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农民画健康高霞 陈亦芳 宋灿磊 主编近年来,上海市金山区为提升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突出“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理念,通过民俗文化这一具有民俗文化气息的载体开展健康传播。本书汇集农民画家、医学专业人员、传播设计人员等多方资源,以“核心信息 释义 标语”的健康农民画基本模式,将健康知识与农民画进行“嫁接”,创作出一系列既有鲜明的健康知识宣传内容,又有农民画独特魅力的健康科普系列农民画作品,涵盖健康素养、慢性病防制、传染病防制、控烟等多个主题。作品以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和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蕴含健康知识和理念,构思质朴、用笔酣畅、著色鲜明、拙中藏巧,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表现能力,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艺术价值。至今,已创作完成11个主题153幅作品,深受居民喜爱。
-
岁时请神李龙“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中国古人对于宇宙秩序的朴素认知,在四季流转的岁月里,将这种虔诚和敬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庆祝节日、祈求丰收、祈福祭祀,他们都以独特的仪式和习俗来表达对自然与神明的尊重和敬仰,因此生活过得并不平淡乏味而是充满了色彩和情感。本书深入挖掘中国皮影的神仙形象。这些想象出来的神仙,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的丰厚土壤,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愿。《西游记》《封神榜》跌宕起伏的传说,凝聚着历代文人的创作与灵感;庄严神圣的瑞兽、飘逸神秘的仙人,奇幻多彩的配色与图案等,无不展现出古人的瑰丽想象;掌管家宅平安的土地公,预示五谷丰登的灶王爷,暗含着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信仰;“天地化三清”,代表着古人对天人合一思想、万物运行洞察的哲学理解……本书以十二月令为线索,配以神仙形象,娓娓道来百余位神仙传说故事,映射古人千年来的精神追求,讲述中国人独有的仪式感。
-
大吴泥塑周青,吴闻鑫,唐友莲 编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其中大吴泥塑作为一项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潮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吴泥塑》一书的编写旨在深入探究这一古老艺术的渊源与 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期为后人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迪。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将艺术与历史相结合,展现大吴泥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二是在详实介绍大吴泥塑的基础上,对其制作工艺、传承模式以及保护途径进行了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认识与理解;三是通过对传承人的访谈和作品展示,展现了大吴泥塑艺术的 时代传承与创新发展。
-
守正创新侯小锋,解梦伟 著本书为重庆邮电大学引进人才基金“滇西民间工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项目资助。本书较为详尽的调研滇西地区传统手工艺的原真形貌与形态体系,通过对滇西地区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及相关单位等进行调查走访,以此考察滇西地区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精神价值与物质生活的关系,探讨滇西地区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尝试从现有的田野调查和走访调研中探寻滇西民间工艺传承发展的制约因素、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从人类学、经济学、艺术学等视域下提出适合滇西民间工艺的发展对策,为西部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
畲族服饰的发展脉络与设计传承陈敬玉本书针对畲族服饰呈现出的多样化外观,从本体研究、比较研究和设计探索研究三个层次展开,从民族分布与发展的史料和服饰相关图像、实物资料入手,通过田野调查对服饰的样式、审美、工艺和面临的困境、认知现状进行研究,聚焦“形制与变迁”和“认知与传承”两个中心,从相似性、差异性和关联性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性,从固态保护和活态传承两个层面进行剖析,从而对畲族服饰的发展变迁、服饰遗存、艺术审美、工艺技艺和保护传承等进行递进式的综合研究。
-
苍洱物华解梦伟,侯小锋 著本书为重庆邮电大学引进人才基金“大理白族民间工艺调查与研究”项目资助。本书是关于大理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分类及传承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几乎涵盖了以大理具有代表性民间手工艺的全部类型,结合艺术学分析方法,通过对大理民间工艺的实际考察,以大理的民族文化背景对大理民间工艺的种类和特点进行系统研究。并深入分析工艺现象背后的大理民族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征,以此考察大理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精神价值与物质生活的关系,进而对大理传统工艺的传承现状问题及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探讨大理民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以期为大理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
景颇族视觉艺术与族群认同罗瑛本书运用艺术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结合田野调查法和文献梳理,对景颇族视觉艺术与族群认同进行研究。作者从景颇族艺术的生境及视觉形式、景颇族视觉艺术的族群认同塑造、视觉艺术的族群意识呈现、目瑙纵歌及其视觉表达强化景颇族认同、社会关系中的实物符号表征等多种维度展开论述,思考景颇族视觉艺术与族群认同的互构情况、景颇族族群认同现状、艺术对族群认同理论的补充等问题,聚焦视觉艺术所显现的人群差别和认同,为民族学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
