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观念 知识 群体李存朴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核心课题之一,对这类复杂问题的解释必然是种多样的,从世界认识的角度寻求历史的可能答案不仅可以丰富相关的研究,而且可以比较中进一步深入认识这一时期中日世界认识的转变情况。本书以中日传统世界认识主是中国传统世界认识为切入点,分析“天下观”、“华夷观”及其闭关锁国体制在近代演变和转型。换言之,就是世界是怎样的,如何处理本国与世界的关系。在此前提下,要从观念、知识、群体层面比较了中日近代世界认识,其中重点是 19 世纪中叶中日近代界认识。
-
致命关系王俸钢 著生活中的病态人格不在少数,但在社会上却鲜少讨论——从情节轻微的依赖型病态人格到让女孩们痛不欲生的边缘型病态人格,甚至是危及女孩生命的反社会型病态人格,等等。王俸钢医师以20年的司法精神医学经验,倾听、协助处理过无数病态渣男的恐怖案例,他希望女孩们经由本书的真实血泪故事及专业建议,都能及早走出被剥削、被操控与伤害的关系酷刑。 这世上光是反社会型病态人格,就占人口的4%。你的爱没有错,错的是病态渣男。
-
美学讲稿汪裕雄本书是汪裕雄先生自1978年起在安徽师范大学任教时留下的讲义手稿集成,他以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意象”范畴为中心,探索由“易象”经“乐象”到“意象”从而转换为审美范畴的流变过程,溯及审美起源,探寻审美心理机制,推及审美类型,考察审美意象的媒介作用,架构起一个纵横交织的审美意象学体系。本书收录了汪裕雄先生的备课笔记、授课讲义,以及为授课而摘抄的资料等,另附学生听课笔记片段,可以充分展现汪裕雄独特的学术研究系统和教学方式,使读者 全面地领略汪裕雄的学术成就。虽为学术著作,但并不深奥,深入浅出,适合美学、哲学专业研究生和爱好者阅读。
-
杜威的实验观念论研究肖根牛杜威提出西方哲学 的危机是无法建立统一的规范性基础,源于传统理智主义哲学从一个错误的起点出发,把世界当成一幅处于认知者对面的静态图像,人成为矗立在图像旁的静观者,认知与实践的二分成为西方哲学的一条主线。杜威认为康德的先验观念论正是此种路线的典型代表,认知和实践的规范来自不同领域,两者之间截然分立,这会让人变得无所适从,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杜威提出实验观念论的目的之一,便是颠覆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理智主义哲学路线,提出人与世界之间的源始关系是实践关系,而非认知关系,认知的结果只能在实践关系的网络中来确定。这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推论的过程,一方面解释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也呈现了行动的展开过程,所以杜威的实验观念论 消除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知行二分问题,为西方哲学走出危机提供了一种有益方案。
-
物质阐释学[美]唐·伊德《物质阐释学:翻转语言转向》一书深入系统地阐述了物质阐释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著作,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文艺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揭示了科学革命带来的智慧和洞见,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开拓了新的方法、路径和视野。本书探索了新成像技术和科学仪器如何改变人们对古代历史的看法,广泛涉及物质阐释学在古丝绸之路、古老木乃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灌溉河谷、古代岩画和现代绘画研究方面的新发现和新阐释。本书是著名技术哲学家唐·伊德教授的“巅峰之作,采用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方法,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技术和艺术等诸多学术学科领域,对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专业学生和普通读者将会大有裨益。
-
中国古典哲学导论罗利建上册遵循中国古典哲学范畴及命题之脉络,渗入西方哲学之元素,设定了四十个古典范畴和命题,即规律、人本、治未、阴阳、中和、智慧、有无、天人、实践、批判、知行、思辨、精神、爱情、谦诚、生死、尚武、美感、人生、养德、善学、自强、成败、发展、权变、财富、核心、共赢、传承、整体、主动、博弈、危机、奇变、逆袭、雄辩、修错、补短。每个范畴或命题后有两到三个结合社会实际的短论,以具体事例或小故事阐述古典哲学理论,有理、可看、有味,从而形成《中国古典哲学导论》。将抽象理论具体化、生动化,全书内容丰富,读来轻松有趣,也有益于增长知识。
-
良知学的展开彭国翔作者首先以中晚明阳明学的核心人物王龙溪为取样,全面、 地考察其哲学思想,进而扩展到中晚明阳明学的整体脉络,探讨其思想内涵与发展线索,既进行专精深细的个案研究,又以问题为中心条分缕析地把握阶段哲学思想史的发展,并使二者彼此支持、有机结合,从而使中晚明阳明学丰富的思想内容获得了深入清晰的展示。本书资料详实,尤为突出的特点是思想讨论的深入,理论分析能发前人所未发。在所处理的课题范围内,本书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都给人以深刻印象。本书有 学生书局2003年的繁体字初版以及北京三联书店2005、2015年的简体字版。2023年上海三联书店的这一版是迄今为止校订 为精良的一个版本。
-
管理哲学视域的环境伦理问题研究宋烨本书以管理哲学的视域,站在哲学的高度,立足于管理活动领域,依据环境伦理的道德规范,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更加关注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通过管理的有目的的控制治理活动,通过更加民主、开放、多元化的制度体系建设,化解人与自然环境及人的代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从而使环境伦理不仅具有理论阐释力,同时更加具有实践性。本书从管理活动的不同视域相对环境伦理的重要内容出发开展探讨,以求解决管理活动中的环境伦理问题。通过对管理与环境伦理的相互作用予以充分的分析、提炼和总结,提出环境伦理某个具体面向的管理困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环境伦理对于管理活动的作用与价值,同时形成对上述管理困境的有力回应。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姜敏,薛冰清本书是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奠定了西方社会形态的著作《社会契约论》正是在本书的基础上深论而写成。在本书中,卢梭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象,回顾了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为社会学研究、法学发展研究、伦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是人文科学学术名著中的不朽经典。
-
朱子仁论研究赖尚清本书以朱子仁论为研究对象,对朱子仁论的伊洛渊源、朱子早期仁论、湖湘学派对朱子早期心性论的影响做深入的讨论;对主要发生在朱子和张栻等湖湘学者之间的“《洙泗言仁录》辩”“‘观过知仁’辩”“‘知觉言仁’辩”“《仁说》之辩”的近百封书信进行坚实的考证,明辨其序次与往复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朱子中年时期四大论辩的义理亦做深入研究,进而专章论述朱子《仁说》的主要义理,并在“综论”一章统论朱子哲学的特质,特别研究了朱子哲学中的“生理”思想、太极和理一分殊的关系、理和心的关系,论证了朱子之仁为道德实践的自律主体,研究朱子仁论和伊藤仁斋、戴震仁论的异同,对当今朱子学研究的重大问题有深入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