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吴根友 编本书是《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学术连续出版物的第15辑,该刊由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比较哲学与文化战略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哲学院联合主办,以倡导和推动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促进中西文化对话与融通为宗旨,致力于对中外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的历史、概念、命题、理论、思潮、事件、研究方法论、研究动态等领域的研究,研究范围还包括中外哲学史上哲学家的比较思想与学术研究,以及借鉴西方理论与方法,对中国传统思想展开新的阐释。此次是相关新研究成果的结集出版。
-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 著本书是一部叙述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的佛教史著作,既于宏观处系统全面,又于微观处细致周密。本书贯穿着汤用彤先生的这一思想:从中国佛教的兴衰变迁之迹中,展现中国文化发展的承续性和在印度文化影响下的创造性转化;从汉代佛道思想的结合中,看佛教的传入和中印文化的冲突与调和;从魏晋南北朝佛玄思想的比较中,看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渗透与调和。全书条理清晰,资料宏富,论述必据事实,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
-
人的自然善好[美] 亚瑟·梅尔泽 著,任崇彬 译“人的自然善好”概括了本书的主题。卢梭著作涉及题材极为广泛,形式多样,不同著作乍看之下相互矛盾。一直以来,卢梭著作的统一性问题是学界讨论的重要主题之一。在这本著作中,作者梅尔泽立足于卢梭本人的论述,亦即“人就其自然而言是善好的,只是社会使他变坏”,致力于论证卢梭著作是统一的。首先,作者论述了蕴含在卢梭著作中的根本原则“人的自然善好”到底是何含义;其次,作者指出,卢梭为证明“人的自然善好”所给出的内省层面的(introspective)以及心理学层面的(psychological)论证,为说明“恶是从何而来的”而给出的历史的(historical)论证,以及为说明“是社会使人变坏”所给出的社会层面的(social)的论证;最后,作者谈讨了卢梭对人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把重点放在了对《社会契约论》的讨论上,证明了《社会契约论》一书是从属于卢梭思想的整个体系,并不与卢梭的根本原则相矛盾,可以说作者解决了由来已久的所谓卢梭思想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矛盾的问题。本书自出版以来,就得到卢梭研究专家和政治哲学学者的一致好评,是目前英语世界最好的卢梭研究著作之一。本书的出版对卢梭研究、对思想史、哲学思潮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意义。作者亚瑟?梅尔泽(Arthur M.Melzer)是著名的卢梭思想研究学者;译者任崇彬,是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学者,故其译文既流畅、精确,表述也是表专业的。
-
河南佛教史稿张德宗 著本书以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南佛教历史为对象进行研究,以佛教中国化的发展作为主线,依照佛教历史发展的特点,将整个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分为东汉与魏晋南北朝前后两个阶段,分别予以叙述,向读者完整地呈现这一时期河南佛教的历史风貌与发展变迁的历程。本书稿共分十六章,前六章叙述东汉时期的河南佛教,后十章叙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南佛教。作者钩稽史实,考证典章,详细叙述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河南佛教经典的翻译活动、所译佛教经典及其内容与思想、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流行的佛教学派和佛教信仰、佛教寺院与石窟造像的建造与分布等中原佛教的发展与演变历史,全面总结了河南前期佛教活动情况和发展状况,是认识和了解河南佛教的重要资料。
-
