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行走的历史[法]安托万·德·巴埃克 著这是一本讲述人类行走历史的文化随笔,同时,也以行走这一活动为视角,记录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行走的历史》从行走的定义、生理机制、形式,行走的人,行走的传统等多个层面入手,讲述了它 的历史:从朝圣之路到传统商路 和货郎担,从军事要道到移牧通道,从巴黎街头的闲逛到林间漫步,再到街头游行,行走无处不在。它早已融入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层面,并作为一种独特的行为,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
故宫日历·2024年陈丽华祥龙舞紫禁,华夏迎新春!2024年,甲辰年,生肖龙。龙尊贵吉祥,寓意兴隆和希望。中国人自豪地自称为龙的传人,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如二月二龙抬头、端午节赛龙舟、节日舞龙等节庆活动,龙文化的影响可见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故宫日历》选取表现与龙及传统节庆相关的文物,除生肖龙之外,对于古人的节庆作一生动而具体的呈现,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万寿节。十二个月内容如下:敬龙祈福贺岁迎祥神州生春吉祥如意五福临门端阳呈瑞龙腾紫禁内廷珍御中秋团圆天子万年慈寿无疆普天同庆封面图案选用清代清黄地九龙牡丹纹漳绒毯局部,腾飞于海水江崖之上的正龙,充满活力。国宝日读,每日相伴。用2024年《故宫日历》开启新的一年。
-
被遗忘的王国(俄罗斯)顾彼得 著屏蔽了浮华与喧哗、没有了艳遇与文青的丽江是怎样的天与地?《被遗忘的王国:丽江1941-1949》给出了一份最真实的答案。本书是俄国作家顾彼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写的一本回忆录,英文版一经问世即风行海外,书中记录了他在丽江这块神奇、美丽而宁静的土地上九年生活工作的所见所闻。作为中国第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城,丽江两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遍布着雪山、大江、峡谷、森林等壮观而秀丽的风景,未受世俗侵蚀的民风更是质朴率真,淳厚动人,更不必说原生态下丽江古城之民族、宗教、节日以及文化艺术的神秘与辉煌,凡此种种,无不在顾彼得的笔下一一再现,熠熠生辉。中国书籍出版社本次全新再版,内容既多修订,装帧尤工精美,以便读者可以更好地重返丽江——这座被遗忘的古老王国。
-
中国人的规矩刘一达在中国,万物皆有规矩。有了规矩,才有璀璨的建筑和精美的器具;有了规矩,我们举手投足之间才有分寸和礼仪。本书全新阐释了中国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规矩和讲究。比如,出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夹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等。出言有尺、处事有度,便是规矩。这些规矩不是逢场作戏,而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自觉自愿遵守的规则,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保留下来的精神遗产。人们按照新时代的新节奏生活,无可非议。但是,老规矩的内涵和精髓是举止文明、礼貌待人,这一点在礼仪之邦的中国永不过时,因而应当作为我们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绳。
-
跨文化视域下的昆曲文化身份研究安裴智著本书立足跨文化的理论视野,以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语境中昆曲文化身份回归为背景,从国家形象建构的角度重新解读与定位昆曲的文化身份,探讨昆曲文化身份的跨学科、跨文体特征与表现形态,从古典韵文学、雅乐文化、声乐美学、戏曲文学、表演体系、活态遗产等方面归纳阐释昆曲的多维美学内涵与文化特征,对学界旧有的昆曲观念进行剖析与反思,对昆曲在建构国家文化形象中的象征意义作了较为系统、严密的论证。提出对昆曲文化身份的界定需要一种“大文化意识”“跨文体意识”与“大美学意识”。认为昆曲本质的文化身份,不只是一个狭义的“剧种”,而是凭藉雅文化的审美品质成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象征与杰出代表。此书旨在为昆曲正名,还昆曲以应有的文化身份与美学地位,从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构昆曲符号体系所隐喻、象征的国家文化形象的地位。
-
宋韵审美思想李思屈本书从南宋时期以毕生精力思考诗歌审美、思考韵味问题的体制外美学家——严羽切入,把他作为打开宋韵审美思想的一把钥匙,从其审美思想中挖掘出一个闪耀着宋韵文化光焰的完整精神世界。全书分为八章,对“宋韵中的生命之问与时代精神”“严羽及其审美思想”“宋韵审美的结构”“以禅喻诗:别样的宋韵”“审美‘气象’:雄浑与清空”“韵味之思:‘妙悟’与‘涵泳’”“韵的自觉”“宋韵重光:从诗学到生活美学”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而有见地的阐释,通过叙述严羽的故事及其思想,窥探宋人的审美思想;通过对严羽《沧浪诗话》的解读,解码宋韵文化,用当代平民的视角,追寻宋韵文化的精神境界和价值维度。
-
先秦动物文化研究邓永芳,刘国和著先秦动物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一脉源泉。深度整合、解读、评价、阐发和弘扬先秦优秀动物文化,对于倡导文化自信、重视文化传承、关注文化创新、拓展文化交流有着特别的意义。本书的学术旨趣,在文献层面是搜集、整合先秦元典中异常丰富但极其零散的动物文化资源;在学理层面则努力建构一个先秦动物文化研究的话语框架;在实践层面为传承、弘扬先秦优秀动物文化所蕴藏的丰富价值。
-
日本刀日]吉原义人,[美]利昂·卡普 等《日本刀》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日本刀复杂的制作过程及鉴赏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传统工艺和日本文化。通过对日本刀的研究,我们也会看见日本社会的变迁,以及日本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的改变,因为日本刀可以反映出打造出这把刀的个人与社会。当我们可以把历史握在手里时,历史就不再只是纸面上的学术研究。
-
春在堂楹联录存(清)俞樾 撰,乔继堂 校注俞樾是晚清学问大家,也是楹联圣手,所撰楹联六百余副,位列清代个人楹联作品数量次席(含集碑字联约七百副。最多者为钟云舫);且作品质量多属上乘,流传极广,迄今仍脍炙人口。书中辑入俞樾所撰全部楹联(包括集联),及原作相关介绍;同时,集中就联语新加注释绎解,对其中用语、掌故等给出尽可能详尽准确的解说。本书是迄今为止,俞樾楹联的唯一注释本。
-
论道稷下陈嘉礼本书是“论道稷下:新材料、新方向下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学术会议集。本书内容分为四个专题,在研究方法上博集兼有,包括典籍诠释、文图互见、文本析读;主题上古新并聚,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包括宗教信仰、社会文化、中外交流、性别研究等,其中多篇论文即已相互形成对话。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其“新材料”和“新方向”。当然,这“新”都并非开创性的,亦未及颠覆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而是建基于学界近数十年来在各个方向不断推陈出新所获得的丰硕成果之上。因此本书冀望可对已探研成熟的议题提供新的思考与阐释,同时在各个方兴未艾的新方向有所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