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佛教文化面面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编在改革和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社会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加紧进行,我国的民族精神获得了新的解放。一些在长期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环境中形成的窒息人们思想的旧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科学领域,都出现了许多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新观点、新思想。然而,任何新思想、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以旧有思想文化为基础为前提的。要批判继承它的一切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吸收并改造它的思想文化资料作为新思想文化的营养成份和组成部分,必须对旧有的思想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何者当借鉴?何者当破除?何者当改造吸收?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小到某个领域,某个时期和某个方面的既有的思想或文化现象,大到沿续几千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都应持这样的态度。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改革与开放的洪流滚滚向前的今天,竟然出现了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研究热、评价热。人们用新的眼光,站在新的高度,重新研究与评价传统文化。人们在思考着,在争论着。结论虽不统一,但没有关系,对传统文化反思的本身已深化了人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促进了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顾反思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也发生了很大兴趣。在一些学校,举办了佛教文化讲座。在一些学术讨论会上,佛教与传统文化成了讨论的热门话题。1986年第10期《文史知识》发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专号”,在各地书店立即被抢购一空。这是个好现象。作为专门从事佛教研究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一方面为此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感到压力。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从事任何一种研究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从事佛教研究“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当一项研究课题确定以后,要从浩如烟海的佛教图书中找出相应的资料,要花费极大气力才能把用自成体系的艰深难懂的概念表述的佛教史实或理论,理出个头绪。然而佛教研究成果发表的园地很少,研究者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当看到社会上有那么多人对佛教知识发生兴趣时,任何一个从事佛教研究的人都会感到高兴的。那么压力又何来呢?那是因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佛教研究还相当的落后,与我国作为北传佛教的中心,曾创造性地发展了大乘佛教的国家地位极不相称。研究的人少,成果少。该研究的没有研究,空白很多;该整理校释的佛教图书没有整理校释,可供学者方便使用的图书资料太少。从近代以来,虽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佛教著作行世,但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季羡林教授在《我和佛教研究》中充满感慨地说:“我懂一些佛教历史,也曾考虑过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问题。我总的感觉是,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落后。同日本比较起来,落后很远。我们现在应该急起直追,对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更要细致、具体、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做出比较正确的论断。这一件工作,不管多么艰巨,是迟早非做不行的,而且早比迟要好,否则我们就无法写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再细分起来,更无法写中国绘画史、中国语言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总之,弄不清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们自己的家底。而且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决不限于汉族,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和蒙古族,都受到深刻的影响。在这方面,我们的研更为落后。这种现象决不能让它继续下去了。”(载1986年第10期《文史知识》)笔者很同意季先生的话。作为从事佛教研究的人确实应当变压力为动力,急起直追。当然,重要的还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既然佛教的传入曾深化了人们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丰富了民族文化,那么可以相信,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佛教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当前正确地对待和吸收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真正全面开展业务是在“文革”后,特别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研究室的基本方针是以编写学术专著,编纂系统性的学术资料为主,同时开展专题研究,适当组织力量编写普及性的佛教知识读物。齐鲁书社去年初到世界宗教研究所约稿,希望佛教研究室能组织人编写一本普及性的佛教知识的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研究后决定将编写此书列入室的科研计划。本书仅向读者介绍佛教的一般性的知识。尽可能做到全面、系统。内容包括佛教的基本教义、重要的历史人物、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概史、以中国为中心的北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佛教基本典籍、佛教艺术等方面。在表述上尽可能通俗。采用问答体,根据问题难易各条目写的篇幅长短不一。佛教的专门术语太多,有些很不好懂。虽在叙述中有意回避。但既然介绍的是佛教,难免要运用相当多的佛教术语。因为在行文中不可能一一详加解释,有些读者在读到这些地方时可能会有“钉子”的感觉。从整体看,读者碰到这种地方跳过去读也无妨大局。如果有兴趣,可查阅《宗教词典》或其它辞书。如果本书能对读者有所裨益,我们将感到由衷高兴。参加本书执笔的不全是佛教研究室的同志。其中《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的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黄燕生、湘潭大学的何云、青海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的吕建福等同志,都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年轻的佛学研究者。他们承担了本书的大部分。本书在编写中参考了国内外很多著作,限于篇幅和体裁而未能在书中一一注出,借此机会谨向这些著作的作者表示感谢和敬意。本书是多人执笔,虽经通读和修改,但各部分笔调和文风的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无论是编排还是叙述,肯定有失当乃至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
