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归责与规范刘晓飞机器人能否成为道德责任的主体?我们能否像对待其他人类一样来赞扬或谴责它们?本书从道德责任问题的哲学争论出发,结合认知科学、进化心理学、法学等领域的*发展,提出一种功能规范型道德责任理论——按照该理论,机器人与人类在道德责任上并无本质区别。哲学中围绕道德责任问题讨论的主要焦点之一是“控制力条件”。不相容论者认为道德责任需要“自由意志”式的强控制力,而相容论者认为道德责任只需要一种与因果决定性相容的弱控制力。到底归责所需的“控制力”是什么?本书从不相容论者提出三种“控制力”理论(自主选择、多重可能性、自我性)开始,讨论了它们各自存在的问题。随后,本书讨论了相容论者提出的“控制力”理论和该理论面临的*主要挑战——“操控难题”。*后,本书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主义的解决“操控难题”的方案,并在此方案的基础上论证了功能规范型相容论归责理论的可行性。
-
老娘娘琐话由国庆古时天津是中国漕运的重要枢纽,千帆云集,南方船只将货物运到津沽,也把妈祖民俗信仰带到了这里,逐渐衍生出诸多生活故事。同源于妈祖信俗,拴娃娃是老天津乃至南北各地重要的祈子祈福民俗活动,影响或作用于民生的多个层面,且在文学、绘画、演艺、口述中皆有表现,犹如市井长卷,为百姓喜闻乐见。作者由国庆以文化学者的视角长期关注这一民风民情,站在社会风俗史的高度,以诸多一手资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解析。
-
基督教史[英]迪尔梅德·麦卡洛克基督教是世界上*大的宗教之一,对人类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不仅描述了基督教历史上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宗教组织和灵性生活,而且描述了它如何改变政治和人类社会。本书作者行文的足迹遍及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3世纪的印度、7世纪的大马士革以及20世纪的旧金山、韩国。他是“游历”最广的基督教历史学家之一,他所传达的地域感与他所传达的思想力量一样引人注目。他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介绍了基督教历史的发展。这是第一部真正的基督教全球史。
-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英国]R.H. 托尼 著,赵月瑟,夏镇平 译本书堪称20世纪政治经济领域内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托尼凭借广博的经济知识和翔实的历史资料,以恢弘的气势和华丽的文字,回溯了宗教改革前夕直至17世纪末叶经济生活逐步摆脱神学理论控制的过程,并以此为背景,考察分析了神学理论本身发生的变化,尤其是英国清教的产生、发展和转变,如何影响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托尼有关宗教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论述,可以看作对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著名命题的回应、批评和补充。而在当今世界经济利益和道德思考不再互相隔离,经济伦理越来越成为各界共同瞩目的紧迫问题的情况下,本书甚至比它初次面世时更为引人注目,也更具有启迪意义。
-
王权与宗教张嘉妹 著《王权与宗教——阿克巴大帝宗教思想研究》结合彼时印度次大陆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历史社会环境为背景,将宗教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展开分析。通过分析历史环境、文化发展等客观因素对阿克巴大帝思想形成产生的影响,进而探究其宗教思想形成背后的历史原因。通过总结阿克巴的宗教政策对彼时帝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对后续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尝试探寻印度次大陆历史发展与文化创造间的关系。希望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印度次大陆文明及其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
-
禅悟与僧诤(美)吴疆 著在以往的几十年中,中国佛教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中古时期的黄金时代,而本书更强调前近代中国佛教的重要性,并希望纠正长期以来对后世佛教衰乱假象的迷思。在该书中,作者描绘了禅宗如何演变为当时的一支主流宗派。这一著作是对17世纪中国佛教复兴的一个全面研究。
-
西方神话学[美]布鲁斯·林肯若从古典时代算起,西方神话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于“神话”的解释与定位,其间出现多次起伏与逆转。在本书中,布鲁斯·林肯不再尝试对“神话”做出明确界定,而是考察这一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以不同方式被使用,进而探究这一过程中其地位、用法所发生的戏剧性变化。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古希腊早期文献入手,对“秘索斯”与“逻各斯”的原初内涵进行探究。作者认为,在前柏拉图时代,“逻各斯”并非表示理性的论述,而是指诸如蛊惑、欺骗、诡辩等可疑的言语行为;“秘索斯”则是一种拥有很高权威的话语类型,具有让人相信或服从的力量。第二部分首先考察文艺复兴至二战时期神话学的发展,然后以威廉·琼斯、尼采、杜梅齐尔为对象,探讨这一时期出现的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尤其是雅利安主义)思潮如何引发神话学的复兴。第三部分首先考察二战结束至上世纪末神话学的新动向,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个案研究,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案,同时表明自己的立场与结论:无论神话还是神话学,均是一种叙事形式的意识形态。
-
道不远人邱伟云 著本书以中国近代“道”概念为研究对象,首开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及网络、集群、时序分析等数字技术会通概念史方法的研究路径,对1840—1925将近百年的近代思想史料进行人机共读,分析近代“天道”“公道”“人道”间的盈虚消长,以此揭示中国式现代性转化的历程,并从语言证据的角度证明了中国思想有别于西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二元模式的独特理性结构。
-
华学曾宪通 编《华学》是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学术丛书。第十三辑是“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战国文字研究大数据云平台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收录海内外学者关于饶学、古文字学、历史学、语言文学、文献学、潮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评论二十余篇,向广大读者介绍文史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启发专业读者的学术研究。
-
吠陀哲学宗教史(日)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本书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思想。时间跨度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后。思想材料为四吠陀经典。思想背景为雅利安人同印度原住民间的冲突与融合。本书涵盖了整个婆罗门学术及宗教发展史,自四吠陀至梵书、奥义书又及于经书之各时代。作者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近现代宗教学研究的两大工具,即比较语言学与比较哲学,凸显了古代印度宗教与哲学的共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