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打眼白明 著打眼是古玩收藏之路的必修课。新上路者往往像一个踌躇满志的猎人,刚愎自用,趾高气扬,无视路途荆棘密布,野兽出没,满眼只有猎物,没有危险;而长途跋涉者遭遇过蛇咬,变得缩手缩脚,常怀井绳之虞。以愚之见,这门课程的复杂深奥超出任何初学者的想象。私有意识出现于人类社会那一刻起,生活变得丰富起来,随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戒贪。人性的弱点是会被人利用的。防止打眼,戒贪极其必要,其次才是努力认真地学习各类知识。从这点上讲,本书的重要性超过了任何一本指示收藏的专业书籍。读者应该珍重白明先生经验之谈,切肤之痛。勇于面对收藏之路的荆棘乃至陷阱,关键是事后的总结修正。读书不单是听别人上当的故事,而是要弄明白人生的一个道理。
-
科恩兄弟的电影(法)弗雷德里克·阿斯特吕克美国当今声名最为卓著的独立制片旗手,当属乔尔·科恩、伊桑·科恩,这对科恩兄弟了。当习惯于好莱坞大公司娱乐作品的观众们最初看到他们作品的时候,一时间很难明了影片在说什么,是在讲一个诡异的故事,是在揭示边缘人物的生活状态,还是表达一种卓尔不群的思想,还是关于政治历史的隐喻?而科恩兄弟作品带着魔幻色彩的黑色风格、与好莱坞娱乐片截然不同的叙事手法、夸张变形的人物和情节,营造了一个独具魅力的个人影像世界,与好莱坞主流电影也有着天差地远的区别。科恩兄弟在美国电影圈之外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们在美学层面上存在着一种模糊性。好莱坞在独立电影的鱼塘中寻找着新的人才,它可能孕育新一代的导演,自然地结合了独立电影的佼佼者与好莱坞电影的佼佼者,科恩兄弟的电影既不是商业产物,也不是现实主义或描绘家庭生活的影片。它是一种既不排斥表演也不排斥大制作的作者电影,体现了科恩兄弟现实的野心。
-
风过高原王秋杨 摄王秋杨的“前世”和她的“在路上”张宝全王秋杨刚登山时,还是一只不折不扣的菜鸟。虽然得到了王勇峰等“高人”的指导,我也没把她这种喜好当回事。以为不过是寻找一种不同的人生体验而已,就像有人喜欢瑜珈,有人喜欢逛商场一样。没想到这几年,她越走越远、越登越高,徒步走到了地球的南极点、北极点,明年还要登珠峰。这实在是我当初不曾预料。《圣经》说:你日子如何,力气便如何。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外是人对生活的妥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就得打点出什么样的精神。可再往深处一想,好像也并不那么悲观,似乎也在说,人的精神和体力,实际也有着无限的潜能,只是看你能不能把自己放在一种使它焕发出来的状态。对王秋杨而言,她似乎已经找到了这种焕发的状态,这种状态使她痴迷、坚定和神往。这就是“在路上”。传说中有一种鸟,只有翅膀,所以一生都在飞翔;还有一种鸟,翅膀全已退化,只能在地上行走。如果说王秋杨是第一种鸟,那么我们大多数人就是第二种鸟:没有了飞行的翅膀。所以只能通过她的日记、她的照片,她的事后叙述,感受她的“在路上”,感受她的翅膀“在路上”的飞翔。王秋杨总说她的前世是西藏人。人究竟有没有前世,我也时常困惑。但我一直在想,也许在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之外,真的有一个非物质的精神世界,这是不是就是我们景仰的“神”,一种人类共同意识,一种精神的本原、一种游离于客观之外的存在。在这种客观之外的存在中,你能感悟到生命最本初的快乐,也能听见生命生长时的声音。对于王秋杨来说,西藏好像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所以,她一次又一次的去西藏,在西藏建苹果学校,今年还要在阿里恢复赤脚医生制度,仿佛教育和医疗不仅是她现实的痛也是她在西藏感动的盲点。我有时很羡慕王秋杨,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前世”,知道自己前世的人是幸福的,前世不仅仅是灵魂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也是我们今天存放心情的地方……是为序。2006年4月北京
-
山西会馆容浪 著我希望通过行走,依靠内心深藏的力量,去挖掘、去追寻那永远值得我们自豪的文化和精神。——荣浪晋商会馆不仅仅是盖了几间房子,每一个会馆都盖有关帝庙,供奉着关老爷,用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激励着晋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晋商的创业精神。对于晋商会馆的研究发掘,无论是谁都责无旁贷。——生活晨报许多晋商会馆永远消失了,留下来的也有不少在慢慢毁灭。荣浪所能做的,唯有用影像记录下它们的绚烂抑或黯淡、幸运或沉重的遗存。——新晋商杂志一个人被一个年纪尚轻,比自己小许多的人感动,机会不太多。但荣浪身上洋溢着这种感染力,他不仅让你感受到“光荣与梦想”,更让你依稀抓住自己心中或消失,或消退的“光荣与梦想”。