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向度刘程,安然著本书选取20个关键词,通过分析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诸多案例,对跨文化传播理论做了生动的讲解。本书特别重视双向视角的采用,既从中国人的角度审视西方文化,也通过外国人的感知来反思中国文化,从而在换位思考中加深对跨文化历史经验的认识。
-
照亮自己李又顺本书收录二十多篇文章,大多曾在《中国传媒商报》《出版商务周报》《中华读书报》《编辑学刊》《编辑之友》《出版广角》及有关新媒体发表,个别篇章还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出版业》全文转载。这些文字是作者职业生涯心灵轨迹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在职业生涯中上下求索的智慧结晶。内容涉及编辑工作的方方面面,如编辑力如何打造,好书稿如何求得,选题策划如何嵌入社会潮流,与作者(尤其是名家)如何交往,面对编辑出版环境的急剧变化,传统编辑、出版人如何积极应对,等等。对图书出版从业者(尤其是编辑新人)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
广西歌曲选粹唐正柱本书收录了讴歌广西的经典民歌和原创新民歌曲约120首,以歌唱祖国、歌唱中国共产党、歌唱家乡、歌唱美好生活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壮美广西。为广大文艺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一本学唱广西民歌的参考书籍。
-
桂南平话的形成与嬗变郑作广本书稿为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桂南平话研究”的调查研究成果之一,是“桂南平话研究丛书”的组成部分。书稿在立足宾阳大桥客话、融安百姓话等十种方言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的桂南平话的研究成果,对桂南平话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桂南平话的形成、演变、传播以及与周边语言的接触等。书稿共十三章:“‘平话’名称的由来”“使用平话及使用桂南平话的人口”“桂南平话人的组成来源”“桂南平话的扩展期”“桂南平话的形成期”“桂南平话的现在进行期”“桂南平话内部各小片的区域性特征”“广西粤语(白话)与桂南平话的实际分布”“桂南平话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相互接触及影响”“桂南平话及其语言文化社会认同”“桂南平话各时期共时代表点音系简介”“桂南平话各时期共时代表点词语对照表”。目录
-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实践创新案例孔梓本书立足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基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课程,甄选教学中得到成熟应用的教学案例汇集而成。全书分为五章:饮食文化国际传播教学案例、中医文化国际传播教学案例、功夫文化国际传播教学案例、汉字文化国际传播教学案例、戏曲文化国际传播教学案例,通过展现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的真实事件,借助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国际传播等相关理论知识阐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现象,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规律,提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分析和实践能力,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新游南越国南越王博物馆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两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历史可以从丰富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中得到实证。为了更好的呈现南越王宫和墓遗迹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通过南越国的遗址、遗物,以手绘的形式生动有趣地还原当时的文化、生活和生产方式,给读者讲述南越国时期的南越国王宫生活和对外交往等故事。本书内容丰富,以提纲式的体例结构,结合考古人员的发现、手绘图、实物图的形式讲述广府文化如何在中原文化的碰撞交融之下形成雏形。大至治国方略,小至宫中琐事等,都有有趣的图像和丰富的文物、实物照片佐证,体现本书知识的权威、专业,是一本让读者了解广府文化的课外阅读书。
-
客家文化教程兰寿春,张永辉暂缺简介...
-
连城客家古村文化连城县客家研究联谊会暂缺简介...
-
教育扶贫迈向乡村教育振兴的研究吴彬镪 李建辉 等 著本书试图运用多学科理论视角,在研究教育扶贫的目标导引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对“教育扶贫”“教育精准扶贫”“后扶贫时代”“乡村教育振兴”四个主要概念内涵进行解读与界定,并说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调查乡村教育脱贫的根基、能力、通道、空间和力量的现状,对教育扶贫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原因分析,并提出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迈向乡村教育振兴的切合实际的保障机制和对策建议。本书创新在于:一是遵循“点面结合”思维模式,从“主体-对象-过程-成效”的思路,全面总结十八大以来教育扶贫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成效与问题归因。二是针对后扶贫时代乡村教育的发展需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对接“雨露计划”与“两个行动”,提出教育扶贫迈向乡村教育振兴的针对性对策和保障机制。
-
幸福茶道江书华, 著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也是中国著名的茶文化艺术之乡,所出产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享誉国际。本书分为“茶品牌”和“茶文化”两篇,共十五章,用纪实文学的形式,记录了武夷山茶产业2007年至今的发展历程,记录了作者对茶企业、茶产业发展与茶业市场变迁的见证和感悟。全书讲述了武夷山茶产业是如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武夷山茶品牌是如何创建的,茶农是如何致富的,在这一过程中当地政府、茶企、茶农都做了哪些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工作,生动展现了我国乡村振兴的一个侧面,对于响应国家政策,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