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摄影师的朝圣(日)野町和嘉 著,邱永辉 译人类朝圣的脚步从不曾停歇,从撒哈拉到西藏高山佛国的甘露,从伊斯兰圣地麦加到世界文明摇篮尼罗河,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理念,相同的是朝圣者同样的虔诚,一个摄影家三十年的朝圣路途,见证着人类不朽的信仰。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著名摄影师野町和嘉,二十年来游历撒哈拉沙漠、中国西藏、印度、埃塞俄比亚、麦加、麦地那、埃及以及安第斯山,用镜头捕捉各种宗教朝圣路上的虔诚面孔。在全球化的力量残酷压碎多样文化织锦的今天,当我们的内心渴求孤舟靠岸、明灯指路的时候,野町和嘉为我们献上精神的朝圣之路上的别样景色,让我们学习拥有多样性的智慧,承认看待世界有不同的方法,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
红旗照相馆晋永权 著记录了那场波及整个业界的“新闻摄影组织加工与摆布问题大讨论”,因由何在,结果如何?为后来埋下了哪些伏笔?那些“合理地”组织加工出来的“新闻照片”,何以大行其道?身背相机、神气活现地出现在各种体面场合的摄影记者,到底是“摄影干部”、“无冕之王”,抑或仅仅是候着听差“照相的”?照相机,作为现代性的工具,一柄双刃剑,在为新政权服务的过程中,是如何被操控者掌握,而又伤及自身的?在东西方对峙的背景下,对待外来影像文化,哪些人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们是先觉者,还是叛逆之徒?囊影像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是否最终建立起来?在所谓的世界摄影史中呈现什么样的独特景观?
-
贾想1996-2008贾樟柯 著该书是贾樟柯本人第一本有关电影创作的著作,是对其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纪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发行其间还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贾樟柯的第一本电影专著,该书汇集了贾樟柯从影十二年里所写的心血文章和重要演讲,对谈实录。全书文字风格坚定或迷惘,愤怒或幽默,更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良知的乡愁”的深切情怀。
-
电视往事宋强,郭宏 著电视,是国家和民族的私生活。从万人空巷的《渴望》到诙谐幽默的《我爱我家》,从风靡全亚洲的《还珠格格》到火爆荧屏的《士兵突击》,从深入敌后的《敌营十八年》到热血沸腾的《亮剑》,从精致唯美的《上海滩》到大牌云集的《射雕英雄传》,从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到草根阶层的《武林外传》,刘慧芳、冯程程、黄蓉、郭靖、小燕子、许三多、李云龙、佟湘玉等记忆中摇曳的影姿和人像走入大众的视野。陈道明、英达、濮存昕、赵薇、徐静蕾、吕丽萍等百余位嘉宾重提当年话题,与您共忆电视往事。本书是一部13亿中国人50年精神生活的视觉简史。
-
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马未都 著《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系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关于杂项的11期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共11章,详细介绍了漆器、镶嵌艺术、竹雕艺术、名贵材质雕刻、明清铜器、景泰蓝、鼻烟壶,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动实例作为佐证,读者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近300幅相关图片,更是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增色不少。
-
