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中国的自信从哪里来?道路篇中华文化学院组织 编写;何霜梅等 著◎内容简介本书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文化根基这一视角,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主线,紧紧围绕“道路何以自信”这一主题,重点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锲而不舍走下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干什么?最后揭示了“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一既朴素又深刻的道理。
-
移动时代的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魏瑾教育的本质就是根据的社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新闻传播学所属各专业的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新闻和信息传播及相关人才。新闻传播学本身就是应用型极强的学科,也是变革快的学科,其本科教育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转型的新闻传播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本书内容涉及传播概述、传播学概述、传播过程各环节的分析、广播电视传播实践探索、对于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思考、移动时代新闻传播等。本书在文稿选择上力求学术质量至上原则,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学术性与指导性并重的内容体系,以跟进学界与业界发展的新趋势。
-
运河学研究 第9辑李泉,胡克诚本书是专注于运河及其相关问题的综合性学术集刊,主要专栏包括:“理论研究”,着力进行运河学及相关研究方向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探讨;“专题研究”,探讨运河发展史、运河区域社会变迁、运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新书评介”,点评近年出版的学术著作,向读者介绍其价值及阅读路径;“研究综述”,评介当年运河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术活动,总结过往,为读者提供学术资讯;“史料拾遗”,对新近发现的与运河相关的新史料进行解读。
-
旅游业综合改革发展研究厉新建本书分为:宏观研究,地方研究,改革短论三个篇。具体内容包括:关于旅游综合改革的思考,对旅游综合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思考与启示,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方案解读,北京旅游要素市场优化配置研究,舟山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调研报告,桂林 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调研报告,秦皇岛市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调研报告,张家界市旅游综合改革工作调研报告,成都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调研报告,旅游体制:怎么改?谁来改?,WTCF、72小时免签政策的深化发展,“大旅游”背景下的大旅游管理。
-
湘潭传统码头文化的地域性表达刘岚 著《湘潭传统码头文化的地域性表达》首先从城市历史与社会经济的角度对湘潭码头的历史□迁脉络进行梳理,探索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脉的延续性,阐释湘潭的自然环境、商贸经济、人文环境、民俗民风等方面因素对湘潭城市码头文化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影响。其次,从湘潭传统城市空间格□地域性表达解读的角度,总结出反映传统空间环境特征的构成要素为码头节“点”,街巷骨“线”、空间肌理“面”及建筑形“体”等四个方面,提出城市建设应从城市空间环境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层面,对作为地域特色展现和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的主要载体:传统码头、街、巷、坊、里隐含的重大价值进行科学的审视、认识和重视。□后,对湘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表达与码头文化保护进行深入的对策分析,提出城市建设应构建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当代湘潭文化码头体系,引导传统码头文化的现代功能转型。从湘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保护及历史街巷空间生命再生的理念出发,全面考虑传统文化遗产融入活跃多样的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从而造就融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相协调的、符合人性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城市环境。
-
掇华集杨平本书由五个主题的研究论文构成。“中国文学细读”聚焦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诠释作品中的画境、书写、情感、隐逸、中庸、精神等问题;“外国文学绎读”关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作品中的人性、隐喻和世界等问题;“中外文论译解”回归中西文学理论经典,分析致良知、解构、空间、文论翻译等问题;“中外艺术新解”关注当代艺术发展,阐释当代艺术中的心理、色彩意义、生命意识等问题;“数字人文反思”围绕人工智能,探讨人工智能的语义能力和伦理学。
-
文化传播进程中的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研究于淼 著《文化传播进程中的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研究》在时代与国际教育、文化与意识形态、交流与价值认同、未来与中外学生、国别与中国认知、课程与实施影响等主题下,对来华国际生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新思考、新探讨。其主旨性问题是,在目的语环境下来华国际生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对中国文化的体认和态度问题,以及这一过程中当事国(高校)和当事人(教师)的立场、态度和作为问题。如果这一判断基本不错的话,则可以认为,这部新著总体上属于汉语二语教学“体制外”问题的研究成果,所探讨的问题或角度大都是以往业界未曾或很少涉及的,但又都是新时代的当下和未来对来华国际生中文教育必然要触及的一些问题。该书所讨论的问题不仅本身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而且拓展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研究的新角度和新领域,颇有开风气之先的引领之功,实属难能可贵。
-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市井意识研究肖佩华 著本书聚焦透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对文学□□文化批评创作相互之间的探寻与会通,显示了深刻的理论观察、思考与□□感,严谨的学术风格和广阔的思想视野,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融为一体——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智性哲理与感性激情的碰撞飞扬。全书分为三辑:辑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一些现象、思潮;第二辑分析研究作家、作品的创作个性、特点;第三辑则是本书作者自己创作的一些文学作品。力图系统地展示作者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些想法,梳理、呈现、总结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与研究脉络,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科学的参照和理论依据。本书对于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与学科建设,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意义和学术上的开拓价值。
-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刘鲲,于晓丹,沈瑞雪 著《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创新性提出改革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7条解决路径:一是,加强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促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互融互嵌,在教育过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要根据“00后”高职大学生的学情特点,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使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科学调整设置各类专业课,发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对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革命,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和线上线下信息化建设;四是,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专创融合、校企融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五是,针对不同生源群体采取针对性、差异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六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文化建设,促进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的双驱联动,营造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七是,构建“三维四级”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分为10章,第1章主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第2-3章主要概括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以及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问题;从第4章开始到第10章,分别从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构建高质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加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分类教育、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成效、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7大方面进行阐述。
-
播种真爱,花开未来肖延红本书记述了原六一幼儿院执行院长肖延红从六一幼儿院这样的学前教育高地调任海淀区北部新区,从零开始创建一所新的公立幼儿园,以解决当地群众入园难的问题。肖延红艰苦创业,一步步搭班子、建团队,以高起点规划校园、建章立制、以文化引领园所发展,在短短两年时间从无到有,从无到有将一所幼儿园建成北京市一级一类园的,并进而从一个园所扩展到一园四址,实现优质园的快速复制和辐射,这一历程中既有教育人艰苦创业的激情,也有如何新建高标准幼儿园、打造优质学前教育团队的方法和智慧;更有党的教育工作者“把好的献给你”,让普通老百姓享受优质学前教育的情怀和理想。本书集中展现了新时代首都基础教育领域办学的特色成果,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