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九色鹿·信仰与习俗王永平道教是唐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唐代历史,就应该深入地了解道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选取了神仙道教与唐代社会、道教与唐代妇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与民间习俗、道教神仙与民间信仰、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以及儒、释、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试图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透视唐代道教,对道教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做出较为客观的解释
-
南京佛教通史赖永海《南京佛教通史》全书共分三卷四册,逾250万字,上启六朝时期,下至明清民国,以时间先后为序,系统叙述了佛教在南京地区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编写者鉴于佛教思想义理的发展变化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关系十分密切,在书中除了叙述佛教思想、宗派的发展脉络之外,对佛教与各个时代的王朝政治、佛教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等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揭示和论述。另外,由于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艺术在南京佛教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还按三个发展时期(即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民国)分别列有专章,力求以较翔实的史料和更宽广的视野,多视角、多层面地再现南京佛教的全貌和发展历程。
-
光宅法云佛学思想研究胡垚本书以光宅法云之佛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围绕光宅法云其人、其书展开考述,力图勾绘出法云一生的主要活动轨迹,还原法云生活的社会人文环境;二是对《法华义记》一书的成书情形、思想内容、版本流传情况等进行细致梳理;三是对法云之佛学思想进行深入研析,力图构建出法云佛学思想的完整体系。本书的问世,不仅有助于了解光宅法云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历史贡献,还有助于探析梁代佛教的真实面貌,法华学与成实、般若、涅槃等佛学思想的会融情况。
-
中东什叶派传统政治思想研究王凤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政治观为指导,运用宗教学基本原理,对7~19世纪初中东地区伊斯兰教什叶派政治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书重点分析了什叶派三大支派即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和宰德派的形成和演变,系统论述了三大支派教理中蕴含的传统政治思想内涵及其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本书高度概括和论述了什叶派传统政治思想的共性和特征,包括其主要思想来源、思想内涵和特征、政教关系思想发展趋势等。因此,本书对于深入理解和认识什叶派政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什叶派的政治活力以及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比丘尼传校注[梁]释宝唱 撰 ,王孺童 校注《比丘尼传》,四卷,梁庄严寺沙门宝唱撰。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卷。卷一录东晋比丘尼十三人,卷二录刘宋比丘尼二十三人,卷三录齐代比丘尼十五人,卷四录梁代比丘尼十四人,总数为六十五人,并附见五十一人。本书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比丘尼传记,其著录最初见于《开元释教录》。书中保留了诸多关于早期中国佛教和当时社会的珍贵史料,如比丘尼戒的传入,佛教在南朝士大夫阶层中的情况,南朝的佛教制度,以及当时妇女的生存状况,等等;并于每篇传记后附录大量与传主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进一步提高了本书的史料价值。
-
基督教与儒家田薇本书以基督教和儒家为研究对象,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将二者作为两种“范型”纳入“宗教 性生存伦理”的框架内,视为“同”一种宗教性生存伦理,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思路和模式。“宗 教性生存伦理”的观念指向以**性为根据、以**性为取向的人类普遍性本源性的价值生存 秩序。以此为观念视阈,本书立足于基督教《圣经》及其现代神学的发展,依据儒家“四书”兼及 其他思想文本,重新阐释了一系列基本而重要的话题: 基督教的上帝观和儒家的天命观、基督教 的罪性论和儒家的善性论、基督教的他力救赎论和儒家的自力修养论、基督教的神爱观和儒家 的仁爱观、基督教的永生盼望和儒家的不朽追求。
-
老子《道德经》新校董京泉老子《道德经》是中国传统古籍中传播最广的经典文献之一。其书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后人增删、意改,在传抄、刊印过程中,又时有衍夺、错植等发生,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文本阐释与版本问题。本书以王弼本《老子》作为底本,结合河上公本、傅奕本、严遵本、敦煌本等古本,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及湖北荆门郭店楚墓《老子》简本,参照高亨《老子注译》、任继愈《老子新译》、张松如《老子校读》、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朱谦之《老子校释》、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等经典校诂本,对《老子》的篇章结构及文词句义提出新的认识与解读。
-
论知识摩西·迈蒙尼德《论知识》是迈蒙尼德编修的犹太法典《律法再述》14篇中的首篇,其内容包括关于律法之根基的律法、关于德性的律法、关于律法学习的律法、关于星辰及偶像崇拜的律法、关于忏悔的律法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之下又列出数量不等的多条诫命。迈蒙尼德认为他在《论知识》中囊括了先知摩西所教导的构成信仰根基的诫命及原理,而所有这些内容是一个人理解和履行律法必须首先明了的知识。迈蒙尼德通过分类梳理并阐释全部诫命,为犹太民众提供了一部“全面的律法书”和系统简明的律法教本,他们可以按照主题目录在其中找寻各诫命的适用规则,而不必淹没于芜杂的《塔木德》律法辩论之中。
-
彼得·贝格尔宗教思想曹义昆本书在深入研读贝格尔职业生涯尤其是后30年间所发表的重要宗教学英文著述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旁及西方宗教学界其他名家如布鲁斯、英格尔哈特、卡萨诺瓦、柏拉克等在相同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对贝格尔的宗教思想尽可能做出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公允评价。本书立足他早期世俗化命题证明的思辨策略分析、中期证伪该命题的事实证据归纳以及其他学者对这些证据进行反驳的考察、后期多元主义理论新范式的解读和评价,反思贝格尔在当代宗教研究领域的学术特点、优长与不足,以及他的思想对于宗教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可能具有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
支遁接受研究张富春 著本书从“佛教中国化之肇启”、“支遁与佛教中国化之重要进展”、“支遁形象之接受”、“支遁传说之接受”、“支遁著述之接受”等方面,将对于支遁个人的研究放入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大背景,涉及政治、宗教、哲学、文学等多个方面,视野广阔,文献丰富,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佛教融入中国社会的历程,可谓具体而微的佛教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