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
刑法学李晓明本书主要有四大特点:(1)全面考察了古今中外的刑法立法及刑法典的历史文化体系,不仅梳理和建构了自人类社会产生以降的刑法学术史及基本理论知识体系,而且系统研究了世界各国刑法立法及刑法典的历史与现实立法例,不仅告知读者刑法立法及法典打造的基本方法,而且告诉读者如何梳理和研究刑法学及其理论的系统知识,不仅教会其如何“喝水”,而且提示其如何“取水”,从而为培养更多的刑法理论与实务人才奠定基础。(2)根据我国刑法文化的研究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刑法观和犯罪观、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刑法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我国传统刑律文化的积淀,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刑法立法、司法及其学术理论的观点和经验,试图打造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的刑法学科体系及其基本原理。(3)试图打造全新犯罪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如以罚为前提的罪的概念,刑法之内的重罪、轻罪和刑法之外的微罪范畴等),梳理和完善刑法学的学科主线,重新阐述和解释“罪刑关系”的实质含义,提出“罪责关系”的刑法学科主线新思路,预估和研判未来广义刑法学的“罪罚关系”范畴,系统阐述“罪”与“罚”的基本原理及其学科体系。(4)定位于刑法理论体系化与法典编纂制定相结合的实用研究思路,大胆提出建立“大刑法学”或“广义刑法学”的理论主张,不仅试图更新传统的注释刑法知识体系,而且指出纯理论刑法学可能存在的问题,使刑法学的研究内容介于理论与实务之间,试图总结一套理论刑法与注释刑法并重的现代化的刑法学理论知识体系。
-
刑罚问题专论王志祥刑罚是刑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本书作者在此领域精耕细作多年,对刑罚的结构问题、死刑案件处理的问题、终身监禁制度、废止死刑、未成年犯罚金刑的裁量、减刑和假释的区别对待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颇为深入,见解独到。本书分为18个专题,分别包括刑罚报应的目的正当性之辩,刑罚结构调整的评析与前瞻,死刑案件处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绑架罪绝对确定死刑规定的修订,贪污受贿犯罪的死刑适用标准,终生监禁入刑的重大意义,终生监禁制度的刑法教义学思考等专题,本书是对这些专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探究,提出了较有实践意义的理解和建议。
-
鉴定意见质证问题研究徐惠本书探讨了鉴定意见的本质,从鉴定意见最基本的属性出发,研究鉴定到底是什么,鉴定到底能够解决哪些问题,能够解决到何种程度,以及如何实现更好地解决。本书共分为六章,分别从鉴定意见本质、质证法理基础、鉴定意见的质证的实证分析、英美专家意见的考察与借鉴、鉴定意见质证的内在冲突、鉴定意见质证制度之改进——以专家辅助人制度为焦点六大方面详细论述了鉴定意见质证问题。本书对司法实践中与鉴定意见有关的案件进行了梳理、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为进行反思和重构提供依据;对其基础理论的基本内涵、核心因素进行了阐释,在借鉴英美法系对专家证言的采信标准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重塑我国的鉴定意见质证程序。
-
刑法论丛赵秉志暂缺简介...