光影言语(美)白睿文(Berry,M) 著;罗祖珍,刘俊希,赵曼如 译《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是美国当代新秀学者对华人知名导演的精彩访谈实录,主要訪談主要访谈导演包括:谢晋、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张元、王小帅、贾樟柯、李杨、侯孝贤、朱天文、杨德昌、吴念真、李安、蔡明亮、张作骥……作者亲自到台湾、大陆、香港,走访每一位知名导演,面对面访谈,将每位导演的电影精华心血第一手报道出來,同时结合作者长年对电影与文学的深厚研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丰富电影文化內涵。半个多世纪以来,谢晋一直是中国电影的一位真正先锋,他在整个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上扮演了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谢晋是富裕的上海会计师之子,在战时的四川即参与话剧演出,一路成为中国屹立不摇、创作力最为丰沛的电影导演。他出生于1923年,1941年进入四川江安戏剧专科学校就读,1940年代早期至中期即参与包括《黄花岗》在内的多部舞台剧的演出。1946年抗战结束,谢晋回到南京国立戏剧学院继续接受两年的戏剧教育,学习导演。1948年,谢晋由舞台转到银幕,他在大同电影公司任副导演,参与拍摄《哑妻》及《欢天喜地》等作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继续以副导演的身份拍摄多部剧情片。虽然他很早即交出导演处女作,但直到1956年才凭《女篮五号》在中国电影界真正确立地位。这部片探索中国两代运动员不同的命运,是当时少数不以主流工农兵形象为主题的电影。这部电影同时标志了谢晋拍摄女性电影以及着重刻画强有力的女性角色的开始,这个兴趣一直贯穿了谢晋的电影生涯。在谢晋关注女性在现代中国命运的作品之中,1959年的《红色娘子军》和1965年的《舞台姐妹》称得上是当代中国电影最为重要的两部影片。《红色娘子军》追溯了吴琼花(祝希娟饰)的传奇故事,以及她从农奴、巾帼英雄,最终成为共产党党代表的转变过程。这部电影获得的成功也是传奇性的:这个故事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表演形式,并且获得1962年第一届百花奖的最佳影片奖。而《舞台姐妹》则追踪了两个女演员在1930年代的经历,虽然当时被贴上“毒草”的标签,遭到严厉批评,但今天已成为真正的经典,被许多评论者视为谢晋的代表作。“文化大革命”浩劫后,谢晋以一系列极为成功的电影确立了他作为第五代兴起之前最受欢迎的导演的地位。包括《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在内的电影都获得了评论与票房的一致肯定,并以1986年改编自古华的茅盾文学奖得奖作品《芙蓉镇》为巅峰。《芙蓉镇》是迄今刻画“文化大革命”最大胆、最敏锐的作品之一,刘晓庆与姜文[1]也因此片而绽放光芒。谢晋的影响力所及,塑造了当代中国电影界的风景。他的电影风格通常被称为“谢晋模式”或“谢晋情节剧模式”,1990年他甚至在上海创办了戏剧学校。谢晋也发掘了多位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演员。好几位中国内地最重要的电影明星都因主演谢晋影片的角色而奠定地位,《红色娘子军》的祝希娟即是一例。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之后,谢晋仍继续培养有才华的演员,包括1977年出演《青春》的陈冲,随后因《末代皇帝》(TheLastEmperor,1987)一片获得国际赞誉,更近一点的,还有赵薇,她就读谢晋的表演艺术学院,出演《女人谷》,之后在多部电视连续剧与电影中担纲,包括《少林足球》(2002)、《夕阳天使》(2002)和《天地英雄》(2003)。进军国际的不只是谢晋的多位重要演员,在1980和1990年代,谢晋有多部电影在日本和美国拍摄,包括《秋瑾》、《清凉寺的钟声》和《最后的贵族》。1997年摄制的《鸦片战争》是当时中国电影史上投资最巨的电影,本片庆祝的是又一件国际性事件:香港结束英国殖民统治,主权移交中国。《鸦片战争》是对总督林则徐抵抗鸦片输入及背后的殖民力量的传奇描绘。谢晋还有野心更大的计划在筹备中,包括改编南京大屠杀期间纳粹英雄约翰?拉贝(JohnRabe)日记的大型制作。就在电影生涯六十年之后,谢晋依然创作不辍,持续拓展中国电影的疆域。
-
鸟瞰中国CHINA FOTOPRESS 摄;苏荣誉,李厚民 编文;何山壮 译从长城到喜马拉雅山的雪峰,从匆忙的城市到乡村,从奔腾的河流到鱼虾蹦跃的大海,不同于传统的视角,本书以全新的观察视野,第一次从空中展示了中国辽阔的幅员和多姿的地貌。通过直接简练的语言,并且通过震撼人心的视角与色彩鲜明的图像,使中国的自然地貌得以全景呈现.无限的自然宝藏得以清晰地展示。本书中,我们的视野将既包括构成这片大陆基干的壮伟山脉,也包括那些如血管般蜿蜒流淌在广大平原地区的河流,也正是这些河流,塑造了沿河两岸的文明。在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在这个远古时期就有广泛人类分布与活动痕迹的国家,在今天同样呈现出新的发展前景:这种前景由未来所指引,并且以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的城市所引导。在这些标识着中国亚洲大国地位的大都市里,高楼大厦不断刷新着城市的新高度;偏远的山谷则在展示强大的自然力量的同时,展现着那里的人们争取生存尊严的努力,同时,也向外界诉说着简单的生活方式终将逐渐消失的宿命。这本书涵括了超过350张新照片,这是数十位中国摄影家的工作成果;同时,这本书的文字是由国内科研界的顶尖学者写成,描述了多层面与不断发展变迁的现实。,希望本书能提供给读者一个欣赏中国这一世界上最伟大国家财富与美丽的机会。