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泥人张卷张锠 主编《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文联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题项目,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中国民间泥彩塑艺术,是中华民族绚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集成融泥彩塑技艺、作品、历史、传承于一体,集中国民间泥彩塑之大成,成为民间文化抢救性述写的范本。本集成对实地调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不仅介绍了极富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各地泥彩塑作品,更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地呈现了各地区民间泥彩塑的演进历程和发展状貌。在本集成中,不仅展示作品,重要的是关注到了艺术背后的人,更有对民间艺术传承与民生关系的深入解读。本集成精选全国有代表性的泥彩塑之地: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广东大吴,陕西凤翔,北京,河南浚县、淮阳等地,河北玉田等地,山东高密聂家庄等地,实地考察,调研走访,为您呈现一部关于泥彩塑的精美之作。 始于清道光年间的天津“泥人张”彩塑,继承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优点,将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系统介绍“泥人张”彩塑艺术的渊源、流变、传承及工艺等,展现了活态的“泥人张”彩塑艺术发展历程;下卷以作品赏析为主,集中展示了“泥人张”及其相关弟子们的原创性作品,图片精美,设计精良,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极具欣赏价值及收藏价值。
-
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河南泥玩卷倪宝诚 主编《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文联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题项目,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中国民间泥彩塑艺术,是中华民族绚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集成融泥彩塑技艺、作品、历史、传承于一体,集中国民间泥彩塑之大成,成为民间文化抢救性述写的范本。本集成对实地调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不仅介绍了极富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各地泥彩塑作品,更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地呈现了各地区民间泥彩塑的演进历程和发展状貌。在本集成中,不仅展示作品,重要的是关注到了艺术背后的人,更有对民间艺术传承与民生关系的深入解读。本集成精选全国有代表性的泥彩塑之地: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广东大吴,陕西凤翔,北京,河南浚县、淮阳等地,河北玉田等地,山东高密聂家庄等地,实地考察,调研走访,为您呈现一部关于泥彩塑的精美之作。本书从河南三地(淮阳、浚县、淮滨)泥玩的历史源流、文化背景、民俗内涵、色彩意识、符号文化、审美意蕴、工艺流程及保护现状八个方面系统展开,对迄今仍活态存在于河南三地的泥玩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准确把握了河南泥玩的审美价值与民俗内涵,对泥玩工艺、民间艺人的记述,具有调研和史料研究价值,对保护逐渐消失的民间艺术弥足珍贵;作品欣赏部分集中展示了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淮滨泥叫吹、现代民间泥塑四类泥玩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
-
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北京泥彩塑卷张崴,张宏艺 主编《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文联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题项目,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中国民间泥彩塑艺术,是中华民族绚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集成融泥彩塑技艺、作品、历史、传承于一体,集中国民间泥彩塑之大成,成为民间文化抢救性述写的范本。本集成对实地调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不仅介绍了极富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各地泥彩塑作品,更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地呈现了各地区民间泥彩塑的演进历程和发展状貌。在本集成中,不仅展示作品,重要的是关注到了艺术背后的人,更有对民间艺术传承与民生关系的深入解读。本集成精选全国有代表性的泥彩塑之地: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广东大吴,陕西凤翔,北京,河南浚县、淮阳等地,河北玉田等地,山东高密聂家庄等地,实地考察,调研走访,为您呈现一部关于泥彩塑的精美之作。本书首先从“史”的角度对北京泥彩塑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发展演变过程及独特的美学价值予以整体概述;其次从“物”的角度具体择取北京泥彩塑中极具代表性的几个品类,如北京兔儿爷、京剧脸谱等,详细介绍了其产生、民俗、造型、技法、传承等,全方位展示老北京泥彩塑精彩迷人的魅力;再次从“人”的角度对北京泥彩塑艺术名家的生平、学艺道路、艺术特色等进行简要介绍,以不同个性与命运的艺术名家的人生际遇来反映北京地区不同品类泥彩塑艺术的兴衰沉浮;最后,本书从“艺术”角度展示了老北京泥彩塑中的各类精品,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民俗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