-
俄罗斯宪法C.A.阿瓦基扬,龙长海本书是由俄罗斯著名宪法学家C.A.阿瓦基扬教授主持撰写的专著式教科书,规模宏大、内容翔实,在叙述俄罗斯宪法问题时,既关注当今俄罗斯宪法制度的历史沿革,特别是当今俄罗斯宪法制度与苏联时期宪法制度的比较,又关注宪法理论与俄罗斯宪法实践,是全面系统了解当今俄罗斯宪法的佳作。 本卷系统诠释了俄罗斯宪法学基础性理论,包括部门法与科学的宪法法关系,探寻了作为科学的宪法应具有的品质,特别是通过对宪法学说演变的系统梳理,给读者展示了宪法学说与思想的历史脉络。
-
孤儿作品版权问题研究吕炳斌孤儿作品问题是当代著作权法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孤儿作品特指那些尚处于版权保护期,但其权利人身份不明或权利人的身份虽可明确但经勤勉查找无果的作品。权利人的难以确定或难以联系,造成了孤儿作品的使用困境。《孤儿作品版权问题研究:兼论对著作权的反思》对孤儿作品版权问题的成因、本质及解决方案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借由孤儿作品版权问题,《孤儿作品版权问题研究:兼论对著作权的反思》还对著作权法的基本制度和理论基础展开反思。孤儿作品问题作为当代著作权法的一个制度性难题,难免涉及著作权法的基本理念,牵涉著作权法的构造原理。《孤儿作品版权问题研究:兼论对著作权的反思》从公共领域理论、知识产权的信息理论、作者分化理论、著作权法的“经济人假设”前提、著作权作为绝对权的民事权利理论等视角着手,对著作权法的理论展开反思,并提出一些创新观点。《孤儿作品版权问题研究:兼论对著作权的反思》从当代著作权法的制度困境入手,最终落脚于对著作权法基本理论的反思,实践面向与理论内涵兼具,不仅有利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也可以促进我国著作权法的理论研究。
-
中国法典型案例钱弘道中国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和相关法、民商法、知识产权法、行政法、环境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本书按照上述法律体系构成选取典型案例。有的案例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案例;有的案例虽然不是指导性案例,但具有典型性。本书的内容不局限于一般的案件分析,而是通过案例揭示理论,让读者充分理解并把握案件法律背景与知识。每篇文章都是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可读性很强。本书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通过案例研究探寻法治发展规律、推动法治发展、开展国际法学交流合作的一种尝试。撰稿人皆为我国法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如莫纪宏、韩大元、蒋惠岭、胡建淼、吕忠梅、贾宇、胡云腾等。相关领域的案例分析文章大部分是未发表的成果。
-
民事上诉制度的功能与实践陈靖宇暂缺简介...
-
瑞典刑法典周振杰《瑞典刑法典》(1962年第700号法)于1962年制定,1965年1月1日生效,包含有关在瑞典构成刑事犯罪的诸多行为的规定。有关其他犯罪之规定可见于具体法律法规。本法典也包含适用于所有犯罪与刑事制裁以及瑞典立法适用范围的总则规定。
-
虚拟治理成本法的司法运用研究刘畅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虚拟治理成本法源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产生于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和实践之中,具有简洁明了、容易理解、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实务中,一种重要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为我国环境司法实践中开展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进行环境刑事犯罪审判,以及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环境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虚拟治理成本法在环境司法实践中运用时,产生了一些问题和争议,阻碍了生态环境损害司法救济的实现。为此,本书以“虚拟治理成本法的司法运用”为研究对象,对虚拟治理成本法的一般原理、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虚拟治理成本法司法运用法律支撑制度的建议。全文共分为四章,各章的主要内容概况如下: 第一章“虚拟治理成本法运用的一般原理”,首先,介绍了虚拟治理成本法的产生以及发展;随后,对与虚拟治理成本法司法运用相关的概念,“环境损害”与“生态环境损害”、“环境修复”与“生态恢复”,从技术规范与法律规范两个维度进行了概念辨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虚拟治理成本法适用的三种情形进行了分析,结合概念辨析的内容,将虚拟治理成本法鉴定评估的生态环境损害类型界定为“不可修复生态环境损害”,并对其概念特征进行了探析。 第二章“虚拟治理成本法在民事司法实践中的运用”,首先,对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民事法律制度的沿革进行了分析;随后,通过对两起典型案例的比较,发现类似案件采取不同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数额差异巨大。提出问题,法官如何对虚拟治理成本进行裁判?最后,对73起以虚拟治理成本法鉴定评估的民事案件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要素分布、地域分布、时间分布、原告分布、定性分布多个角度描绘了虚拟治理成本法民事运用的概况。 第三章“虚拟治理成本法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运用”,首先,对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刑事法律制度的沿革进行了分析;随后,通过对两起以“生态环境损害”定罪量刑的案例进行比较,发现被告均对定罪量刑的标准问题提出质疑与抗辩。提出问题,如何界定虚拟治理成本的法律属性,并以其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行为人定罪量刑的依据?最后,对31起以虚拟治理成本法鉴定评估的刑事案件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要素分布、地域分布、时间分布、采纳情况、定性分布多个角度描绘了虚拟治理成本法刑事运用的概况。 第四章“虚拟治理成本法司法运用的修正与展望”,首先,对虚拟治理成本法司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对虚拟治理成本的定性分歧严重,虚拟治理成本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化等;随后,对虚拟治理成本法司法运用的法律规则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造成虚拟治理成本法司法运用问题的原因及完善思路;最后,对虚拟治理成本法司法运用的法理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司法解释提出了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