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金刚经[后秦] 鸠摩罗什,田茂志 注译《金刚经》为国学经典丛书之一,是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1)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本次所注译底本为鸠摩罗什本。鸠摩罗什所翻译的大乘经论很多,如般若、法华、净名、弥陀等经,智度、中、百、十二门等论,信实而能达意,文笔又优美雅驯,在翻译界被认为是第一流最成功的译品。所以,鸠摩罗什的译典,千百年来受到国人的推崇,得到普遍的弘扬。本次又加以详细的注解和释文,方便初学者学习。本书国学经典的平装本重印17次,本次为国学经典平装本改造升级为精装本,做为精装本后会有较可观的销量。
-
普化凡庶赵益 著此书围绕“近世中国社会一般宗教生活”与“通俗文学”两个核心,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通俗文学的作者群体,通俗文学的出版传播与宗教生活的互动,商品经济兴起背景下通俗文学对世俗伦理的影响,通俗文学对僧道的描写,通俗文学对诸神的塑造等等,提出许多启人深思的观点,如认为宗教与通俗小说的“普化”是推动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共同体形成的根本力量。
-
少林寺的现代发展之路史璞 著本书依照少林寺的所作所为之史实,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沿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和历史维度,依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和中国佛教的教义教理教规,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中国佛教知识和历史、中国佛教禅宗和少林寺的知识和历史,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鲜为人知的少林寺传承、保护、弘扬、发展和分享少林文化的史实和内幕,客观考证和研究“少林寺”“少林文化”“少林寺现象”“少林寺弘扬少林文化的发展道路”及其重要价值和意义。让社会各界全面、客观地认知少林寺四十年来探索、践行佛教中国化、人间化、现代化、世界化和弘扬少林文化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及所作所为的真相和成果。
-
天台学入门文海 编《天台学入门:天台三大部枢要》一书由“上篇”(天台学的理论)、下篇(天台学的实践)与“余论”三部分组成。上篇,阐述了天台宗立宗的依据和理论核心,天台宗依《法华经》立宗,它的理论均以《法华经》为依据;天台宗理论的“核心”是“以《法华》为宗骨”。下篇,阐述了天台宗实践的特色,独树一帜的“天台学风”,强调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为此,智顗创立了“六即”行位、“四种三昧”、“十乘观法”和“三止、三观”,乃至“一心三观”的修行方法。“余论”部分,包括十多篇长短不等的文章,这些文章均围绕着天台宗和《法华经》这个主题,可作为上下篇正文的补充和说明。
-
蒙古佛教音乐通论包·达尔汗,楚高娃 著《蒙古佛教音乐通论》是国内外全面系统而深入诠释蒙古佛教音乐的学术著作。蒙古佛教音乐是藏传佛教在蒙古文化区域长期交融整合的结果。13世纪初,藏传佛教萨迦派传入蒙古地区是多元性特征蒙古佛教及其音乐文化整合体形成的始端。16世纪末开始,凭借蒙古统治阶级的鼎力扶植得到空前发展。两种不同文化的接触必然导致交流与融合,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中,通过吸纳异源文化而逐步完成自身的变异过程。自从佛教第一次与蒙古文化接触,就开始了渐进的蒙古地方化行程,如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等重要经典被译成蒙古文,蒙古语诵经仪轨完善,蒙古博教祈愿文、敖包祭祀、腾格里祭祀等固有文化特质大量地被利用等。与此同时,借助地缘之便,逐步蒙古化的藏传佛教与汉族文化得到了交流并且吸收了对方的诸多特质。由于不同文化特质的逐步汇入,流传于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及其音乐文化失去了原有面貌,通过观察分析其横切面,可知每一文化层面中均包含有不同民族多种文化质点。作为一个文化体的蒙古佛教音乐,其结构由佛教音乐本体、佛教音乐组织、佛教音乐思想三层面组成。音乐本体是佛教音乐的基础技术层,亦是本文重点阐述的内容,分别诠释蒙古佛教音乐的蒙古佛教诵经音乐、蒙古佛教乐舞音乐、蒙古佛教乐舞剧音乐、蒙古佛教法器与乐器音乐等四大种类。拓宽研究范畴,本通论还探讨了蒙古佛教音乐在民间的传播现象,即佛教音乐的世俗化变异问题。宗教世俗化是二元双向影响的文化交融现象,本书通过对古如哆、玛尼音哆等具体音乐品种的分析,探索了蒙古佛教音乐世俗化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则。
-
佛教格义研究唐嘉 著本书主要运用文献学、训诂学、哲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佛教“格义”在中国佛教史及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格义”作为以中国文化为主体、成功融会异质文明的典范,在当时吸收印度佛教文化有益的部分,丰富、完善中国文化的思想内容和话语体系,其目的在于超越“格义”,建立中国佛教语言哲学体系。
-
知入与知行李进 著本书是一本博士论文基础上写成的学术专著。《注维摩诘经》是南北朝关河旧学时期承载中观般若学的一部重要文本。是由鸠摩罗什法师、僧肇、道生、道融等人集体撰著而成。本书的研究着眼于,以性空论为本体理解展开的菩萨不二论的内涵及其可能的若干种哲学后果,最终说明或者意图展开一种空性本体意义的纯粹实践论,并且尝试探讨其来由与原理。依托经文以及什肇师徒的注解,深入讨论不可思议法、性空原理、菩萨不二行(论)的哲学内涵,并最终归结为一种空性本体的。本书以不可思议法(性空辩证与神迹)、菩萨不二论作为本经的主旨,并进行初步的论述。同时提出以性空论为依托的不二论无论在譬喻的角度还是教理意义上,都包含着一种三乘归一(无尽法门皆是我法门)的意图。
-
中国佛学中国佛学编委会 编《中国佛学》是中国佛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佛学研究学术刊物,其宗旨是以展现中国佛学院为主,兼顾与佛教学术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研究成果,促进教内外学术交流。本书为总第四十八期,包含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两大栏目。
-
道通天地德贯古今李光富,杨立志 编本书是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论文集,辑录了近20位学者论文和领导致辞,包括《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略谈道教在当代的发展》《世界大局变化中的道教时代使命》《西方科学与道教智慧的对话能否成为文化包容与互鉴的范本》等。
-
印顺中观思想及其绎论欧阳镇 著本书内容结构上,分为五章,章下设节目。按先后顺序,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分别为:印顺中观思想的形成、印顺中观思想的主要内容、印顺中观思想的显著特征、印顺中观思想与菩萨道和印顺中观思想与人间佛教。从各章来看,每一章内容均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并构成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总体来说,从第一章至第五章,每一章与其后一章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具有严密的逻辑发展程序。也就是说,全文紧紧围绕一根主线,即从印顺中观思想推理演化而形成人间佛教的逻辑过程,展开全面的论述。如果以最后一章印顺中观思想与人间佛教为章的起点,依次按章逆推,那么全文可以说是一种回归溯源性的探讨。本书对印顺人间佛教的形成过程作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论述,特别是指出从印顺中观思想到人间佛教建构,必须经历菩萨道的推理演化,其间不是简单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可以说,菩萨道思想体系在印顺中观思想至人间佛教建构之间起到了一个桥梁纽带作用,这也充分肯定了菩萨道思想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学术界在探讨印顺人间佛教思想源流时,这一点长期以来却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