-
老北京皇家建筑典藏秦风老照片馆随着奥运在北京举行,这座城市的历史也成了举世的焦点,一点一滴都受到世人的关注。北京仿佛突然间苏醒过来,不仅高速地向前冲刺,同时也频频回首;不仅现代大厦耸立着,宫阙阁楼也得到整理与修缮。物质精进的背后其实是心灵的升华,北京人的城市自豪感中包含了进步的建设意识。而历史记忆是珍贵的精神资产,只有清晰完整的过往纪录才能发人深省,并导向正确的建设方向。因此,在这历史性的时刻,秦风老照片馆由馆藏老照片中整理出这本书。书中所收图片,悉出于日本东京皇室博物馆“御藏版”的《中国北京城建筑》,为日本建筑工艺出版社1925年所出版。《中国北京城建筑》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经过精致印制的102张写真帖(28×21cm),装在一个同样制作精致的函匣里。照片所附的文字解说虽然不多,却画龙点睛,极具专业水准。画面的结构也十分讲究,既可作为建筑或美术专业的数据文件,也可供观赏之用。照片的内容基本上涵盖紫禁城、西苑、北海、中海、南海、天坛、颐和园、先农坛等地,挑选的均为有普遍代表性建筑的全景或局部,反映传统中国建筑工艺的巧思和精美。
-
赤壁牛春龙 著本书由国际著名导演吴宇森太太牛春龙所写,记录了华语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电影《赤壁》拍摄的全过程。作者甘当“总书记”(记录的人),以其独特的身份和视角,竭力保持中肯的态度, 以闪烁着个性光辉的文字把所见所闻的点滴录之于书。 书中透露了电影《赤壁》台前幕后鲜为人知的拍摄花絮,将极大地满足影迷对电影《赤壁》及导演吴宇森的好奇心。更值得关注的是电影《赤壁》中大量的精美剧照也将在本书中首次亮相。著名导演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赤壁》,耗资数千万美元,由十几位华语影视界当红明星参演,拍摄时间长达九个月,它的上映将是2008年华语影圈的盛事。《赤壁》并不是一部好莱坞电影,而是真正的中国大片。它借助精湛的技术,尤其是一千多个特效镜头,以浩瀚的视觉效果呈现“三国周郎赤壁”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故事,把中国人的智慧、文化和精神传神地表达了出来,是真正吴宇森风格的代表作。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影片带给人们的将是更多的思考和审美意义上更加美好的享受。
-
声音与愤怒张铁志 著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叛逆的胎记,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武器,从未放弃对保守的社会体制提出尖锐的质问。六○年代的民歌运动是摇滚乐与政治关系的原型;七○年代的华丽摇滚、朋克摇滚将音乐、青年亚文化和社会颠覆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八○年代的“红楔”、“四海一家”等运动为音乐与政治的结合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样板,九○年代至今,面对全球化、环境污染、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等更加复杂的社会议题,摇滚乐在丰富自身形态的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反抗姿态。约翰·列侬、鲍勃·迪伦、琼·贝兹、冲撞乐团、U2、“电台司令”……当我们被这些伟大的摇滚乐手感染时,可曾留意到他们面对社会总总不公时的呐喊?《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回顾了历史上摇滚乐与种种社会运动的关联,并在回顾中去提问、反省音乐介入政治的各类实践途径的可能性与局限。声音与愤怒,将唤起你青春的热血,并且让你重新认识摇滚乐。相信当你合上本书时,对于“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这个提问,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