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中亚国际关系史王治来,丁笃本编著暂缺简介...
-
中国古代官场百态郭建著内容提要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百态”丛书之一。中国自古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却奇迹般地产生大量的商品交易现象,以致在古代史的某些时期,几乎全社会各阶层都或多或少地被卷入了商海,其根由则在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本书以中国古代从事商贸经营活动的个人和群体即商贾作为考察对象,在“形形色色的商贾类型”、“各异其趣的经商手段”、“道义与利害之间的取舍”、“红尘浊流的命运沉浮”等篇章中,运用古代文献中的丰富材料,通过富于情节的叙述手法,从商贾活动这么一个侧面展现了古代的社会生活和世俗民情。
-
列宁全集索引49《列宁全集索引(2)》词目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先按第一字的拼音字母次序;第一字相同的,再按第二字,依次类推。为便于检索,可列为一组的具有时间次序的词目的排列,在按拼音字母次序的情况下,兼顾时间次序,如第一国际、第二国际……。
-
军队指挥自动化赵捷,罗雪山暂缺简介...
-
中国古代衙门百态殷啸虎著本书系“中国古代社会百态”丛书之一。衙门是中国古代政权直接管理地方行政事务的机构所在,它往往能集中反映地方政府的行政设置、事务处理、官民关系、世风民情及官府内幕。全书共分九大类,具体涉及古代衙门的地方官员、衙役、幕僚、讼师、公堂办案、监狱黑幕等主要情况,除展现了古代衙门的一般概况外,还披露了封建官府上下勾结、任情滥断、鱼肉乡民的丑恶现实。全书资料丰富,叙述生动,不仅能为广大文史爱好者提供古代衙门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对法律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宪政新论莫纪宏著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社会主义宪政问题的心得。其中,《论宪法解释》一文为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社会主义宪政问题是宪法学理论研究中的全新的课题,大面积地移植西方社会传统的宪政观不仅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且也无法得到我国宪法原则的有效支持。因此,对社会主义宪政原则的构造就必须立足于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作者正是基于此认识对与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相关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详细地探讨。由于社会主义宪政原则的构建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法理学问题,所以,作者拟在《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一书中对现代宪法的法律功能进行系统、严密地分析和构造,以增进我国宪法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建设。
-
欧文选集欧文著;柯象峰等译欧文是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与当时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被人合称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他接受了唯物主义启蒙学者的观点,尖锐地批判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建立以财产公有制为基础的工农合作社。第一卷选译了他的前期著作。第二卷收集欧文三十至四十年代重要著作《新和谐公社组织化》、《新道德世界书》、《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以及欧文的重要讲话和书信等。卷末附有苏联著名学者沃尔金的论文《罗伯特·欧文》和费金娜的《欧文传略》。第三卷收入的《自传》是供研究欧文学说与生平用的重要文献。《自传》叙述了欧文前半生的经历、童年生活、青少年时代当学徒与工厂经理的经历,以及1800年到新拉纳克任大棉纺厂经理与股东之后的事迹。欧文着意叙述其成名作《新社会观》的写作缘起与成书问世后的影响,为发展儿童教育、争取劳动立法、实现其济贫计划(即兴建空想的共产主义新村)等所作的努力,以及他在新拉纳克时期誉满全欧的盛况。
-
课绩·资格·考察邓小南著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加以区分不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曾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纵览古今、通观世界的眼光不行。我们抱着历史的态度、分析的态度、前瞻的态度、开放的态度,从事发掘与研究工作。这种态度也力求贯彻到本丛书中。然而,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的选题只能侧重于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那些目前尚未充分注意的学科如法律思想史等,也适当予以注意。从选题和內容来看,这套丛书可分为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考古、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请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同行专家审阅。因此,中心不再对丛书作统一的审定工作。
-
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德)魏特林魏特林在这部著作中以平等要求为依据论证了财富共有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认为自然法则和基督教的爱应是一切法则的基础。根据自然法则,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工人苦难的根本原因不是机器,在共有共享社会中机器能造福于人类。劳动分配的不平等,产品分配的不平等造成贫富,这是工人苦难的根本原因,而维持这种可恶的混乱状态的手段则是金钱。所有的人都得到同等的生活条件才能使大家无忧无虑、友爱幸福。所以必须实行财富共有共享,废除金钱制度,平等地利用一切财富,平等地分配劳动,平等地分配产品,平等地享受,平等地受教育,男女平等。
-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1947-1997乌云其木格 著;梁兆富、陈荣祥、丁肇芳、施殿文 译本书为日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