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激扬文字史一帆 编著该书收集了大量与毛泽东诗词有关的背景材料,所选写的背景故事,包括了毛泽东诗词创作和发表的两大时空,内容较为丰富,并有作者比较中肯的评述,对读者理解毛泽东诗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中国是一个诗人如云的国度,历朝历代,诗人无数,但很少有人像毛泽东这样在全世界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他作为伟大政治家所占据的特殊历史地位,还因为即使纯粹从诗词艺术的角度,其诗词所具有的精湛的语言艺术和气冲霄汉的气势,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所难以比肩的。本书引用的毛泽东诗词,绝大部分选取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9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此外,还选用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校订、1994年12月26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那首《虞美人·枕上》。限于篇幅的规模,《毛泽东诗词选》中的一些诗词本书未曾选用。
-
隐藏的论语新燕顿旺 著钱穆《论语新解》:戴着脚镣起舞!南怀瑾《论语别裁》:深入浅出;于丹《论语心得》: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论语》到底怎么读?杨伯峻《论语译注》对《论语》所涉及的道、天、仁等心性学问,尚欠缺直指功力。南怀瑾《论语别裁》的目的是为整个传统文化作普及,而并不局限于儒家。有人说:“文人一大耻,国内讲康德,国外谈孔了。”此语刻薄,却像是专门给李泽厚准备的。《论语》今注逐个捉,更多精彩尽在内文!人类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吸收孔子的智慧。——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大力倡仪。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重新解读二千五百年前伟大先人的智慧和思想。——众多中华菁英呼吁。惊现《论语》暗藏“燕鹊图”,彻底破解《论语》二十篇谋局之谜,一部全世界都在读的伟大经典,人类历史上最历久弥新的智慧,带给我们文明的光辉,又赠予我们不断探索的深邃,却一度遭到误解、扭曲、谩骂乃至销毁。是时候,来还原真实,回归本义。利益时代、利益他人、利益自己,这就是做学问“学以致用”的大原则。处事变化不拘而仁心处静不移,哪里还用另外“学”一个佛啊。道在平常日用间,活得明明白白,心不颠倒,不妄求,每天的生活也就是乐趣啊。你看那滚滚浪潮,哪一刻停留无变?想念生生灭灭,如何能历久常恒?世出世间法,法法皆心生。六根六尘相,相相性月圆。孔子的晚年生活,想必也像普通老人那样,时常会回想起过去的岁月。孔子绝对是“民主”的代言人,而不是“君主”的代言人!文化是活在人心里的,而不是摆在书房里、供在堂庙里的。如果说,孔子生前的命运充满了悲剧性的话,那么,他身后的遭遇则充满了喜剧性。几乎所有朝代的统治者,都试图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解释孔子;这些解释叠加起来,不仅使孔子的面目变得更加模糊,也显得十分滑稽。千百年来,孔子就以这种面目在中国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他和他的《论语》,也以这种方式,生存于五花八门的解释之中。究竟哪种解释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呢?或者说,哪种解释更接近孔子的真实面目呢?人们已经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一个“孔子”,其实都是现实的孔子,都是解释者心目中的孔子。这些孔子,更多地不是从《论语》中得到的,但又不得不建立在《论语》的基础之上,介乎于似与不似之间。于是,我们要接近孔子,就显得越来越困难了。惟一的可能性是回到起点,重新阅读原著。与其从别人的解释中接受一个孔子,不如在心中造就一个自己的孔子。过去常说一句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读《论语》也应该是这样。我最初看到《隐藏的论语》这部书稿时,就很强烈地感觉到,作者在读原著时是下了功夫的。《论语》这部书,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由孔子的学生们分别记录下来的老师的谈话构成的,很多都是当时的口语,生动活泼而富有人间情趣,今天我们读起来也并不特别的难懂。倒是后人的许多解释,给《论语》戴了一顶又一顶高帽子,使我们如坠云雾之中,辨不清它的真相了。《隐藏的论语》或者是想恢复《论语》的本来面目,而不局限于前人的任何一种解释。他采取的办法,就是认真地阅读原著,细心体会原著的意思,从而找到他认为最接近孔子本义的一种解释。作者不玩儿概念,也不搞玄奥的东西,他避免使自己的阅读陷入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秦汉儒学和以心性本体为框架的宋明理学的泥淖,而是联系实际,联系自身,使《论语》回到大众生活和现实社会之中,找回曾经遗失了的人间的品格和功能。这一点,读者从他的书中一定可以得到确认。如果说,《论语》有其本性的话,那么,这种现实的人间烟火气,就是它的本性。所以,《论语》不仅是读的,更是做的。《论语》的另一特性,就是它的实践性。坐而论道,玄思辩难,都是读《论语》的歧路。我们都知道歧路亡羊的故事,这是读《论语》时特别要警惕的。宋代的程颐说过:“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程颐的意思就是强调,读《论语》一定要落实在“做人”上,即个人的修养上。黑格尔是不大看得上《论语》的,他嘲笑《论语》,只是“处世格言”而已。这么说也不能算错,但并不全面,也不深入。其实,即便就是“处世格言”,就是“个人的修养”,也还没有那么简单,其中仍然包含着非常深邃的关于人性的理念和理想。在这方面,作者也是非常用力的,他在每一章,每一节的后面,都撰写了或长或短的评论、札记和解说,其中不乏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但更多的,还是结合现实生活的思考和论述。读这些地方,常能使我们得到一些启发。
-
