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
非营利组织的民法治理逻辑伍治良社会建设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统筹 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社会治理与民生保障两大核心任务。非营利组织系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其制度建构关涉非营利组织活力激发,关涉社会治理成效。我国社会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非营利组织的私法治理逻辑匍匐在公法治理之下,管控重于培育的理念及制度抑制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本书以非营利组织的民法治理为逻辑主线,分为导论和本论两大部分。导论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历程及民法治理立法、研究现状,提出本论需研究的非营利组织民法治理的七个问题。本论设七章,采用价值分析、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非营利组织概念的内涵界定,非营利组织地位的私法主体定位,非营利组织设立的私法治理,未登记非营利组织的民法规制,非营利组织类型化的民法进路,非营利组织理事、监事及高管的义务及责任,非营利组织民法治理的立法模式及结构设计。 本书意在阐释非营利组织民法治理的应然价值基础及制度逻辑,着力澄清非营利组织民法治理的一些理论误区并填补部分研究空白,为科学完备的非营利组织民法治理制度建构提供智识支持。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民法治理逻辑须遵循培育与规制并重、立法传统继承与适度创新及法律制度体系和谐原则,重在回归非营利性及非政府性本质属性,明确非营利组织的私法主体地位,适度放宽其设立条件,确立未登记非营利组织的主体地位、财产归属及责任承担规则,再造非营利组织的类型开放体系,细化非营利组织“理监高”的信义义务及民事责任。我国未来非营利组织民法治理的立法模式可借鉴俄罗斯模式并予以适度创新,以《民法典》的非营利组织原则规定为统帅、以统一的非营利组织基本法为支柱、以其他配套单行法为补充。
-
刑法讲义各论大谷实暂缺简介...
-
防范涉税陷阱与风险郝龙航,徐进,张湄,王祥,薛行生等暂缺简介...
-
民商法争鸣王竹本书为高校新生教育研究性专著,从新生认知大学与入学教育、新生适应性教育、新生理想信念教育、新生养成教育与安全教育、新生学业认知与专业教育、新生素质与能力教育、新生志愿服务与实践教育、新生心理健康与成长教育、新生发展事务教育、新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等方向出发,探讨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新生教育体系,以提升新生教育的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价值。
-
简微专利产品化曹林涛简微专利,就是结构简单、方法简单、技术原理简单,文字记载简洁,转化应用简单,资金投入比较少的专利。简微专利产品化,就是把简微专利以可批量生产的可销售或使用的实物呈现。本书结合专利基础理论与笔者的长期实践经验,根据专利技术难度进行分类,按照专利申请流程和技术转化的要求,解析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介绍大学生简微专利产品化实验案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为读者提供直观案例。书中案例适用于交通工程、道路工程、市政工程与海绵城市等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实践参考。本书不仅可用于专利申请教育,也可用于成果转化教育,尤其是专利质量提升教育。
-
中国司法制度概论梁平 主编,刘宇晖,石可涵 副主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司法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使多年来学界对司法制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制度和实践,不仅型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而且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本书在这一背景下,坚持实用导向,以中国司法制度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情况,对中国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侦查制度、律师制度、司法行政制度、公证制度、法律援助制度、调解制度等司法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本书立足于中国国情,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关切,既适合普通高等院校法科学生选用,也可供相关领域理论研究者参考。
-
中国结构性司改论纲杨力等暂缺简介...
-
网络暴力治理法治化研究刘艳红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与法治实践出发,本书全面展示了网络暴力的复杂成因与危害后果,审视当前网络暴力的治理困境,明晰政府、平台、公民三方主体的权责配置,建构立足本土的法治化治理路径。 本书兼顾实证分析、理论重构与立法设计,既为普通网民了解网络暴力及其治理提供全景之窗,也是法律人掌握网络暴力治理问题和前沿理论的实用指南,同时还以法治智慧咨政建言,助力最终实现网络空间的持久清朗。
-
网络法(日)松井茂记 编,(日)铃木秀美,(日)山口淑子 著 周英,马燕菁 译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目前,各国都在加快推进互联网法治建设,《网络法》堪称“及时雨”,是对互联网相关法律现状以及课题进行全面概括的教科书级著作。《网络法》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对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它让我们意识到由互联网引发的法律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之困难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互联网的光与影、涉及互联网的宪法?q刑法?q民法问题、互联网对法律制度以及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
经验法则在犯罪构成要件事实认定中的运用问题研究李海峰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经验法则的域外历史流变出发,梳理经验法则的历史形成过程,揭示经验法则与我国内生文化土壤的高度契合性,抽离出经验法则的事实本质属性和法律诉讼因子,进而将经验法则从一般性概念中相剥离,凝练出司法视域下的经验法则涵义、特性、类别、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聚焦刑事司法实务,通过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裁判文书网》收集近20年来明确适用经验法则的刑事案件,审视经验法则在刑事司法中的适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造成上述困境的原因,将增强司法人员对经验法则的刑事司法价值认同感作为破解问题的前提基础和首要条件。第三部分着眼整个事实构建与确认这一司法诉讼过程,从诉讼模式、审判程序、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明模式等方面诠释犯罪构成要件事实认定的过程原理与诉讼机理,进而按照犯罪认知到犯罪类型化思维再到以犯罪构成要件体系引导案件事实建构的演进路径论证经验法则切实功效,从而完成经验法则适用于犯罪构成要件事实认定的正当性证成命题。第四部分从经验法则在“四要件”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适用状况出发,反观犯罪构成理论发展概况及典型式样,揭示经验法则在犯罪构成要件事实认定中的表现与特征。第五部分基于经验法则作为犯罪事实认定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思维方式,诠释经验法则在犯罪构成要件事实认定中的适用路径、规则及其限度。第六部分立足切实发挥该智力成果在以犯罪构成要件为引领建构案件事实中重要功效,按照立法规范、理论支撑、规则塑造、配套机制的思路脉络,阐释经验法则适用需要具备的保障条件、规则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