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山西佛教史赵改萍,侯慧明 著本书是一部从佛教发展角度展现山西信仰文化发展历程的著作。作者详细考证了自东晋初年、后赵起佛教传入山西、经北朝、隋唐到宋元明清一干多年的发展历史,横向考察了历代山西佛教高僧活动、寺庙的兴建、宗派的传承、佛事活动以及佛教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历史地、全面地展现了山西佛教的发展样貌及其特征。
-
佛法与方法吴疆,王启元 著本论文集为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第四十五期佛法与方法:明清佛教及周边访问学者工作坊的论文集,内容为明清佛教及多元宗教的研究集成,涵盖了今天国内外学界对明清宗教文本、历史、义理等多方面新研究成果。论文集的特点有叙事上的突破,坚持研究人物-事件-材料的佛教史基本方法,确保在研究数量上有继续的提升和推进,同时关注利用政治史、区域史、心态史、微观史学以及宗教学范畴内的研究方法;既从不同学科的视角促进明清佛教研究领域内的交流,也重视了儒、道、耶研究对于明清佛教研究的促进和扩充作用。
-
八识规矩颂注译倪梁康 注本书包括倪梁康教授的《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和《王肯堂〈八识规矩集解〉编校》。前者从台湾三民书局引进,并对梵文字母进行了全面的订正;体例包括语译、章旨、注释。后者是对晚明唯识学大家王肯堂(1549—1613)《八识规矩集解》的精细化整理,体例极为复杂,包括考订出集解文字在现行《大正藏》中的具体页、行(在角标和脚注中以阴圈码标识),整理者的注释性文字(在角标和脚注中以阳圈码标识),王肯堂本人的批注(排成单行小字注),该刻本收藏者所作的朱笔和黑笔批注(排成单行小字注,并在两侧分别加〖〗、【】);此外,施以现代标点,并依文义对段落予以细分;本书的整理,严谨、全面,各种体例的版面形态分明。《八识规矩颂》48颂前都加了数字编号,方便查阅。
-
大藏经研究论集方广锠 著《大藏经研究论集:大藏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套装上下册)》是作者有关大藏经研究文章的结集,共三十六篇,其中三十五篇曾公开发表。《大藏经研究论集:大藏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套装上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作者对刻本时期、现代印刷本时期、数字化时期等三个时期大藏经的研究,以及对大藏经编纂工作的总结、设想和对大藏经的一些理论性思考。《大藏经研究论集:大藏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套装上下册)》收录的文章形式多样,包括学术论文、论着序言、发表于报刊上的辩论之作、会议发言等。《大藏经研究论集:大藏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套装上下册)》作者从整个汉文大藏经演变史及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要组成的宏大背景下来梳理大藏经和佛教的相关问题,视野开阔,创见较多。
-
桑植白族本主信仰的史地研究陆群 著本课题通过对桑植白族本主信仰的空间结构、表现形态、特征及变迁的考察,运用宗教及宗教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桑植白族本主信仰与其所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互关系,揭示桑植白族本主信仰文化诸要素相互依存的地理背景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将桑植白族本主信仰置于特定人地关系视野下,从宏观视野和微观社会的双重维度探究桑植白族本主信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地域文化的特殊性。
-
河北基督教史刘海涛 著《河北基督教史》以一些人,一些事,唤醒一段“并不遥远”、“仍在延续”,又“相距甚远”、“正在消逝”的基督教在河北的历史,勾勒中西碰撞、新旧交替年代那些信仰基督人的生活样式,展示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和当今河北基督教会的传道、神学教育、社会事工、对外交流,述说一段基督信仰“由西而东”、“由洋而中”、碰撞适应交融的历程。
-
基督宗教研究卓新平 编本辑分为五大板块,即“理论研究”、“历史研究”、“人物研究”、“圣经与文学研究”、“译介及综述”,并首次附上了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大事记”,因而使本学术文辑的学术性及时代感均有所加强。其栏目板块灵活多样,纵横适宜,为读者提供了知识上的巨大信息量和阅读上的弹性选择性。
-
阿育王寺志陈定萼 编阿育王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幢太白山麓华**下,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已历经1700多年历史。阿育王寺素有“东南佛国”之称,是佛教禅宗名寺,中国佛教“五山第五”。也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198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2006年05月25日,阿育王寺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本书系统介绍了阿育王寺的历史沿革、建筑风貌、寺院管理等方面,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寺志。
-
翰墨撷英中国碑帖集珍[唐] 刘弘珪 著唐刘弘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卷,书於仪凤元年,一九〇〇年发现於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藏经洞(今第十七号窟),编号为北〇六九〇,现藏於中国国家图书馆。该作品既有唐楷之法度,精详深严,筋脉结密;兼具魏晋之意蕴,风骨俊逸,摇曳多姿。此卷虽为官府写经文书,然在艺术上精妙可赏,臻於平正中和之美。其一,骨气与遒丽相生。既得「枯槎架险」之骨气,又具「芳林落蕊」之遒润,显得俊朗而妍美。其二,迟重与劲疾相参。唐人写经偏向劲疾,而刘氏此卷心闲手敏,飘逸劲利而兼具迟重沉着之韵致,因而不失於流滑轻佻。其三,平正与险绝相协。此卷整体平静冲和,然行间参差,乎正之中寓有奇险之姿,严密之间不乏疏秀之韵,可谓潇洒流落,神采动人。
-
通往世界的禅[日] 铃木大拙 著铃木大拙是世界极富盛名的佛教学者,世界禅学代表人物。他将其一生都投入禅的研究,向西方弘扬禅宗的佛教思想和文化。他基于自己实际开悟的经验,运用圆熟的欧美语言,将禅的思想嫁接其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本书集结了铃木大拙面向欧洲世界所撰写的英文讲稿,以“何为禅”为主线,精心编纂,浅显易懂地解明了东方禅的概念与深厚内涵,是禅学入门之不朽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