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记忆红楼欧阳奋强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策划、拍摄、制作长达三年之久。这部鸿篇巨制既承载了成千上万的中国电视观众的记忆,也是上百个演职人员对那段青春岁月的斑斓记忆。本书以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的自述,和大量经典珍藏剧照,回顾、还原了《红楼梦》这部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的拍摄全过程。作者回忆了当年“红楼”拍摄戏里戏外的点滴故事,选角、培训、拍摄,多情公子和大观园中的姐妹在镜头外,有竞争也有友爱。曹雪芹笔下的家族荣衰、多舛命途被搬上荧幕后,这些青年男女脱下凤冠霞帔,走出红楼,踏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黛玉”遁入佛门,芳华早逝,“宝钗”移居海外,孑然一身,他们的命运竟也如剧中一样令人唏嘘……作者携手当年参与电视剧拍摄的所有主要创作人员和演员,以第一手的资料与读者共同完成这场盛大的文化集体回忆。
-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马未都 著本书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已做关于中国陶瓷艺术的12期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共12章,既对陶瓷及陶瓷历史等层面做了宏观描述,也对历代名窑,以及宋、元、明等朝代瓷器做了微观阐释。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动实例为佐证,读者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陶瓷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150余幅相关图片,更是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本书增色不少。
-
施拉德论施拉德(英国)凯文·杰克逊 编;黄渊 译《施拉德论施拉德》被认为是Faber and Faber出版社“导演论导演”系列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内容详实、权威,其中第三章是施拉德本人的评论文章精选,包括里程碑一样的《黑色电影笔记》。保罗·施拉德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他左手写影评,右手写剧本,产量虽不高,但却像一座座架在电影研究与电影史河流上的桥梁,每个后来者都必须脱帽致意,再从此经过。《电影中的超验风格》使世人重新认识了小津和布烈松的价值,《黑色电影笔记》在欧美影评界最早系统归纳、总结黑色电影的各种风格特征,是所有研究者的必读篇目;在《出租车司机》中,施拉德结合切身经历,完成了对美国经典电影(约翰·福特)和欧洲艺术大师(布烈松)的致敬;《愤怒的公牛》更是施拉德会同德尼罗与斯科塞斯为风起云涌的新好莱坞运动谱写的一曲挽歌。施拉德是解开新好莱坞之谜的一把钥匙,新好莱坞有了他,才打通了连接欧、美电影血缘的任督二脉,他不仅帮助马丁·斯科塞斯从泥地走向圣地,顺理成章地接下希区柯克和霍华德·霍克斯的衣钵,对他自己来说更重要的是,在那个人人愤怒、幻灭、精力充沛又无所事事的年代里,施拉德用电影完成了对自己的疗救,赛璐珞成为他的氧气和面包,从来不曾有一分钟离开过,即便他曾背叛过所有人,即便那个令他们为之骄傲的年代渐渐远去,他对电影的信仰却从未减弱.
