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艺术游侠·李自健驰坚著画家李自健以他的“人性与爱”油画展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他的巨幅历史画《南京大屠杀》深入人心;1997年受邀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绘制肖像;2004年获比利时“拜占庭王室”骑士勋章。本书即是李自健的自传,讲述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及艺术背后的一个个感人故事。
-
生生世世伊能静著简介《生生世世》一书中写的就是她和哈林的爱情故事、与哈宝宝的亲密互动,当然也有自己一路走来的心情点滴和对已逝父亲的怀念,对于部分人士批评她刻意拿哈林来炒作,伊能静看得很开:“我写的当然都是我的亲身体验,而且也需要通过一些大家感兴趣的事,有机会看到我书中更深沉的意义。”《生生世世》共23篇,以“爱情为一辈子的誓约”为主轴,除了继续与爱人的对话之外,伊能静此次更将笔触伸至自己青少年时代对爱的迷惘,以及如今已为人母的领悟,娓娓道来的依然是那一份在爱心中、在生活中的感怀,如:“一米星光”、“家常日子”、“一段路,两个人”等。 在《生生世世》中,很多细节在常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在伊能静笔下,竟生动得令人慨叹。《生生世世》是部随笔集,更是作者用心写就的灵魂独白。作者简介伊能静,ANNIE,三月四日生,双鱼座,AB型。身份:歌手、演员、作家。发过无数国语专辑。代表作有《我是猫》《悲伤的朱丽叶》《落入凡间的精灵》,拍摄电影《好男好女》《南国再见、南国》《国道封闭》《八又二分之一的女人》等,电视剧《七亿新娘》《人间四月天》《心灵物语》《画魂》,以及无数广告影片,著有《落入凡间的精灵》《ANNIE HOUSE》《陪在你左右》《恋爱中的女人》《为爱而生》《为爱而生-伊能静自我写真》《生死遗言》《索多玛城》等书。编辑推荐一位心思细腻的独特女子,她行走、歌唱、用心生活、努力去爱。明星作家伊能静继《生死遗言》之后,再度让两岸三地千万读者动容的幸福独白。阳光洒在路上返照出我们的影子,影子相互依偎着,我说我想拍下我们的影子,你于将一只手插入口袋而另一只手则拉近我,而我知道即使看不见面孔,但我一定依然也能从我们相依的影子里,看见我的幸福的表情。一日一日生命积累,一时一刻我们欢喜悲哀。因为一分一秒时间在过去,所以我们渴求永恒。爱情、亲情、青春、容貌、身体、荣耀……正因为在生命的底层里我们知道这一切终会过去,所以我们才会卑微地牵起爱人的手,并且深深相信这一份平庸,正是抵抗老去、死亡及消失的力量。我们以爱做信仰,相信有了爱与自省,人才能真正生生世世地久天长。
-
铁色见证王雁著沙飞,著名摄影家、革命新闻摄影事业的开拓者、著名记者。原名司徒传,1912年5月5日生于广州,1950年3月4日殁于石家庄,时年38岁。 沙飞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留下了很多著名的作品,如《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白求思做手术》、《战斗在古长城》等,我国曾发行过沙飞摄影作品的纪念邮票。 沙飞走在中间。他昂着头,默不做声。……这时,持枪者突然立正,向沙飞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然后就朝着他的背影瞄准。沙飞依然如故,只等着那致命的一枪。那一枪响了。沙飞倒了下去,脸朝着他所热爱的土地。 是的,沙飞是个悲剧,但那是何等的悲剧?那悲剧透着铁色,在历史深处闪耀着,再也不会消失了。 《铁色见证———我的父亲沙飞》以30万字全面详尽地记录了沙飞38岁却充满传奇的一生,并收录有100余幅珍贵的沙飞摄影作品。
-
堕落的花朵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编译曾经惊世骇俗、反传统、反主流的艺术思潮在如同花朵一般竟相怒放时,它们鲜艳夺目和神奇的生命力冲击了同时代人们的固有观念和价值世界。在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下,这些怒放的花朵曾经是堕落与叛逆的象征。
-
透过众神的眼睛罗伯特·B.哈斯著;蓝纯译引人入胜,波澜壮阔,独一无二——《透过众神的眼睛——鸟瞰非洲》既是摄影佳作,又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前所未见的非洲肖像。在一张张浓墨重彩的辽阔画卷中,罗伯特?6?1B.哈斯从高空俯视的角度展示了非洲大陆的众多层面:多变的地形,丰富的野生生物,精彩的自然景观,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如同非洲大陆本身一样辉煌、神奇、令人难忘的视觉宝库。本书收录的彩色照片从一个令人仰视的角度再现了非洲的丰富和瑰丽:空中俯瞰。本书的视角不是局限于忠实地描述原本就内容丰富的非洲大陆,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引人深思的方法展示非洲的奇特风光和五彩的野生动植物。登临高处,熟悉的景象霎时变得充满灵性、质朴而神秘,在读者的心里唤起一种普通视角所不能的惊奇和诧异。摄影师罗伯特?6?1B.哈斯乘坐直升飞机和轻型飞机在非洲大陆上空穿行,拍下一系列令人目眩的照片。有些是比较容易辨认的,比如波光粼粼的博茨瓦纳湖畔三只长颈鹿的剪影;另一些则异常抽象,比如纳米布的一处颇具规模的延展的沙丘,扭曲的沙脊在黄沙和橘黄色的阴影之间显得格外耀眼。南非的一处海湾边渔网交错,宛如用被人遗忘的语言写下的字符;埃塞俄比亚的硫矿在黝黑的水中喷涌,宛如宇宙深处的超新星。有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就像是以点画法画成的白、粉和灰色相交织的图画,仔细辨认才会认出一对张开的翅膀,原来这是聚集在肯尼亚海滨的一大群火烈鸟。这些只不过是本书收录的众多精彩图片中的几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迥异于以往的非洲画像,这其中光与影的交融和构图与颜色的搭配无不让人想起非洲大陆的多姿多彩。每一幅照片都是独特而极具张力的:一头母狮只身向数百只水牛发起冲击;几股泉水蜿蜒流过熔岩河床;简陋的小镇里的铅皮屋顶像马赛克一般密密麻麻地聚在一起。点缀在本书这些美伦美奂的照片中的是摄影师写下的简短而意味深长的随笔,它们让我们得以窥视在照相机闪光的瞬间摄影师脑子里闪现的火花,从而更深地理解书中的一幅幅图片。《透过众神的眼睛——鸟瞰非洲》在愉悦读者的眼睛的同时也会激发读者的想象。