《论语》读本钱逊 著“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 ,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这次篇著中,篇间结构按朱熹《论语集注》改定;体例分为“原文”、“注释”、“大意”三部分。本书尝试着用简要的文字阐述作者对《论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理解,这部分文字放在“大意”之后,另起段落。而“大意’只介绍原文文意,不昆入作者的见解。这样做,是为了把对《论语》原意的介绍与自己的理解和阐释明白地区分开来。
-
数字知道答案II莫语国内第一本用统计数字揭示人生真相的佳作(姊妹篇)。可能影响你一生的重要常识和快乐智慧。随手翻开任何一页,你都能得到知识、趣味、美感、哲理……只要翻开任何一页,你往往就会欲罢不能,也总会爱不释手。在数字矩阵中,找到正确的人生路径、终端和答案;在浓浓书香里,回归世界本原的从容、简单和感动。小隐隐于数字,大隐隐于人生。得闲饮书,有所收获;人生如是,不亦快哉。世事依旧繁杂,物欲如此横流,信息加速泛滥,而浮躁和假相仍在蔓延……叫人如何不丧失自我,迷失方向与信心?本书带你再次穿越心灵的迷雾,重新回归简单与优雅,帮你把来时的道路和未来的重点看得更加透彻。无论何时何处,我们都需要更加从容而睿智地生活。本书有相当部分是上一本《数字知道答案》的拾遗阐发,与之相得益彰。其中收集更为新鲜的数字和信息,饶有新意。两者各有千秋,共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从浩如烟海的数字里揭示出那些能给人指点迷津、从而得到快乐人生的常识和智慧。吹尽狂沙始到金,不得不看:数字本身并没有颜色,可是带上你的思索与感悟,它们就焕发出各种不同的色彩:橙色数字,就像石榴花,给你温暖与安慰;红色数字,就像罂粟花,给你警醒与戒备;黄色数字,就像向日葵,给你清醒与智慧;绿色数字,就像绣球花,给你信心与勇气;蓝色数字,就像鸢尾花,给你冷静与理智;紫色数字,就像紫罗兰,给你浪漫与神秘;黑色数字,就像黑色郁金香,尽显另类与独特;白色数字,就像百合花,尽显直白与本色;灰色数字,就像蒲公英,尽显苍凉与沉默。这些数字就像不同种类的植物,能给你提供足够的美感和情感,让你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注:全本双色印刷,配四色彩插
-
穷人到底缺什么?贺璞在翻开本书之前,请思考三个问题:你是穷人,还是富人?你想成为富人吗?你最缺的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即“自我认同”。第二个问题,即“自我意愿”。第三个问题,即“自我反思”。穷人为什么贫穷,富人为什么富有?答案很简单,富人具有的东西正是穷人缺少的。穷人缺少的东西很多,是不是只有具备所有的条件才能成为富人?所有穷人都缺少的东西是什么呢? 5分钟之后,你就可以告诉自己:这本书是否值得看,如何看……穷人到底缺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缺金钱?缺机会?缺能力?缺一个有钱的老爸?还是缺中500万彩票的运气?其实都不对,作者通过一个个翔实的成功案例,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启发读者认识到:穷人缺的不是别的,是进取心,成为富人的进取心!这是人人部可具备的品质!他们目前还不富有,主要是安于现状的心态禁锢了他们前进的脚步。相信在本书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成为富人的理由。从本书开始,从现在开始,启动你的致富计划!
-
西方死亡哲学段德智人是什么?人的死亡之谜是什么?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们是如何看待死亡的?他们如何克服死亡的恐惧?中世纪人们的死亡观念是怎样的?近代和现代西方人是如何漠视和直面死亡的?本书从理论层面上阐释了西方人心中的死亡之谜和西方死亡哲学的基本意涵,而后具体地考察了西方死亡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一般哲学一样,死亡哲学具有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意义,是人生哲学或生命哲学的深化和延展。西方死亡哲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系统,是一个包含着“死亡的诧异”、“ 死亡的渴望”、“死亡的漠视”和“死亡的直面”这样几个具有质的差异性的阶段的发展过程。
-
汉娜·阿伦特(法)朱莉亚·克里斯蒂瓦 著;刘成富 译由法国外交部和法国驻华使馆的“傅雷”百本图书资助计划资助出版。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和情人,汉娜·阿伦特一直关注着他的作品,但又从他那里解放出来,成了一位备受争议又不可不提的政治理论家。我们将看到她如何为海德格尔的“此在”听诊,并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精湛技巧,取代了海德格尔“被抛”的孤独感受。“出现”向每个人揭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不可磨灭的独特性,正如我们在阿伦特身上看到的一样。
-
从百姓到一家李娟经过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的积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同学派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史称“百家争鸣”。这个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还有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九流十家”。各派思想碰撞融会,同时由于政治需要,儒家在百家中脱引而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主体。本书为读者系统讲述先秦百家思想的精髓,各派思想的斗争融会,以及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读来妙趣横生,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
圣雄修身录(印)甘地 著,吴蓓 译抛开民族英雄的光环,作为一个普通人,甘地带给我们更深刻的启示。他追求谦逊、宽容、质朴,道德的完善、心灵的宁静,因此获得人生的圆满和幸福——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智慧。本书搜休了甘地关于个人修养以及健康的储多论述,这些话语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美丑;像清泉,洗涤我们的心灵;像暗夜的星光,启迪我们思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