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文化旅游朱文斌、何俊杰绍兴,一座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小城,不仅有巍巍稽山,清清鉴湖,更有如过江之鲫的名人,他们在谱写绍兴甚至中国辉煌的历史篇章中,前承后继,熠熠闪光。本丛书系统介绍了绍兴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分为《绍兴名人》《绍兴名山》《绍兴名水》《绍兴名桥》《绍兴名楼》《绍兴名茶》《绍兴名酒》《绍兴名镇》《绍兴名城》9册,配以图片,图文并茂地带读者领略绍兴风物。
-
四十不惑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精选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及博士后的代表性论文26篇,内容涉及先秦文献、敦煌文献、宋史、汉语史、词汇训诂等领域,既代表了古籍所传统优势所在以及各领域研究前沿,也体现了浙大古籍所师生40年来之学术精神的一脉传承。
-
观念史与汉语之思杨国荣本书是教育 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国荣所主编的一部学术论文集。此为第30辑,主题为“观念史与汉语之思”,分为“观念与语言”、“逻辑之维”、“情绪与道德”等六个部分,包括高瑞泉《释“观念”》、郝旭东《辩证逻辑是逻辑么?》、丹·扎哈维《你、我、我们:情绪经验的共享》、王刊《“依画行曲”:反思谭盾〈死与火:与保罗·克利的对话〉》、沈顺福《事实与现实——事的形而上学之辨》、刘付华东《朱熹知行观重审:“真知必能行”的知识论意涵及其论证》等文章。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朱刚 著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者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目前国内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师,同时也是该组织的认证NGO中国民俗学会在2015-2017评审周期担任审查机构成员期间的辩论代表,在过去十多年中深入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层面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工作。在实践的基础上,作为非遗领域的研究人员,作者主要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实践的演进过程,并持续跟踪了该组织晚近十多年来在非遗领域的各种发展变化。作者认为,非遗保护在本质上应属于一种文化政策实践。既有的非遗学理研究与实践层面存在一定区隔,这既妨碍了学术研究应用于实践的潜力,同时也存在学术话语在当前的非遗热潮中被进一步边缘化的风险。为了弥合学术与实践之间的裂隙,一种可行且必要的做法就是将国际非遗政策及实践的演进史研究纳入非遗学术史研究的视野,以此建构一种全新的话语形式,搭建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互动平台或基础。有鉴于此,本书汇集了10篇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的概念、历史及趋势研究的专题研究成果,试图为国内非遗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非遗提供一种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知识谱系。目录序言一、 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概念二、 文化空间:从时空维度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三、 历史钩沉:从马拉喀什会议到《“代表作”计划》四、 事件考述:以《建议案》和《“代表作”计划》为中心的考察五、 政策研究:以审查机构为中心的回顾与分析六、 重要动向:由越南富寿省唱春项目转移引发的思考七、 批判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批判遗产研究八、 国际合作:“一带一路”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九、 未来趋势:以2003年《公约》名录机制全球反思专家会为中心的考察十、 革旧立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机制的发展方向
-
上海之源与文化江南曹伟明 著;上海市青浦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本书分为“上海之源”“人文化成”“文化江南”“发现江南”四个部分。在“上海之源”序列下,作者描述了从崧泽、福泉山到朱家角镇、金泽镇等的地方文化;在“人文化成”序列下,作者列举了屠隆、夏瑞芳、席氏兄弟、董健吾、王钝根、陆礼华等文化人物;在“文化江南”序列下,作者发现了上海之源与文化江南的传承与创造的特质和基因,展现了不一般的江南文化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因为作者缩小了单位,以描述青浦地方文化为职志,随之的目光也下沉到乡镇一级,因而发掘出许多容易被忽视的本土籍贯的重要人物和名物。本书所成就的结果,就是比一般著作提供了更加详尽的细节,为我们描述了一种更加具体,更加深入的“上海文化”和“江南文化”。
-
大道至简,成德达才沈杰本书是全国中学数学特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沈杰办学治校思想和实践的荟集。全书围绕“成达教育”这一主题,从“理念引领教育”“五育融通教育”“创新发展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变革探索教育”等多个角度,从团队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集中阐释了“成达教育”的理念体系、实践探索、教育改革、未来展望等内容,树立了“成达教育”品牌,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努力让每个学生“成其德而达其才”。本书集中展现了新时代首都基础教育领域办学的特色成果,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
亚文化迪克·赫伯迪格 著,修丁 译亚文化的意义总在争议之中,而在对其风格的不同定义里,我们看到最为激情的碰撞。 本书是关于青年亚文化的奠基著作之一,也是第一本以朋克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性研究著作。从安全别针、尖头鞋、摩托车的流行到朋克、雷鬼乐、华丽摇滚的兴起,作者以生动的历史叙事结合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分析等理论方法,深入剖析亚文化的功能、来源、抵抗与收编方式,探索青年亚文化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对时代的意义。
-
许倬云文明三书许倬云 著许倬云文明三书,是当代史学大家许倬云重磅力作。他在此三本书中,首次系统性讲解文明史,70年博学深思熔铸一炉,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勾勒世界文明发展线路图——回溯过去的文明(《三千年文明大变局》),评述现在的文明(《世界何以至此》),探寻人类文明未来的走向(《我们去向何方》)。他以反思、审视的态度,直面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力图以中国文化为基点,开拓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革新之路。“许倬云文明三书”是许倬云先生学术生涯上的又一浓墨重彩的一笔,光辉灿烂,蔚为大观。
-
古代罗马文明文献萃编杨共乐 主编《古罗马文明文献萃编》是“一带一路”古文明文献书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选择了传纪、自传、书信、演说辞、论水道等作品,从多个层面展示罗马人的思想、生活以及与公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公共建筑。传纪人物性格鲜明、自传个性独特、书信真实可靠、演说内容动人、论水道气势恢宏。上册所选的内容虽然有限,行文也各不相同,但都能反映罗马人的精神风貌与物质成就。此书对于人们深刻了解罗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册主要选择的是异族人眼中的罗马早期社会与罗马帝国以及罗马人对自身文化尤其是对演说术衰落的反思,思想深刻,观点独特,从这里可以看到与客观存在的“罗马”不同的另一个“罗马”,这就是学者笔下的“罗马”。此外,下册还选择了当时人对罗马宗教文化以及外交上的一些看法,展示了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与匈人之间的矛盾、基督教与罗马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人们更好地认识晚期罗马帝国提供了一手的资料。
-
中华建筑文化李燕,罗日明 编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