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马克思正义观的文本解读与当代建构温泉著本书从融通主客体价值“关系”的角度阐明了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的价值论视域,分析了马克思正义观的逻辑起点与价值主体;通过考察价值主体在对象性关系中的现实处境及正义要求,阐发了马克思正义观的主要内容及其逻辑演进,论述了马克思正义观的逻辑归宿与价值境界。从总体上看,马克思的正义概念绝不仅仅是描述性的,而且是具有规范性的力量的,为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观支撑。
-
重思天下干春松,(美)安乐哲 编《重思天下》旨在探讨与挖掘东亚传统中天下概念的现代内涵,以及儒家天下观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对外战略、亚洲的地区秩序和世界的发展,并据此展开,探索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可能性。文集收录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韩国等不同文化背景下学者的文章,采用一篇立论加一篇批评的形式,交相呼应,双向推进,力图在对话与思想的交锋中,使天下概念在当代视野中重新迸发文化生命力。
-
重现儒家文化的光辉徐明全本书稿系文化学者徐明全对汇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儒家理学思想的《近思录》的解读。书稿选取了《近思录》中的《道体》《论学》作为主要解读对象,根据历代学者对原文的注解和评注,选择其中 代表性的翻译整理成容易读懂的现代语言,避免烦琐的训诂和考据,不以注和译为主,而以解或通为要。书稿通过相对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义理,帮助读者在 短的时间内理解《近思录》的精微。书稿内容通俗,易于理解,是大众读者阅读儒家经典的辅助读物。
-
探寻理想政体白彤东 著, 张宁博 等 译无论是在国家政治体制还是在全球治理上,自由民主之秩序都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本专著中,白彤东教授提出受儒家思想启发的可替代政治模式,试图解决当今全球的一些根本政治问题。在国家政治体制问题上,《探寻理想政体——儒家的差等秩序》认为,儒家可以认可自由民主政体的自由部分,儒家也可以认可机会平等与以人民为本的政府问责等民主理念。但是,儒家会把更多的政治决策权给与那些在道德上、实践上、智识上能够更加关爱人民的贤能者。其结果就是建立在人权与法治基础上的结合民众意见与精英决策的混合政体。面对当代民主体制的问题,主流的政治理论家的思考还在关注如何强化民主与平等的因素。但是白彤东认为,自由民主体制中的平等与民主的成分与其自由的成分与良政的目标时有冲突,对后者的保护就要求对前者进行抑制,而儒家混合政体是对这种自由民主体制根本冲突的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国家认同上,《探寻理想政体——儒家的差等秩序》提出了以文化认同与爱有差等为基础的儒家的政治凝聚模式。在国际秩序上,以“仁责高于主权”为原则,以对内与对外都负起仁道责任的广义“华夏”国家联盟为国际秩序的主导,按照“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模式,建立起儒家的新天下等级体系。这既解决了由排外、自利、平等的民族国家主导全球化的矛盾,也比超越国家的世界主义更加现实。在自由与法治的基础上,用贤能修正民主,用仁责限制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也许能更好地解决全球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更现实的乌托邦。
-
中国儒学通志·隋唐五代卷·学案篇苗润田此为中国儒学通志隋唐五代卷的学案部分,内容主要是隋唐五代儒学重要人物及其著作。《中国儒学通志》拟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纪年篇、纪事篇和学案篇。结合《20世纪儒学通志》,基本覆盖先秦至20世纪末的整个儒学历史,为中国儒学的演进、发展理清脉络。该书以历代大儒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传统文献为依托,从较高的高度俯瞰整个儒学发展脉络,体系完备,方法科学,可望著成新时期儒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
龙溪会语[明]王畿 撰,张卫红 导读、整理《龙溪会语》六卷,明万历四年由王龙溪门人贡安国编、查铎刻,是现存最早的王龙溪文选刻本,也是目前所见龙溪在世时唯一刊刻的著作文本,可见龙溪文章的原始风貌。其中收录有《王龙溪先生全集》所未录的龙溪门人序跋及龙溪佚文,可为学者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资料。
-
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学译述提要与研究罗莹 著来华耶稣会士对儒学典籍的译介,直接促成“中学西传”与欧洲启蒙思想界之间的互动,他们与来华托钵修会在“礼仪之争”中围绕儒学宗教性问题展开的讨论,亦引发中国天主教史上的重大转折。《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学译述提要与研究》立足拉丁文原典,一方面借助中西方版本学的方法,从传教士中外文儒学译述的编目整理及提要撰写起步,旨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勾勒出康熙朝“儒学西传”的整体面貌,同时亦使各个修会内部以及来华三大修会之间儒学译述的系谱传承、相互借鉴抑或回应问难等隐含的脉络获得清晰化梳理;另一方面采用形象学、阐释学的研究方法,依据传教士对待儒家文化的不同态度,分别选取“支持文化适应政策”“反对文化适应政策”及“文化调和激进派”三派的代表作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进而呈现“礼仪之争”时期来华传教士理解儒家经典的实际情况及其对于儒学宗教性的深入思考。同时,为综合考量上述三种儒学观的异同,《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学译述提要与研究》将以“天”“上帝”“鬼神”“太极”等极具争议性的儒学概念理解为线索,借助概念史的研究方法,由其立论依据(对不同儒学典籍的选择性翻译及引用)、论证手法及最终结论,总结三种儒学观的根本性分歧所在,并对其评判标准进行反思。在具体呈现其儒学观的多样性及矛盾性的同时,亦会对他们所缔造的儒家形象在启蒙时代欧洲的传播及影响进行梳理及评价。
-
心斋学谱王士纬 编,杨鑫 杨立军 导读 、整理王艮,字心斋,阳明后学代表人物,泰州学派开创者。本书《心斋学谱》由心斋七世孙王士纬编撰,共分六部分:传纂、学述、著述考、学侣考、一庵学述、东厓学述。不仅介绍了心斋的生平与学问,也论及心斋的师友学侣,更附有心斋后学一庵与东厓的学述,是了解泰州学派的入门要籍。不仅可由此一窥心斋学术之大概,更可由此了解泰州学派之大体。此次整理,以民国初印本为底本,再加精心校点,可称善本。新增导读,梳理学问源流,讲解实践要点,提示今人方法。
-
中国儒学通志·明代卷·学案篇苗润田此为中国儒学通志明代卷的学案部分,内容主要是有明一代儒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中国儒学通志》拟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纪年篇、纪事篇和学案篇。结合《20世纪儒学通志》,基本覆盖先秦至20世纪末的整个儒学历史,为中国儒学的演进、发展理清脉络。该书以历代大儒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传统文献为依托,从较高的高度俯瞰整个儒学发展脉络,体系完备,方法科学,可望著成新时期儒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
盱坛直诠(明)罗汝芳 撰,(明)曹胤儒 编,林志鹏 导读、整理《盱坛直诠》之于罗近溪,犹如《论语》之于孔子。罗近溪世居江西南城,因地处盱江下游,明代称为“盱城”。“盱坛”,即盱城讲坛,用以指代罗近溪之学。本书分为上下两卷,由罗近溪“吴郡门人”曹胤儒编次、“东粤门人”杨起元校正并定名,委托程开祜等人重校并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刻行。其内容系根据罗近溪不同时期与学人、弟子之间的论学语录精心选辑,并附以近溪生平行实,堪称近溪学问之精华萃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