展创新,形成了内涵丰富、内容生动、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本书将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放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进行考量,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建构的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阐明了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岭南学报 复刊第二十辑蔡宗齐 主编,郑政恒 执行编辑《岭南学报 复刊第二十辑》包含8篇中国古典文史研究方面的专业论文。张高评先生《秦穆公称霸西戎与比事见义之书法》是其近年来研究《春秋》书法的系列成果之一;陈寅清《梦、隐喻与思想:从意象基模解析之梦寓及篇章意旨》借助借助西方“感念隐喻”、“意象基模”等新方法结合传统文本研究,对《列子·周穆王篇》中的寓言进行了系统化的解析;张翼《对话与竞争:嘉靖前期官刻古文选本的多重面向》、曹竞艺《杂纂成书方法考略》深入考述了明代书籍编刻方面的特点与文化;王琳夫《清初圣裔词人的声律思想及其学术渊源——从的词谱性质谈起》分析了清楚曲阜孔氏词人的词学观念;赵培《宗周政典的名实之转:从到》、王鸷嘉《合刻本中书序、篇目及对应疏文的编排形态考述》为《尚书》学研究专文;徐晓童《明代注杜对朱熹赋比兴结构解法的改造》从诗歌结构分析的校对考察了明代注杜对朱熹《诗集传》的借鉴。
-
福建民间风俗百图陈健俶暂缺简介...
-
花溪文史漫笔薛春波全书通过对数百年来花溪地方历史文化风物及其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一种考察,以空间来表达时间,把花溪“小地方”写进贵州“大历史”。以花溪、青岩、黔陶、高坡四个乡镇为重点,兼顾孟关、马铃、久安、石板以及原花溪区属小碧诸乡,分别以花间疏影、青岩秋夜、黔陶水长、高坡云深、溪流淙淙五章概括之,共计五十八篇。各篇尽量以历史文献为依据,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追寻数百年来花溪地方及其与贵州省的历史和现实关系,随作随录,形式不拘,力图做到篇幅短小而富有“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