-
梦开始的地方朱彤《梦开始的地方: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解读》从篇章结构到行文韵笔,充分体现了中央电视台“服务受众”的传播理念。《梦开始的地方: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解读》中资料翔实、分析见地、通俗明快、底蕴深厚,避免了资料堆砌和张扬浮躁,再现了大奖赛的真实面貌和辉煌历程,对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大奖赛的举办水平和参赛选手的技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梦开始的地方: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解读》的出版,无疑是中央电视台在荧屏之外的又一次延伸,是中央电视台与广大电视观众在不同媒介空间上的又一次交流。它不仅为梦想踏上音乐之路的有识之士搭建成功阶梯,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央电视台的整体实力和良好形象。
-
绝世金莲李楠摄影/著;冯骥才,柯基生文本书是对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历经一千多年,约有二十亿中国妇女缠足风俗的影像作品。摄影师李楠历经24年时间,足迹遍及山东、云南、北京、陕西、山西等众多省份和地区,义不容辞地将镜头对准行将消亡的最后一代小脚女人的生活。关注小脚,关注中国女人缠足的历程,关注小脚女人现在的生活,关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这样一群带有时代烙印的特殊人群,记录下这漫长而苦难的缠足史的最后几页。作者简介:李楠,1961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89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1990年、1996年在济南、北京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1993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先后在《山东画报》、《大众日报》担任摄影记者;其摄影作品在德国《莱卡世界》(LEICA W ORLD)杂志、《彩色摄影》(Color Foto)杂志;美国《时代周刊》(亚洲周刊ASIANWEEK)、荷兰《 M 》、意大利《GRAZIA》等杂志发表。1995年、1996年分获第二届、第三届佳能杯“亚洲风采”专业组一等奖、特别奖;1996年获笫39届世界新闻摄影(WPP)比赛金牌;1996年获96' SSF世界体育摄影大奖赛特别奖;1996年获中国摄影艺术最高个人成就奖——金像奖;1997年获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FIAP)笫24届黑白双年展惟一个人金牌;1998年被评为中国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家;1998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画册《李楠报道摄影》;2000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人物专访;2001年、2004年摄影作品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2002年获冰心摄影文学奖;2004年6幅摄影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收藏;2005年出版“黑镜头”系列个人纪实摄影集《绝世金莲》;2005年接受英国BBC人物专访;2005年在北京798百年印象摄影画廊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
-
我的诺曼底唐师曾著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自1992年开始,多次自驾车亲赴欧美、东南亚以及国内二战战场采访,收集大量一手资料、现场照片,历时13年写成《我的诺曼底》。这是献给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一朵小花,黑色花心是射入胸膛的7.62mm弹头,红色花瓣是子弹穿过皮肤迸出的鲜血:以此缅怀“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的无名英雄。“对世界,你只是一个大兵;对母亲,你却是整个世界。” 唐老鸭游走世界另眼看二战——新华社战地记者唐师曾亲赴二战战场采访考察的战地报告即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凝结了他13年心血的《我的诺曼底》,包含了20万字和300多张图片,书中涉及丘吉尔、列宁、斯大林、隆美尔、阿拉法特等大量与二战相关的人物。 