-
学画记邓伟可染先生曾经告诉我,他年幼时总喜欢爬到徐州城的城墙上玩耍。有一天,当他正奔跑、嬉戏时,无音中看到城墙下的一户院落里,有位老人正在潜心作画。年少的他被老人的专注神情所吸引,就屏息静气地蹲下来,默默地观瞧。不知过了多久,老人才发现他。老人姓钱,他后来成了可染先生绘画上的启蒙老师。我十七岁那年,年近古稀的李可染先生又成为了我艺术上的第一位老师。
-
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系列共4本,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关于收藏文化的系列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家具篇”共10章,既有对家具收藏史、家具用材、家具辨伪、家具沿革等层面所做的宏观把握,亦包括对中国传统家具中交椅、床榻、椅凳、桌案、柜架、屏几等具体物件的微观阐释,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动实例作为佐证,读者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100余幅相关图片,更是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本书增色不少。
-
双重生命第二次机会(美)安内特·因斯多夫 著;黄渊 译波兰裔艺术电影大师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被称为“借助影像的叙事思想家”,电影风格富于哲思、诗意和对人世的悲悯。本书是对基耶斯洛夫斯基创作生涯的一次梳理,并细读了他的所有重要作品,着力审视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作品主题、风格、道德上的一致性,让我们真正理解这位电影大师。
-
抵抗的群体(英国)约翰·伯格 著;何佩桦 译本书中,约翰伯格继续反向思考、大胆批评,在这本2001年的新作《抵抗的群体》(The Shape of a Pocket)中,收录文章二十四篇,分别是他在苏黎士、马德里、瑞典、法兰克福、赫尔辛基等地以不同语言发表的讲演与文章,基本观点集中于对现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批评,文字依旧有着浓烈的批评色彩,John Berger曾在访问中提及,这是近几年少数几本迫切着非出不可的一本书。 书中以对法国史前艺术的观察,古典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伦勃朗、德加,以及个性强烈的墨西哥女画家弗丽达,20世纪雕塑大师布朗库西(Brancusi)等人的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社会分析,在经济狂飙的今天,约翰伯格始终警觉社会对艺术的欠缺理解与现代艺术本身乏善可陈,是一本权威敢言且殷切提醒的书。
-
影中漫步(英)莱辛 著,朱凤余 等译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在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六岁时,随父母移居津巴布韦。尽管莱辛在非洲度过了艰苦并且不快乐的童年,但在其笔下的非洲,她对英国殖民者的艰难和当地土著的困境都充满了同情。莱辛十五岁时离开教会学校,四处打工谋生,一九四九年,第二次婚姻失败后的莱辛,回到英国定居,并于同年出版了处女作《青草在歌唱》……这本《影中漫步》是这位老太太的自传,记述了自己1949年从非洲来到伦敦至1962年写出《金色笔记》这段时间的经历。和她的小说不同,这本自传写得很细致,生动地刻画了自己的生活与奋斗,以及上世纪50年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变迁等等。
-
古典音乐简单到不行(日本)(TAKASHI YOSHIMATSU)吉松隆 著;吴怡文 译古典音乐真的可以简单到不行!认为“鸟类”才是真正的音乐老师的著名交响乐作曲家吉松隆,将在此书中,将他浸淫音乐数十年来归纳出来的“絶对必要”音乐知识及心得,以最简单的图解绘本方式,传授给读者。 关于古典音乐的知识又多又复杂, 在摒除音乐流派、音乐家特质等非音乐本质的因素后,真正构成并影响古典音乐的,其实只有“乐谱”、“和声”,以及“管弦乐”这三样基本要素, 了解这三样基本要素,无论要听懂音乐、创作音乐,都能无往不利。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式,音乐家藉由乐谱把脑中的音乐传达给别人,它也等于是一种语言,声音有高低、快慢、强弱,发展到后来越复杂时,就有了更多种记录这些的方法。和声是音符直向重迭及变化的方法,让声音从单纯的音,变成复杂的音乐,了解它,是跨入作曲门坎的第一步。让不同音质的音可以组合起来,是管弦乐团组成的原因,藉由管弦乐团不同的编制,音乐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貎。 从音乐的结构开始,藉由各种有趣的登场人物,吉松隆一步步地以最简单的方式,带领读者进入音乐的殿堂,并纠正一般人对音乐的错误观念,让古典乐变得快速易懂,一点也不可怕。
-
藏书·记事·忆人熊光楷本书记载的就是熊光楷将军的收藏故事。从中国名人的签名书,到外国名人的签名书,再到亲友师长的签名书,通过这样一本本签名书,熊光楷将军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串起了他独特的人生履历与人生感悟,也串起了半个世纪里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近几十年间世界风云的变幻。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每一本签名书也必有一段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一本谈书的书,要把那么多完整的世界纳于一炉,熔炼成自己的完整世界,这不但需要高超的见识和宏阔的视野,还需要有一定的叙事技巧。令人赞叹的是,熊光楷将军虽然戎装在身,却是文笔粲然。谈书则高度概括,记事则娓娓道来,忆人则写意传神,谋篇布局时又常有变化。叙述简洁却不单调,笔至精微处亦不敷衍,可谓收放自如,让人捧读之余时有惊喜:历历在目的满是精神的愉悦;点点入心的尽含作者浓缩了的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