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心理委员督导360问詹启生本书在对上万名大学心理委员需要应对的现实问题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近7000个有效问题中筛选出360个最具典型性的问题,结合各种现实情况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本书中的问题均来自大学一线心理委员,采用问答式呈现,分类合理、目标性强、实操性好,可供大学心理委员日常工作参考。
-
沃尔顿艺术哲学研究刘心恬美国哲学家沃尔顿的艺术哲学理论认为:几乎一切再现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都是以作品为游戏道具而展开的“假扮游戏”。“假扮游戏”是指作为游戏者的欣赏者有意识地假装相信虚构世界及其虚构事实为真实的行为。本书作者从沃尔顿艺术哲学理论阐释及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应用等角度,对“假扮游戏”展开论述,并结合中西艺术史具体作品进行个案研究。全书设“假扮游戏”论的基本架构与内在逻辑、“假扮游戏”现象的心理根源、“假扮游戏”之虚构语境的建构、言语性“假扮游戏”、图像性“假扮游戏”、从西方的“假扮游戏”到中国的“假扮游戏”,以及“假扮游戏”论的贡献与局限等篇章,是在沃尔顿“假扮游戏”论视域下对艺术再现机制所做的认真而深入的再思考,多维度全方位地对沃尔顿艺术哲学理论在当代艺术哲学史的地位与价值作出恰当的判定,体现了该领域研究的新视角、新思路。本书所引的沃尔顿理论观点均来自第一手原版文献资料,故对国内的西方当代艺术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
成为心理咨询师朱建军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心理学从业经历,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概念、体系、过程、咨访关系、心理素质训练、干预技术、治疗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尽描述,内容系统全面、科学严谨,针对性强。本书重点介绍一些主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以及这些体系中主要的疗法。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介绍,可以使读者对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疗法所从属的体系有所了解,也可以对任何一个新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分辨其所属体系的能力。
-
遭遇青年马克思李亚熙本书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基础之上,对青年马克思重要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次重新探讨。基于新的文本基础,本书认为,正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笔记本”的第一部分中,马克思延续了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工作,实现了对地租问题的最终解决。于是,“异化劳动”正是马克思对“主语”在现实市民社会中的存在状态的描述。市民社会是马克思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的切入点,它在客观上展现为工业对地产的胜利,在主观上造就了马克思关注的主体——人的内在本质,即劳动。因而,马克思预设的本真状态也就只能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非所谓“自由自觉的劳动”。基于MEGA2的文献研究成果,可以发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序言”中提到的所谓“最后一章”实际上并未在文本的意义上成为现实。青年马克思只是提出了诸多自身尚无法真正解决的问题。于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推进,我们将不断地重新回到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定位也将越来越精细化和科学化,从而“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形象也将被重新建构起来。
-
心世界 创伤后的自我成长[英]雅尼娜·菲舍尔受到创伤经历影响的人,其内心会因痛苦的体验变得碎片化,他们心中有着彼此矛盾的想法。他们有时渴望爱与认同,有时更愿独居一隅,有时则又谨小慎微;面对曾经的伤害,他们有时行为过激,有时选择漠视,有时又反复自责。因此,即使已经过去多年,创伤者的内心依然总是有强烈的冲突感:一边是对当下情况的正确判断,另一边却是与创伤相关的感知和冲动。然而这些无法描述的冲突与矛盾,都源于创伤者内心碎片化的“部分”——其实,你的每一个部分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拼命帮助你适应生存与保护自己;其实,那些你一度失去的安全、信任与依恋,都能从你自己的心中重新找回。雅尼娜·菲舍尔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出发,在本书中阐释了她关于创伤、依恋及解离的理论和治疗模型:创伤者每一个碎片化的“自我”,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想治愈创伤,就需要将创伤者的自我疏离、憎恨转变为自我同情、接纳。她将自己的理论与感觉运动疗法、内在家庭系统等诸多治疗方法相结合,为创伤治疗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技巧,也为所有创伤相关障碍患者及未接受过诊治但也遭遇过痛苦经历的广大读者提供了理性、深刻的指点和温暖的帮助。在创伤治疗领域30余年的临床实践工作中,雅尼娜·菲舍尔同无数创伤来访者一起,在治愈的道路上逐步走向温暖与光明。她帮助他们建立爱和接纳各个“自我”的能力,让他们真正走出创伤的过去,重获幸福的当下。
-
身心疗愈案例精选集然健康编写组《身心疗愈案例精选集》是一本案例集,由十多位心理治疗师提供的丰富临床案例组成,从心理治疗师的视角出发,回溯临床个案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历程。通过一个个案例,读者将能够跟随心理治疗师看见各种身心问题背后的症结。这些案例也折射出了固化的信念、曾经的创伤(未完成事件)、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人的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对于从事心理治疗的群体来说,本书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参考书。
-
弗洛伊德[奥]西格蒙得·弗洛伊德遗忘是怎么发生的?口误、笔误的背后又是什么?《弗洛伊德: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是一本从精神分析视角解释日常生活事件的重要著作。弗洛伊德通过举例,从分析遗忘、口误、笔误、失误行为等现象入手,说明了潜意识如何瞒过意识的监控,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为我们理解看似异常的日常行为现象提供了一个精神分析化的工具。
-
人心有对立的本能和欲望[英] 马特·菲奇 著,刘雪绒 译我们在一个被弗洛伊德理论影响的世界中生活。如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焦虑日益蔓延,个体越来越追寻意义感和真实自我,人们呼吁反思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历史、持续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质。而弗洛伊德主义与后弗洛伊德主义的观点不仅在心理治疗中反复出现,还在与其他学科的发展融合中共同影响着21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因此,我们有理由回顾弗洛伊德的一生,讲述他和精神分析起源的故事。作者马特·菲奇教授在本书中结合了学术界对弗洛伊德生平经历、作品产出,以及历史背景的最新研究,证明弗洛伊德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解决现代社会广泛焦虑等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跟随菲奇教授的脚步,我们将来到弗洛伊德的时代,了解在反犹太主义、性别冲突尖锐化、世界大战等复杂社会背景下,他是如何开启精神分析研究,又是如何得出超越时代的思想观点,并持续影响整个人类社会演进的。
-
西方教育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祁东方本书在引进、辨识、认同、融通中梳理西方教育哲学的传播与影响,一是从学科史和知识史出发,从本体论、知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层面对西方教育哲学的影响进行系统考察。二是应及时跟进西方教育哲学研究进展,关注域外来风的学术前沿与研究动态。三是西方教育哲学的中国化问题,西方教育哲学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如何认识其中国化过程中的得与失,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逃避主义段义孚本书以“逃避”的视角认识人类及其所创造文化的本质,阐述了人类逃避的对象、原因和途径。人类运用想象力和行动逃避严酷的自然、文化的羁绊、混沌的不确定感、自身的动物性。在逃避动机驱使下,人类创造着文化,不断推动着人地关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