叔本华主体理论研究屈理兵 著本书主要论及叔本华的主体思想,认为叔本华哲学的整个思想系所要阐明的“单一的思想”就是他关于主体的思想。对这个“单一的思想”的主体,叔本华从其作为认识能力的先验主体、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主体、作为纯粹直观的认识主体和作为自由、道德与“虚无”的主体的思维进程予以揭示。本书试图指明,叔本华对主体的探索经历了包括经验、自在、审美和弃绝(包含同情)四个环节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叔本华从设定主客体对立开始,逐步演进并取消这一对立,最终确立“认识”自身为唯一永恒存在的自由主体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叔本华关于主体的思想之旅,也是叔本华关于主体思想的全部内容。
-
《碛砂藏》经眼录卢秀丽,常图 著作者将辽宁省图书馆藏《碛砂藏》进行了整理与鉴定,整理出存有的经卷,鉴定出其中有21个卷册是宋刊,余则为元刊,整个全书是明补刊、明永乐年杭州朱家经坊印本。本书是为辽宁省图书馆藏《碛砂藏》存卷编著的古籍图书专录,将所存366卷经书,依照卷次逐卷著录,每卷的著录项目占一个页码。附录有三个:一、辽宁省图书馆藏《碛砂藏》存卷经名汉语拼音音序索引;二、《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目录》书影38页;三、《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目录》经名汉语拼音音序索引。全书的结构仿照原辽宁省图书馆藏《碛砂藏》卷册结构,即书前扉画、书末拖尾画、书中为内容的结构,封皮也仿原书册封皮花色。
-
佛教名物术语词研究赵家栋 著佛教名物术语词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思想文化,其音译词形和意译内容反映了撰译者及当时社会对佛教名物术语的语音和语义理解,是汉语和佛教思想文化研究的重要语料。对佛教名物术语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古汉语时期的语音词汇特点,而且对汉语语音词汇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与总结有着重要意义。《佛教名物术语词研究》重点研究了佛教名物术语词中的“梁言”词,该研究丰富了佛经语言文化研究的形式和内容,提升了我们对中国佛教文化历史发展变化历程和原因的认识,同时对佛经翻译史、佛教思想文化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全真正韵导读任宗权 著《全真正韵》在全真道教的传承中,就像国家通用的官方语言——普通话一样,有着正宗、通行、普及的地位与作用,其在传承全真正统文化与优秀传统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其在传承过程中的师徒口授相传,不轻易教授,又要求弟子在吟诵上、操作的手势、动作的严格要求,依照师父的唱腔,不能走样,有着“死全真”的誉称。这正是全真道教文化的可贵之处,从其中我们可以一窥宋、元时期的全真道教文化的原形,所以有些学者说《全真正韵》是道教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本册为导读本。
-
敦煌道教文献合集1王卡 编《敦煌道教文献合集》分类刊印敦煌道教文献的全部图版,并进行释文、标点和校勘。主要内容包括:一图版影印。均选取内容相对完整的敦煌抄本为标准本,标以行数后影印;其他抄件,依经文起止顺序排列,影印;凡可以直接缀合的抄件,全部予以拼接,并标明卷号。所有图版尽可能使用清晰度较高的图片,进行局部修补、除污、调色处理;为使全书图版色彩统一,对黑白图版进行彩色处理。二题记。每种文书均撰写题记,载明考定或拟定的经名,提要介绍经文时代、作者、卷册存留情况;《正统道藏》已收录的,揭示对应的道藏本起止页数行数或章节数,抄件较多的,揭示每件抄件与标准件比对的行数。三释文。对每一种文书依据其标准件进行录文、点校。依据校本校勘底本残缺漏抄文字、错讹增衍文字。第一册收录六朝隋唐道教上清派经书和灵宝经目所见古灵宝经书。
-
敦煌道教文献合集2王卡 编敦煌道教文献研究是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道教文献合集》是已故著名道教学者王卡先生整理、研究敦煌写卷、吐鲁番文书等所含道教文献的重要成果结集,系首次整理出版。全部书稿分册出版,所收录的道教文献以王卡先生生前审定的写卷为准。新刊布的或其他学者另外考订出的道教文献写卷,则在全部书稿之后以“补遗”等形式编订。《敦煌道教文献合集》按照王卡先生确定的体例进行整理。基本原则如左。一、整体上依据《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王卡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〇〇四年版)对所收道经进行归类,依据先生最终确定的电脑文件夹、审定的录文进行调整。共分洞真、洞玄(含升玄)、洞神(含洞渊)、太玄、太清、太平、正一等十二部。二、每种道经,包括解题、图版、释文三部分。三、解题文字使用《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的“叙录”,同时依据王卡先生最后调整的图版顺序(含缀合次序)、审定的录文、在《敦煌道教文献研究》自用稿上的批注及发表在各文集、期刊的校读记、补正文章进行修订,并调整与释文重复或矛盾之处。不能直接加以修订的,则以脚注形式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