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三希堂法帖王羲之尺牍陆有珠《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王羲之众多作品中的一个尺牍作品,尺牍作品是王羲之信手拈来,抒写而成的,其情也摰,其意也真,虽内容大多是柴米油盐、日常起居,但各件尺牍之间的风格差异颇大,令人叹为观止,得见其神釆焕发,自然有趣,……王羲之行书的摹拓本,除《兰亭序》是草稿外,其余是亲朋好友间省疾问安的寻常尺牍,信笔挥洒,因势变形,妙合自然。
-
三希堂法帖赵孟頫·周公无逸陆有珠《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赵孟頫小楷《无逸篇》,此帖抄录《尚书·无逸篇》全文,帖中小楷得唐人的结构精严饰以晋人的点画恣媚,显得刚健婀娜。赵孟頫在每一种书体当中都达到了一种造极之境,在书法技巧的运用上也同样独具匠心。他在书法领域的高超造诣和巨大贡献,为后人树立榜样,成为一代书宗。
-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陆有珠唐代初期,玄奘法师赴天竺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唐太宗为了表彰玄奘法师的贡献,为之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撰《述三藏圣教序记》,高宗朝将序、记刻石立碑。最初由唐代初期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两碑立于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通称《雁塔圣教序》,又称《慈恩寺圣教序》。后来僧人怀仁借助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摹集刻制成为碑文,又将玄奘法师所译的《心经》一并瑰集,称为《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或称为《集王书圣教序》。因碑首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人,对于书法艺术有深厚的造诣,加上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终于集摹而成此碑。王羲之一生创作了许多书法作品,但由于朝代更替,战火频发,至今已难以看到其真迹。《集王书圣教序》使王羲之的书迹得以大量保留。前人有言:“欲观右军真面,无如《圣教序》,其集字摹刻,皆出一时国手。”其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体现了王羲之书艺的特点和韵味。其与《兰亭序》一样被誉为学习的最佳范本。
-
毛节民印稿毛节民《毛节民印稿》一书是海上篆刻家毛节民先生的个人篆刻作品集,全书共遴选了其从艺六十年的三百余方印作。其中闲章百余方,姓名印两百余方,每方印作原大精印,分朱布白,平中见奇,特具匠心,集中展现其“印宗秦汉”“印从书出”的创作思路和风貌,也体现了虞山印派金石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毛节民印稿》涵盖了作者六十载篆刻艺术生涯的精品,凝聚了作者对篆刻艺术文化的深厚情感与独到见解,见证了作者在篆刻艺术道路上,从借鉴古人的智慧到独立创新的探索历程。
-
中国古代碑帖集联 九成宫醴泉铭集联夏雪欧阳询人到中年,书名播于世,“八体皆能”,至其晚年,其书法艺术水准已臻化境,书《九成宫醴泉铭》时已是76岁,加之又是奉?而作,更是用心,且此铭笔力刚劲清秀,结体险绝瘦峻,既得北碑方正峻利之势,又有南帖风姿秀雅之韵,故历代推为学书之正途、初学之典范。
-
中国古代碑帖集联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集联夏雪王羲之(303年?361年)[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善于书法,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本书以兰亭序书法集联,对联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喜欢的意境优美 ,积极向上,雅俗共赏的内容,与王羲之的书法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喜欢王羲之书法爱好者首选临摹范本。
-
书法入门必学碑帖孔文凯 编暂缺简介...
-
苏轼·赤壁赋陆有珠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苏轼生于宋景祐四年(1037 年),卒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苏轼在仕途上可以说是坎坷曲折。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写作《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因被诬作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他在狱中饱受折磨诟辱,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幸亏亲友的奔走营救,免于一死,结案出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佥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仍然过着“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1082 年)七月和十月苏轼两次经游黄州赤壁,写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赤壁赋》为苏轼的行楷书长卷,纵 23.9 厘米,横 258 厘米,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补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赤壁赋》用笔丰润沉雄,笔法自然流畅,楷书中多带行书的笔意,在沉厚之中见灵动。王羲之的潇洒飘逸,颜真卿的沉雄浑厚幻化成了《赤壁赋》的曼妙多姿。其结体左右伸展,横向大于纵向,形体较扁,左低右高,自有一种欹侧之势,又把四平八稳的扁平打破了。这种气势欹侧而豪气横溢的大家风度,明人董其昌评之为“是坡公之兰亭也”。《赤壁赋》在章法上也很有特色,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密,行与行之间距离比较疏,疏密得当,体度端庄,雍容华丽。苏轼在《和子由论书》所说的“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正是《赤壁赋》书法艺术的写照。
-
九成宫醴泉铭上海辞书出版社艺术中心 著暂缺简介...
-
三希堂法帖宋·蔡襄书陆有珠《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蔡襄的行草书平和蕴藉,不温不躁,看似漫不经心,细细分析方知每一笔都十分精到,毫无粗率之处。他能深悟唐人中锋用笔所产生的线条流动感,又能旁参晋人中锋、侧锋兼用所产生的线条块面效果。因而他的用笔既流畅,又有立体感,能在毫不经意中见含蓄。但因他倾向于表现一种风神洒脱的韵趣,所以锋颖的运用上外露,笔毫触纸没有过多的修饰动作,非常直接迅捷,一气呵成。釆用这种章法,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现他那风神洒落、淳淡婉美的书法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