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罗马教皇罗曼史(美)奈杰尔·考索恩(Nigel Cawthorne)著;莘莘,如梦,岸峰译翔实的资料,尖锐的笔触,将黑暗时代的罗马教廷的圣仪威严彻底剥去,在那之下,人性的欲望折射出畸变的光华,用“惊诧”来形容我们读这本书的感觉已远远不够!
-
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所叙述,是在于向读者介绍释迦牟尼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他创立的佛教,不是神化了的佛陀,而是大家所看到的佛教,因此书名《人间佛陀和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起,直至佛灭百余年间,可以说是至毗舍离七百结集的完成,这样的一个历史阶段。
-
成唯识论校释(唐释)玄奘译;韩廷杰校释佛都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约自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但在当时並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到魏晋南北朝时间,佛教和玄学结合起来,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传播。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多的众多的宗派,在社会、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特别是哲学思想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玄奘留印期间,主要学唯识,回国后的译传亦主要是唯识,成为唐代唯识宗的创始人。他译唯识三十论以后,想把十大论师的注释一一译出,这样做必定太繁,会成百卷,数百万言。而且,十大论师的某些论点不尽一致,使人不知谁是谁非,难以适从,所以他的弟子窥基建议,以護法的主张为主,杂糅其他九师的理论,玄奘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显庆四年(公元六五九年)译成成唯识论十卷。
-
佛陀入门(美)斯蒂芬·T.阿斯马(Steven T.Asma)文、图;赵锋,王从方译封面题:斯蒂芬·T.阿斯马文、图。
-
白话无量寿经文军注译《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合称“净土三经”。此经一开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古印度王舍城中的故事:王舍城太子受提婆达多调唆,幽闭其父王频婆娑罗于七重密室,并将千方百计帮助父王的母后韦提希夫人幽禁在王宫中。看见儿子如此不孝,韦提希夫人痛不欲生,求告于佛,希望佛能救她出苦难,往生佛国净土。佛即为她宣说西方净土的无限美妙庄严和往生净土的十六种观想法门,即日观、水观、地观、树观、八功德水观(池观)、总想观、花座观、佛像观、色身观、观音观、势至观、上辈生观、中辈生观、下辈生观。前十三观是从“依报”(国土)和“正报”(西方三圣)去观想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这西方三圣的功德妙相;后三观讲的是依据个人的信仰程度及修为对往生西方净土者所分的三品九等。经文为我们描绘了西方极乐净土的殊胜美妙,教主阿弥陀佛、左右胁侍观世音和大势至的殊胜功德以及往生净土的十六观想法门。奉劝众生信仰净土,受持观想法门,以便死后往生此极乐世界,永离苦海。经中所宣讲的净土信仰,也就是大乘佛教所谓的彼岸世界信仰。所谓净土,是相对世俗有情众生居住的所谓“秽土”、“秽国”而言的。净土思想起源很早,在古印度婆罗门和小乘佛教中,都可找到渊源。然直到大乘佛教产生之后,才成为系统的思想。但在印度并不流行,而一经传入中国,则大受欢迎,很快流传起来,所以,对净土的信仰成为中国大乘佛教的一大特色。
-
大母神(德)埃利希·诺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译关爱和培育,或者敌视和毁灭,在著名分析心理学家埃利希·诺伊曼所写的这本划时代著作中,大母神是被作为人类心理的一个原始意象来加以探索的。在本书中,利用仪式、神话、艺术及对梦与幻想的记录,他考察了自史前时期以来这一原型在许多文化和时代中是被如何加以外在地表现的。通过大量叙述性的段落和艺术品——从旧石器时代的石雕到爱泼斯坦和摩尔的雕塑——的复制物,诺伊曼显示了女性是被如何加以表现的,表现为女神、怪物、门、柱子、树、月亮、太阳、器皿和从蛇到鸟的各种动物。在研究这一系列既安详又具有变革性的形象中,诺伊曼分辩了作为生命养护和恐惧这双重来源的对“母性”的普遍经验,一种基于增长的意识的辩证关系,为孩子所象征的经验。
