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学前心理学参考资料陈帼眉,冯晓霞编本书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个性的发展。
-
亚里士多德全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著;苗力田主编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共十卷,包括迄今所发现的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48种和一些残篇。它是自西方哲学进入我国百余年来第一部西方古典哲学家的全集,在国际上也是德、英、法、日等文以外的少数《亚里士多德全集》现代语译本的一种。它以柏林皇家科学院的标准本为依据,直接由希腊文翻译为中文,并完全按照国际惯例进行页码编排。全集前面有一个总序,全面地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精神,以及译文依据的版本,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传播及现存状况,翻译亚里士多德著作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全集出版后产生广泛影响,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古希腊哲学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跋涉,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已充分展开的基础上,终于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这套《亚里士多德全集》是自西方哲学进入我国百余年来第一部西方古典哲学家的全集,洋洋的300万言充溢着爱智慧、求真知的精神,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外至万事万物,内至人本身的肉体与心灵……本册为第二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哲学大师悉心构筑的理性大厦吧!
-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毛泽东暂缺简介...
-
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李维武著本体论的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有不少思想家否定了本体论的价值;但本体论的研究并未衰歇,许多博学深思的哲学家仍努力运用新的观点建构本体论的体系。这是因为,世界总有其统一的基础, 万事万物总有其统一的存在根据,这统一的存在根据即是所谓本体。世界本体的问题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
十三经吴树平等点校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文化长期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它的精髓便是人们所熟知的十三部经典著作,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统名曰十三经。十三经的内容博大精深,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几乎无所不至。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十三经是我国传统文化构成的基础,从这意义上来说,人们要想探索我国古代政治、哲学、宗教、经济、军事、伦理、民俗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律和所展示的特性,是离不开十三经的,我们对十三经进行初步的加工整理,其日的就是于给各方面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一个简明易读、便于查检的读本。编者对这次所作的整理加工,主要是对经文进行分段和标点,使人们阅读和查检经文省些时力。
-
新逻辑教程宋文坚主编本书阐述了现代形式逻辑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方法,对传统形式逻辑和古典归纳逻辑的有用知识也作了介绍。
-
后哲学文化(美)理查德·罗蒂著;黄勇编译内部发行。本书内容包括:哲学和后哲学文化,自然科学是否具有自然性,解构,实用主义,戴维森和真理等10部分。
-
吕祖谦评传潘富恩,徐余庆著本书是《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该丛书从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
-
朱子性理语类(宋)朱熹撰朱熹(1130-1200)字元晦, 改字仲晦, 别号晦庵、晦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等。。
-
亚里士多德全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主编片断:有事实可以证明,有时,虽然某种事情强烈地发生,人们并没有感到激动或恐惧,但有时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使人受到极大刺激,身体变得和紧张、发怒时一样。以下的事例更加显然:任何可怕的事情都没有发生,人们却有受惊的感觉。如果是这样,那么很显然,说明灵魂的属性依存于质料。所以它们的定义必定会与此吻合,例如,忿怒是某个身体的运动,或者是某个部分的运动,或者是由于某种原因和目的所造成的某种状态下的身体的功能。由于这个原因,研究灵魂,无论是研究所有灵魂还是某一类灵魂,乃是自然哲学家的事情。自然哲学家和辩证学家们所下的定义完全不同,如,忿怒是什么,后者认为忿怒是对于报复的欲望抑或诸如此类的事情,而前者则把忿怒看作是血液的沸腾,或心脏周围温度的升高。一个回答的是质料,一个回答的是形式和原理。如果事物存在着原理,那么它一定是存在于相应的质料中,例如将房屋定义为免遭风吹雨淋日晒的掩体;而另一种则将房屋说成是石头、砖块和木料;还有的用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并存在于这些质料中的形式来定义。自然哲学家属于哪一种人呢?是只关心质料而忽略定义的人,还是只关心定义的人?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呢?其他的又是什么人呢?的确并不存在这样的人,只关心质料的属性的不可分离性,或把属性看作是不能与质料分离的。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是这种躯体或这类质料的所有功能和属性,其他属性,则是别人的研究范围。有些是技师的对象,也许是木匠,也许是医生。有一些属性本来是不可分离的,通过抽象而被当作不属于个别物体了,这是数学家的领域,第一哲学则研究那些被完全当作分离的属性。但我们必须回到正题上来。我们说过,灵魂的属性和生物的自然质料不能分离,它们的本性即存在于质料之中,如忿怒和恐惧就是如此,就像直线和平面一样是不可分离的。后记:后记通常的观点认为,亚里士多德常常是从无事实根据的假定出发探讨宇宙万物的起源。这个事实与人们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仅仅局限于《形而上学》和《物理学》有着密切关系。然而,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哲学的许多篇章中,根源于实际的科学观点随处可见,《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第三卷收入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哲学方面的文章共十篇,集中讨论了生命本原及其现象。除《论气息》为匿名者伪托外,其余均出自亚里士多德。根据问题分类可归为三组。《论灵魂》、《论感觉及其对象》、《论记忆》探讨灵魂的本质、功能以及灵与肉所分有的生命能力。《论睡眠》、《论梦》、《论睡眠中的征兆》三篇短文组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论生命的长短》、《论青年和老年论生和死》及《论呼吸》涉及的是生理学方面的内容,讨论了生命在有机体内是如何得以维持以及导致死亡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虽然这几篇短文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错误,但令人惊讶的是,他在观察条件极不完备的情况下竟然作出了许多和科学事实极其相似的猜测。《论气息》虽然是一伪作,但由于作者对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观点十分熟悉,仍不失为研究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有用文献。第三卷译稿初成于1990年4月,那时恩师苗力田教授病恙在身,但先生不辞疾劳,对译稿纸缪处加以订正,疏漏处予以增益。此外,本书的问世得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鼎力相助,李艳辉君为译稿加工润色,出力甚多,在此谨致谢悃。秦典华1991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