宗教心理学玛丽·乔·梅多(Mary Jo Meadow),理查德·德·卡霍(Richard D.Kahoe)著;陈麟书等译根据哈珀与罗出版公司1984年版译出。
-
我的佛教观(日)池田大作著;潘桂明,业露华译不用说,佛教并非有关释尊个人的事。佛的生命既然是无始无终、永远普遍的存在,那么,佛教也便是为全人类而展开的宗教。在释尊灭度后的印度,他的弟子们也曾聚合在一处结集佛教,产生了堪称人类历史奇迹的庞大盛典。其中以《法华经》为中心的大乘经典。将佛教广泛弘传与社会,成为在家大乘菩萨求道实践的依据。他们各自在一边为自己心中涌现内在的"佛"的生命渊源,一边不断向佛的境界接近。佛教往往被解释为属于形而上的思想性层次,是有别于形而下的政治、经济等另一层次的世界。然而,真实的佛教并不是与时时进步、变化的社会相脱离的。毋宁说是与政治、经济等不可分开的,具有重要的社会性使命,即经常给这些行为以生气勃勃地活力,将其引向赋有价值得方向。
-
中华大藏经42中华大藏经编辑局 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42》中的“藏”即容纳收藏之意。佛教的经藏内容博大精深,除本身之教义外,还涵括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习俗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今人读佛经,或觉深奧,或觉浅显,或觉平淡,或为之欢欣鼓舞。而即便如此,也难领略佛理之全貌。佛的智慧是出世的明了,是通透的觉悟。对于佛教来说,这种出世的大智慧是消除众生业累的法宝,也是人们心性修炼的关键。所以我们在佛教为数近万的典籍中,优中选精,精中选粹。被修行者视为修心指南的《金刚经》,采用了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的译本。其文字之优美,向来为历代文人爱重持诵。而六祖惠能的口诀,更是对金刚经的有益补充。而字数最少、内涵丰厚、流传广远的《心经》则采用了玄奘大师的译本与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的解说,务求为读者提供最为优秀的读物。禅宗的奠基之作《六祖坛经》,由六祖惠能说法,弟子法海集录。《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42》除名家批注外,还配以清代以来流传甚广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细数佛祖生平之事,与图说组成了另外的阅读体验。《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42》流淌着一种人生大智慧,浅显流畅的文字、简洁独特的观点,将佛家的经典娓娓道来。希望能帮您在俗世凡人的生活中,以澄明、透彻的心境对待生命,还原喜乐自在的人生。
-
天仙金丹心法(清)柳守元等著;松飞破译《天仙金丹心法》是一部很奇特的丹经。道家的炁功《内丹功》秘诀,都是口传心授,不见文字。写成文字时,都是用隐语和暗示。唯独《心法》一书,既想「独泄古今神圣未传之秘」,又想「待有心者自悟」,于是在表述口传心授的秘诀的同时,有意将文字按一定的规律错杂排列,致使粗心的读者望而却步。「长生久视」,「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古今中外人类世代所追求的美好愿望。炁功可使人发挥潜能,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道家丹经浩如烟海,如和现代科学相结合,进行艰巨的探索和挖掘,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定能造福于人类。为了寻求健身之道,我有志于探索道家炁功的奥秘。对《心法》一书,兴致尤浓,经长期琢磨,终于将其中的秘文破译出来。现据重刊《道藏辑要》本对全书加予点校,并将破译文字用简体字附于各段秘文之后,以飨广大读者。
-
中华大藏经43中华大藏经编辑局 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43》中的“藏”即容纳收藏之意。佛教的经藏内容博大精深,除本身之教义外,还涵括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习俗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今人读佛经,或觉深奧,或觉浅显,或觉平淡,或为之欢欣鼓舞。而即便如此,也难领略佛理之全貌。佛的智慧是出世的明了,是通透的觉悟。对于佛教来说,这种出世的大智慧是消除众生业累的法宝,也是人们心性修炼的关键。所以我们在佛教为数近万的典籍中,优中选精,精中选粹。被修行者视为修心指南的《金刚经》,采用了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的译本。其文字之优美,向来为历代文人爱重持诵。而六祖惠能的口诀,更是对金刚经的有益补充。而字数最少、内涵丰厚、流传广远的《心经》则采用了玄奘大师的译本与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的解说,务求为读者提供最为优秀的读物。禅宗的奠基之作《六祖坛经》,由六祖惠能说法,弟子法海集录。《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43》除名家批注外,还配以清代以来流传甚广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细数佛祖生平之事,与图说组成了另外的阅读体验。《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43》流淌着一种人生大智慧,浅显流畅的文字、简洁独特的观点,将佛家的经典娓娓道来。希望能帮您在俗世凡人的生活中,以澄明、透彻的心境对待生命,还原喜乐自在的人生。
-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刘锋著暂缺简介...
-
社会中的宗教(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Ronald L.Johnstone)著;尹今黎,张蕾译本书概述了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及各主要流派,介绍了西方宗教的史实、类型、发展线索和目前状况,分析了宗教同各方面的关系,以及美国宗教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道教通论牟钟鉴等主编《道教通论》是一部全面介绍道教的综合性大型著作,它包括道教史,又不限于道教史;既有按阶段划分的关于中国道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时式的论述,又有按专题划分的关于道教学重要分支的共时式的剖析;在对道教作系统阐发的同时,也相当深入地研究了与道教密切相关的老庄和道家学说,并对道教文化作了一定的探讨,因此称它为《通论》。《通论》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溯源,从先秦两汉道家,一直追溯到原始文化,把道教的出现放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化演变的大背景下考察,又对道家作鸟瞰式的俯视,以便拓宽眼界,更好地给道教作历史定位。中编寻流,以概说道教为总纲,分次论述汉末道教的发生,和它在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的发展和演化,内含重要经典、教派、人物的介绍,具有道教简史的规模。下编探术,系统阐述道教外丹与内丹两大道术,同时探讨道教学术对于文艺的影响,以及道术中透露出来的道教精神。《通论》试图多角度多层面地揭示道教,向读者提供关于道教的立体化的形象。
-
藏要欧阳竟无编据支那内学院本影印。本书是作者从浩繁的佛教典籍中,选择“经”,“律”,“论”三藏极为重要的73种,加以校勘,编辑而成的佛经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