-
穆罕默德王俊荣,沙秋真编著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出身麦加古来西部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七世纪初,他开始在麦加传教,要求信教者信仰唯一的真主安拉,伊斯兰教徒都是兄弟,不分部落,这有利于阿拉伯的统一。他的说教后来集录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伊斯兰教开始时受到麦加城商业贵族的反对,害怕它会影响他们的政治权势和得自集市贸易的经济利益,因此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带着少数信徒出走到麦地那城(麦地那是“先知之城”之意),这一年后来作为伊斯兰教纪元元年。穆罕默德利用麦地那农民、手工业者贫民的力量在此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组织了武装与麦加商业贵族展开斗争。630年穆罕默德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宗教领袖。穆罕默德承认卡柏古庙黑陨石为伊斯兰教的神物,卡柏神庙改为清真寺,保留了麦加贵族宗教和经济利益。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公元632年穆罕默德死时阿拉伯半岛已大体统一。 本书两位作者均为精通阿拉伯文的女学者,先后两次赴阿拉伯国家深造,并多年从事伊斯兰教研究,成果显著。更可喜的是,沙秋真同志是位回族穆斯林,该书的出版是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共同研究伊斯兰文化的结晶。 本书既以资料翔实、叙述严谨、语言生动突出了穆罕默德深沉克俭、渴求真知和思索人生的个性,又以阿拉伯文化特有的美好传说和宗教预言描绘了他作为先知的传奇色彩,使其具有伊斯兰文化内涵。全书通谷流畅,面向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更望广大穆斯林读者首肯。
-
圣爱韦尔乔绘;小风文这本书是一本漫画圣经故事。一个故事一幅画,画挺不错,柔和简约的线条,写意地勾勒出人和物表现故事的大意,画幅衬以淡褐色的底,隐约有一点画在羊皮纸上的意思,看起来很舒服。书的封面也是淡褐色,只在中心有一幅小小的画,很有圣经的意趣。 美中不足的是书中的故事并不是圣经的原译文,而好象是改写的文字。之所以用好象,是因为这本书既无序也无跋,连出版说明亦无。也没有对画作者韦尔乔的介绍。让人无法得知这些画与这本书的来历。不过现在这样没头没脑的书实在是太多了,作为读者也实在没有精力去一一考究每本书的本源。(盗版者听了这话会不会偷着乐?)我们只能这样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一本装帧不错,内容有趣的漫画圣经读本。闲暇时坐在阳台的躺椅上晒太阳,或晚上睡前倚在床头灯下,拿起这本书闲闲翻阅,会让你感受到人生的小小乐趣。[读书时空]
-
马丁·路德的神学(德)保罗·阿尔托依兹(Paul Althaus)著;段琦,孙善玲译这本由美国路德会平信徒联盟支持出版的书,堪称研究马丁?路德神学思想的权威。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本书系统地介绍和阐释路德的思想。使读者明白,虽然他的神学中有反映他那个时代的情况的现实意义,假如我们试图加深和更新对福音的理解并为教会的合一做准备,本书促进那种有益于现实的对路德神学的研究。文章还有注释,《马丁?路德的神学》从学术角度讲是一本好书,这本书的翻译出版对于基督教神学研究也是一件好事。
-
诗与禅程亚林著本书力图按照两位美学大师提示的思路在佛、庄、玄、禅、诗这个大系统内考察诗与禅的关系。力图在将佛、庄、玄、禅、诗还原为具有普遍性的心理体验的基础上,理出一条自觉的审美意识发生和发展的线索。这里有印度佛学的知性思辨、宗教意志与庄学天人合一观、玄学适意会心人生观的冲撞和融汇;有禅学对超然心态的高扬;也有诗人审美自觉的发生发展以及审美理解的建构。尽管文史决不那么井有然有序,但也决不是那么杂乱无章。由于它总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下以追求人的自由为轴心向四处辐射、 展开,我们就有可能把握它发展的基本脉络。当然,进行这项工作既带给人“寒树依微远天外,乱流明灭夕阳中”的困惑和惆怅,也带给人“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的喜悦和快慰。看来,文化也只能也总是那么调皮地伴随着每一个苦苦地思索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