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执中致和鹿林本书认为,中华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活哲学,体现了存在论、意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活智慧,“执中致和”是其核心理念和方法论原则,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灵活性。从解释中国人的生命表现和核心价值诉求开始,本书深入阐明了中华民族对生活哲学的热爱、探寻,总结了中国人的主体性特征,彰显了中国人的时务意识。通过对“守中”“得中”“适中”“用权”的分析和阐述,本书为人们系统展现了中华传统生活哲学的深刻内涵,为读者提供追求美好生活的方法论指导。
-
清学观澜朱彤窗自晚清民国以来,章太炎、梁启超、钱穆、侯外庐、杨向奎等先生后先继起,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范式。近40年来,陈祖武先生秉承杨向老之教,尊重历史,求真务实,以学术史与社会史相结合,在传承中寻求创新,提出“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理念,强调“乾嘉学派是一个历史过程”,指出晚清学术“会通汉宋以求新”,中国学术依然沿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执着地求索,曲折地前进。凡此种种认识和论断,有力地推进了清代学术研究,开辟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新境界。本书是诸弟子对陈先生学术理念的继承和阐释,从多角度、多层次弘扬和发展陈先生所提出的理论命题。
-
儒学的日本化刘莹“儒学日本化”的提出虽然始于明治以后,然而其历史进程的展开集中体现在江户时期,尤以京学派朱子学的崛起为典范。诞生于日本江户初期的京学派,以藤原惺窝为始祖,以林罗山、松永尺五、木下顺庵、室鸠巢、新井白石、雨森芳洲等为代表人物,是日本儒学史上最具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学派。本书主要以儒学的日本化为线索,对京学派的儒者群体及其思想进行考察和归纳,通过分析其促进儒学日本化的三条进路,即助力朱子学在日本的官学化、庶民化和神圣化,多维度地呈现儒学深入日本社会的动态进程,并在东亚理学的“环流”之中对其进行重新定位。
-
董学与先秦儒学的去伪存真张珂著本书是“董学与儒学辨正系列”的第三部,沿用了唯实主义的原则和在唯实主义基础上所建立的在哲学体系和思想之间进行系统比较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对董学与曾子儒学、子思儒学、孟子儒学和荀子哲学进行了系统的唯实比较,在揭示董学与它们的关系的同时,也深入挖掘了各种思想的本质。本书认为,孟子儒学在理念和价值观方面继承了孔学,荀子哲学在诸多关键方面与孔学完全不同,而与董学具有内在的理念和价值上的渊源。
-
孟子研究·第三辑陈晓霞本书为国内孟子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结集,包第三届国际青年儒学论坛征文参评论文17篇,业内孟子研究专家最新成果6篇。本书分别从孟子的思想渊源、孟子对"亲""贤"的思考、孟子的"良知说"、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看西方的"心灵"与孟子的"心"、从工夫论角度论孟子的"心、气、形"三个维度、孟子政治哲学的历史观、明代对孟子的学术与政治贡献的评价、人口和财税等经济因素对孟子早期政治思想的影响、孟子对古代井田制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立论,兼及孟子后期继承者的思想学术,书中都做了精要的梳理与充分论述。本书是研究孟子及其后学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
治道的理想郑济洲 著中国传统治道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原生形态,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挖掘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资源,无论对于建立中国思想研究的主体性,还是对于建立当代世界合理的社会秩序和心灵秩序,促进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书探赜先秦以来主要儒家哲人的治道理想,试图展现古典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和核心思想。作者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下所教导形成的“政治共同体”,塑造了儒家以道统引导政统的政治理想。从汉代儒宗董仲舒倡导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到宋代朱子“格君心之非”,再到明代王阳明的内圣外王,儒家对王道政治的期待,内具着士大夫对道统的坚守;儒哲的独立人格和责任精神与现实的政治并存,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阴阳结构”。
-
儒学概论干春松 著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儒家的特点、价值观、政治思想的概论性教学用书,通过对仁、礼、心、性等观念的分析,描述和阐释了儒家思想的内涵,指出儒学在构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模式中的意义,从儒家的宗教性、儒家与中国社会等角度,指明了儒家与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
孟子集成(元)吴真子 撰,辛智慧、刘端 校点《孟子集成》十四卷,元代吴真子撰,辑录朱熹《四书集注》《论孟集义》《朱子语录》《四书或问》、张栻《孟子说》、黄榦《孟子讲义》、蔡模《四书集疏》、赵顺孙《四书纂疏》等八部著作而成,在汇集朱子及其后学对四书的诠解、方便学人研读方面,具有承前启后的贡献,是元明以来学人研求四书学的基本资料。此次整理,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所藏元刻孤本《孟子集成》为底本,同时校以多书,为读者研习、利用本书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读本。
-
本体论的逻辑基础阴昭晖著奎因被公认为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著名哲学家,也是十分重要的逻辑学家。奎因的本体论研究是当代形而上学研究的典范,也直接促进了形而上学的当代复兴。因此,对奎因的哲学思想和逻辑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逻辑观就是围绕什么是逻辑这一核心问题所形成的系统性理念和观点。本书认为,奎因所秉持的是一种以本体论承诺的中立性为哲学原则,以带等词的一阶逻辑为技术内容的逻辑观。在这种逻辑观的指导下,奎因对传统本体论问题作了开创性的分析和重构,形成了一系列的重要学说,推动了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
-
质料先天与人格生成张任之本书立足于国际舍勒研究界,首次尝试在伦理思想史的大背景下,结合康德、胡塞尔和当代自身意识理论等思想,系统重构舍勒的现象学伦理学。全书基于对相关思想家的原著、部分未公开发表的手稿以及大量研究文献的仔细分析,着力展示了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在何种意义上是现象学的,以及这一现象学伦理学的系统形态。本书的上篇在康德、胡塞尔的思想背景下研究了舍勒的静态的、抽象的本质性现象学;下篇则在当代自身意识理论的视域中研究了舍勒的动态的、具体的人格现象学。而这两个方面分别构成了舍勒现象学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两个层次(质料先天主义和价值人格主义)的基础。根本上,舍勒现象学的质料价值伦理学既包含以探寻价值的现象学-存在论本质为主要论题的现象学“元伦理学”,也包括以回答苏格拉底问题为任务的现象学的“规范伦理学”,前者奠基于静态的本质描述现象学,后者则奠基于动态的人格现象学。“元伦理学”构成了舍勒质料价值伦理学的基础,“规范伦理学”则代表着质料价值伦理学的最终归宿。从总体上来看,本书以现象学的元伦理学和现象学的规范伦理学两个视角来看待舍勒整体的伦理学,同时,以静态和动态现象学的双重奠基来谈论舍勒质料价值伦理学的这两个部分,并系统概括舍勒现象学的基本理解、基本特征以及基本原则,这些都是在国际舍勒研究中首次做出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