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教程释如瑞本书为佛学原典类教材,旨在注释《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在具体演绎过程中,并未囿于原作,多有鲜明观点,如对戒名的修正就是一种创见。每一戒均有多种资料相互印证,且附有警策语,可看出教材编写组工作中钩沉稽古、发微抉隐的苦心与勤奋。全书包括“悬叙义门”“解释题目”“叙前方便及说戒经序”“波罗夷戒法”“僧伽婆尸沙戒法”“尼萨耆波逸提戒法”“波逸提戒法”“波罗提提舍尼戒法”“众学法”“灭诤法”“结劝回向”共十二章。
-
宗教心理学 第六辑梁恒豪《宗教心理学》(第六辑)收录了国内宗教心理学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弗洛伊德、弗洛姆等传统名家的宗教心理学思想,精神性、宗教认同、正念、宗教参与、忏悔、祈祷等核心概念,儒家、佛教、道教、基督教、民间信仰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佛教互联网传播的社会心理机制,宗教与社区心理学以及宗教与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内容,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还有以访谈为基础的个案研究。
-
圣经文学研究梁工,程小娟 编本辑特设“使徒保罗研究”专栏,意在推动学术界和读书界对于保罗的深度理解和认知。随后的“多样性**研究”栏目收入观点及方法互异的三篇文章:首先追踪余莲秀的学术名著《夏娃可怜的被遗弃的女儿们》,辨析作者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概念,针对将女性呈现为“恶的象征”的四篇**文本,着眼于古代以色列生产方式,深刻剖析出那些文本赖以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随后,《(弥迦书)6:9-16的文类研究》对传统形式批评学的**编撰观发出质疑,主张**的形成过程本质上是律法传统、先知传统和智慧传统相互影响、彼此融合的过程。末篇文章则以再现《***》22:1-14的绘画作品为例,提出基督教与犹太教艺术家对“祭献以撒”的诠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围绕着“**汉译与传播”的话题,本辑推出两篇“细究精研、以小见大”的论述。一篇从副文本视角考察了美国浸信会传教士怜为仁的三部**汉译本,另一篇则利用美国**公会档案等史料,探究其首任驻华经理葛立克的**经营策略,揭示出美国**公会入华初期在分发**事工中呈现的务实之风。英国近代诗人弥尔顿以其改写**元典的三大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而名垂史册,以致沉思他再现**原型的经验和技巧,成为后世学者津津乐道而长盛不衰的学术议题。本辑特意奉献出两篇这类作品,供读者参考。
-
雪域古寺唐召明藏传佛教寺院,是西藏宗教文化的荟萃之地。它发端于藏民族的历史深处,凝聚着藏族人民的深厚感情。从藏南谷地到藏北草原,从三江流域到冈底斯山下,大大小小众多不同规模和不同教派的寺院,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构成了一幅奇特壮丽的画卷,包括人类与自然、历史与文化、宗教与传统等方方面面。翻开它,我们仿佛可以听见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回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西藏藏传佛教寺庙的基本情况,深入采访中获取的珍贵资料,实地拍摄的手照片资料,穿插其中的历史掌故,文风朴实,视角独特。本书不仅对学术研究有参考价值,对那些有兴趣了解西藏的广大读者特别是旅游者来说,更具实用性和可读性。本书既可以作为人们到西藏旅行的行前指南,也可以作为记录西藏寺院珍贵照片的文献,方便读者随时查阅,随时找回属于自己的“西藏记忆”。
-
神话研究集刊向宝云 编《神话研究集刊(第5集)》分为“外国神话研究”“古代神话研究”“跨学科神话研究”“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巴蜀神话研究”“学术争鸣”“青年论坛”“研究综述”等板块,既有从不同角度研究神话的论文,也有对目前我国神话研究状况的评述,代表了当下我国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
-
吴越佛教光泉 编吴越佛教历史悠久,高僧辈出,影响深远,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天台宗的创立,禅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的发展,乃至近代“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都与吴越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本《吴越佛教(第15卷)》由杭州佛学院编,光泉主编,书中收入了天台宗文殊信仰的实践内容——以《摩诃止观》为中心、吴越佛教戒律学源流、日僧日延与吴越国时期的中日佛教交流——研究史的回顾与展望、菩提达摩的四种人生——唐代禅宗史里的想象力之案例分析等论文。
-
佛教义学研究周贵华 编本书是佛教义学研究第三辑,内容丰富多彩,略分为两大部分,选自两次佛教义学研讨会的参会成果,有中国佛教义学者的研究,也有韩国佛教学者的研究,是一部国际性佛教义学研究成果的汇集。第一部分题为“佛教经论中的佛陀观研究”,由十篇义学论文组成。这组论文选自2018年12月在邯郸市举行的第四届佛教义学研讨会的参会论文。此次研讨会由邯郸西古寺主办、承办,佛教义学研究会、青海北海禅院、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协办,主题为“佛教中的佛陀观”。会议在各方善缘和合下圆满成功,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尤其要感恩西古寺住持祖灯法师。他不仅领导西古寺主办、承办了这次会议,而且资助了本书的出版。所选的这些义学文章属于佛教经论中佛陀观的义学研究,包括总摄经教中佛陀观的论文,以及诠显单经佛陀观的论文,也包括个别大乘基本论典的佛陀观的梳理与说明;另外,还有论文叙述印度佛教中佛陀观的历史开展,以及阐说佛陀观与佛教作为义学的关系,等。第二部分是“中印佛教研究”,属于中印宗派佛教研究内容,有八篇论文。这组论文主要选自于“中韩佛教义学的对话——以**的研究成果为中心”研讨会的参会论文,其中前六篇是韩方学者的论文,第七篇是中方义学者的义学论文,最后一篇则选自“佛教中的佛陀观”研讨会的参会义学论文,其内容包括印度部派佛教、印度唯识学(瑜伽行)派与中观学派,以及中国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思想研究。
-
德位论王爱品本书立“德”为旨,围绕“德”的当位、称位、配位之属性,以元、亨、利、贞四卷结构,从本体、道性、法序、经世构建哲学系统,从妄小人、非君子、身君子、德君子构建君子与治理学系统,以哲学本原直指“德位”秩序本理,再以两套系统相互诠释,既从修德身、养德政、证德性之治君子过程,又从德蒙、德政、德序、德被、德服之德文明构建过程,言说个体身位与共体序位的治理学路径,从“德”在本体、道性、法序、经世四位一体的本原性原理来探寻治理本理,形成以“君子与治理”立论的德位思想之治道。并立《周易》德学新解法。
-
唐代女道士的生命之旅贾晋华 译女道士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在唐代崛起,这在中国妇女史上前所未见。本书对唐代女道士这一群体展开完整而全面的研究。虽然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对女性不利,但她们并不是牺牲品,而是有可能成为生机勃勃的力量,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参与性别关系的重组、权力构成的交涉及社会发展的运作,唐代女道士即为这一代表。
-
九色鹿·泰北佛教史饶睿颖泰北佛教的形成、发展与泰北历史上出现的兰那王国的兴衰息息相关。在兰那王国强盛时期,泰北佛教发展至鼎盛,形成了以清迈为中心的兰那佛教文化圈,与西双版纳佛教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交流频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彼此佛教的复兴与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本书立足于历史学与宗教学,通过大量中外文资料结合实地调查的整理、分析,对泰北兰那王国的形成发展与泰北佛教的传入、兰那佛教文化圈的形成、泰北佛教的变迁、与西双版纳佛教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解析,并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把握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