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环境美学基本问题研究乔学杰在美学领域中,环境美学是一个新的然而十分重要的领域。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并且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环境美学的研究广度与深度也在不断拓展。迄今为止,环境美学国际学术会议已经开了六届,论题从森林、水、湿地,到民居、农业、城市规划,几乎涵盖了人类外部世界的方方面面。在我国,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钱学森先生提出“建设山水园林城市”、陈望衡教授提出“培植一种环境美学”以来,关于环境美学的研究正在深入而广泛地开展。为了促进这个新学科的发展,《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从2006年第4期起,开设“环境美学研究”专栏,这本文集,就是本栏目十余年来持续推出的国内外新研究成果的荟萃,希望藉此推动学术界关于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
近现代佛教空有之争研究丁建华 著本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空有之争”指空宗与有宗的争论,一般特指中观派与唯识派的论争,从佛教思想的发展来看,又不仅限于此,而是贯穿于佛教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印度佛教时期,空有之争表现在佛教内部各宗之间的互相论争,包括经部与有部、上座部与大众部、中观宗与有部、中观宗与唯识宗等,各部都互相指斥空有而表现为“空有之争”。佛教传入中国后,中观宗与唯识宗的空有之争只存在于文本当中被广为传说与讨论,因为俱舍宗、三论宗、慈恩宗等都历时不长且影响有限,所以没有形成如印度佛教历史中宗派论争式的空有之争。事实上,影响着中国佛教发展的“空有之争”的主角是如来藏思想,但它并未与中观、唯识论争,而是将空有融摄在统一的脉络当中。近现代以来,随着唯识学研究的盛行、三论宗典籍从日本传回、藏传中观学传入汉地,中观与唯识之间的空有论争被佛学研究者所关注,占据中国佛教传统主流的如来藏思想对中观、唯识的融摄已经不能满足当时学者的追问。所以,“空有之争”在近代通过中观学、唯识学、如来藏三系之间的理论交涉与学术论争,成为近现代佛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本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围绕主题展开论述:1、揭示近代空有之争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即一、二章。2、深入探究近代空有之争的理论维度,归纳为传统、藏传,等三种思路,分别为三、四、五章。3、对近代空有之争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探讨其对之后佛学研究之影响,分为为六、七章。
-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什么是哲学 》雷克斯·巴特勒《什么是哲学?》的秘密就在于,这本书和它的主题、它的发生、它的评论都同时呈现在一个交互且不可分割的生成之中。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每一个都不先于另一个,也都不能给出决定性的言说。正是出于这个理由,《什么是哲学?》这本书将永远向未来开放,德勒兹与加塔利将之定义为“一个从不终止,总是在产生之过程中的新世界”。
-
禅观影像论史文暂缺简介...
-
王阳明熊逸普通读者罕有知道,王阳明原是一个被翻案的奸佞。《明实录》里的王阳明不但奸邪,还很有几分色厉内荏的丑态,是一个墙头草一般的投机分子。他纵兵屠城,窃夺他人战功,散布异端邪说蛊惑人心,以邪教教主的姿态享受着信徒的阿谀与供奉。乃至清朝编修《明史》,才算是以新一代的官修正史为王阳明做了正式的翻案。而在王阳明弟子们谦卑写就的私史里,他又仿佛头顶光环的圣徒,有神鬼莫测之能,每每还有灵异的奇遇。于是我们每个人对王阳明的态度,往往取决于自己对史料的采信方式以及认知误区之有无或多寡。是的,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很耐人寻味的事情。
-
早期道教经韵授度体系研究陈文安暂缺简介...
-
人间·庄子郎宁 著本项目作者郎宁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书稿是在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晚明佛学家憨山德清用以佛通庄、以佛化庄的方法理路疏解《庄子》,著成《庄子内篇注》,其对佛庄关系的思考、对佛庄理论的阐释,都一定程度反映了晚明时期的学术状况与社会现实。书稿以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出憨山德清解庄背后的思想义理体系,进而梳理其经典诠释背后之思想理论基础与解庄动机,使得憨山德清解庄之动机、理论基础、义理体系及解庄之价值贯通为一完全之整体。 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以佛法阐释、沟通庄子思想,承担了晚明时期庄子学的上承与下启的接续任务,一定程度影响着憨山大师之后的解庄学者而利于庄子学的继续发展,为晚明佛教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推动了晚明佛教的发展。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朱立元 等本书是复旦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丛书之一,着眼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新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原理、思潮、学派和科学史展开研究。
-
此雪邨里本书为“梦山荴露”系列丛书之一。 本书以中国优秀经典文化为依托,结合当今社会人文道德现状,按照初心;游物;现成;微明;觉照的叙述顺序,围绕复归初心、直觉观照、灵魂超越、游心畅物、天地精神等话题进行哲学层面的探讨, 从新的角度诠释了*总书记关于初心和使命的重要论述,让人耳目一新。
-
涵静学刊潘德荣《涵静学刊》为华东师范大学涵静书院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本辑共收录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近二十篇,如潘德荣《“德行”与诠释》,徐洪兴、陈华波《德性实践与德性之知——论二程经学诠释的转向》,景海峰《“心”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黄子宁《从轴心突破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起源——以孔子为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