二战60周年纪念活动中,二战题材的图书约数百种,除了大量战争纪实、人物传记等非虚构的作品外,以小说为代表的虚构作品也有不少。而《我的诺曼底》以“我”的视角,文字图片均是唐师曾亲历拍摄,他说:“《我的诺曼底》是我献给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一朵小花,黑色花心是射入胸膛的7.62mm弹头,红色花瓣是子弹穿过皮肉迸开的鲜血。以此缅怀那些无名英雄。”本书行文笔法妙趣横生。长江文艺社用“正史边缘的逸事”、“《二十四史》之外的野史”来形容这部作品。但唐师曾强调,尽管笔法幽默,绝对不是“戏说”历史,作品是用“科学的眼光、艺术的语言,讲人的故事”。 唐师曾说:“为了写这本书,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也做过很多实地采访,不过我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析综合,而不是直接使用。我在这本书的题记上写的是‘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爷爷,他教我尊重历史,热爱祖国文化,对世界充满慈悲之心。’我认为世界上的人分为四种,最高级的一种是爷级人物,负责制定规则。我书里写到丘吉尔这样的人就是爷级人物,跟爷级人物论道,看爷级人物的书,跟他交流思想,你也能成为爷级人物。” 作者简介: 在很多人眼里,唐师曾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新华社第一个装备移动通讯装置、不畏刀剑现场采访突发事件的记者。他曾在秦岭的大雪里拍过大熊猫,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拍过藏羚羊,在神农架找过野人。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在海湾战争期间,他独自潜入伊拉克辗转交战双方,是最后撤离巴格达的中国记者。海湾战争造就了他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重度抑郁症”,但病魔的降临没有使他放慢了脚步。他尽可能的抓住一切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并将寻梦的过程和对生命的感悟写进了一本本书里。《我从战场归来》、《重返巴格达》、《我钻进了金字塔》、《我在美国当农民》、《我第三个愿望》等五部作品先后出版,而且每本书都在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位。 近日他的新作《我的诺曼底》即将出版发行,自1992年起唐师曾从北非开始采访二战遗迹,13年间他带病独自驾车赴亚、非、欧、美各州收集二战资料。 零距离接触隆美尔的独子、沙龙、阿拉法特、党卫军官的儿子、法国维和部队伞兵军官、二战时期的金三角地区国民党司令官,独家披露隆美尔后代的生活现状、阿拉法特养子和贴身保镖的故事,以及沙龙不为人知的“农民”一面…… 唐师曾将《我的诺曼底》献给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献给他的偶像——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2004年6月6日,我在诺曼底滩头与女王、小布什、普京、希拉克、施罗德们……有个约会。按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的说法,‘诺曼底是一帮基督徒和犹太人穿过海峡,重回欧洲。’60年前,卡帕在这里浴血拍照。60年后,他的信徒——我,替他准时赴约。所有反法西斯盟国的最高领袖站成一排,在我的Canon镜头中默立、致哀,我在诺曼底滩头替卡帕给他们拍合影。”
-
蝴蝶飞不过黄雯著黄培育带着自己的独特经历; 一个T型台上模特的经历; 对夜晚的迷恋,对身体的敏感; 对安全感的极度渴求; 但又无法抹去眼神里的空洞茫然; 在她的小说里,只有颠覆而无法寻找到一个出口; 只有疼痛而无法安抚,只有回忆而没有未来; 这是一种极度真实的记录, 还带着些许的急躁和幼和稚; 但它真实; 这些从黑夜中,从一个华丽的身体中凝结出来的逼真文字; 总是能在无法意料的地方触动内心的记忆; 并以它内部的力度迫人去面对自己一再逃避的内心存在; 她的文字充满了后现代的感官气息,拼贴、零散化、无中心以及对庞大叙事结构的蔑视; 像是一场华丽服装秀的那些过度的色彩和炫眼; 在这一切的背后,剥开一层层的裱裹; 就能直抵内核:一向被覆盖着的内心写作; 在一个接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爱情故事和毫无来由的情感纠缠里; 隐藏着黄雯带有惊人天赋的直觉; 她永远冷眼旁观着自己的作为; 无论她是否爱过; 她永远不会因此而遮蔽自己对于爱情、对于对方的深刻判断。
-
生命的舞蹈胡辛著章亚若,三十四年代一个普通又独特的知识女性。在烽火年代有她的追求亦有她的迷惘,她与蒋经国短暂的爱恋却分明是刻骨铭心的生死恋。年老病重的蒋先生昏迷中对亚若的呼唤,昭示着爱有多深,遗恨就有多深!他曾称赣南是他地地道道的故乡,那方热土,怕不只是有过他的事业,更烙记下他的爱情吧。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写蒋经国与章亚若的传记小说。章亚若,生命在29岁画上句号,留给世间是一幕幕美丽与悲怆。章亚若与蒋经国相遇相知、相逢相爱于1939-1942年。三年,不过历史的瞬间,烙刻下的却是烽火中的生死。爱的不顾一切与爱的种种无奈,爱的苦果与爱的结晶,不必说“错!错!错!”只叹“莫!莫!莫!”章亚若的死因,其时尚无定论,胡辛却以其严密的推理自成一家之言,并为日后当事人所印证。足见女作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