——山西商报许多晋商会馆永远消失了,留下来的也有不少在慢慢毁灭。作者所能做到的,唯有用影像记录下它们的绚烂抑或黯淡、幸运抑或沉重的遗存。一个山西籍的年轻摄影人,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历尽艰险,走遍大江南北,凭着一个执著的梦想,用他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晋商在全国各地修建的会馆。透过他的镜头,我们仿佛看到了晋商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也读到了他们的无奈与凄凉。历经百年沧桑而巍然屹立的会馆,尽管残破、尽管落寞,却依然散发着一种魅力,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追寻。
-
剑啸江湖窦欣平 著B02电影是一门有时间限制的艺术,会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年龄而改变。我希望我的电影可以反映两样东西:一是环境,二是我。这不是什么伟大的想法。电影世界,那是我可以控制的。我设计这个世界出来,可以一剑解千愁,人生却不能如此潇洒。——徐克作者简介窦欣平,影视艺术学者、影评人,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后进入新华社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戏恋人生》、《周星驰外传》、《铁面无私》、《宝瑞真言》等。
-
像你我一样呼吸顾铮 著《像你我一样呼吸——一个世纪的摄影传奇》是著名摄影评论家、学者顾铮先生的最新作品集。该书以优美而犀利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世纪摄影史上最妖娆最独特的丰盛美景,并以摄影作为切入点,深入解析了一百年来的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变迁。书中选取的二十位最具个性或者说最抓人眼球的摄影师,甚至包括了诗人艾伦•金斯堡、哲学大师鲍德里亚等。他们的特立独行乃至惊世骇俗,赋予了作品最令人惊艳的影像风格和完整的哲学态度,因此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散发出毫不衰竭的人格魅力与人性光芒,可谓真正的传奇。
-
愚比王(法)阿尔弗雷德·雅里法国现代戏剧怪才阿尔弗雷德·雅里(Alfred Jarry)的《愚比王》(Ubu Roi)(又译《乌布王》),1896年12月10日在巴黎作品剧院上演。其荒诞不经与惊世骇俗,引发了现代演出史上罕有的轩然大波。无论是演出当天还是演出之后,观众、评论界均分成壁垒分明、不共戴天的两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残酷戏剧,荒涎剧都大大受益于雅里。其自创的“啪嗒学”(pataphysique)是对形而上学(metaphysique)的戏弄和超越,用于讥讽技术神话。1948年由此建立了啪嗒学院,至今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现象。啪嗒学家们流行的定义是:啪嗒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就像形而上学与物理学(physique)的关系。暗示了啪嗒学是形而上学的“上学”。啪嗒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荒诞玄学”。它也不是思辨性的哲学,而是一种生存状态或批判意识的凸现。啪嗒学家们在各自领域里以不同的方式书写历史,彻底的主观性创造,而非仅仅颠覆秩序或改写历史。从此意义上讲,啪嗒学引导了“后现代”的解构浪潮,但比后来者们更彻底,更纯粹。其代表作《愚比》系列掀起的狂潮如榴霰弹般射入下一个世纪。
-
戏出年画王树村年画是春节时人们除旧布新、趋吉避邪的木刻版画,其精美的绘画雕刻亦极具欣赏价值。年画种类繁多,其中戏出年画内容最为丰富,它借着角色、情节和绘画将传统文化传承不绝,可说是最有学问的年画。 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叫“齣”(简化字为“出”),故戏曲题材的年画叫做戏出年画。本书包括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山东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编辑上。更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动人的精髓,表现出中国历史和文化博大的内涵。
-
裸女(英)戴斯蒙德·莫里斯 著;施棣 译这不是一本医书、科技类图书或者关于女性身体的名词解释,因为它比以上三者的总和还要多。作为闻名于世的人类学专家,莫里斯在本书中很细致地讲述了女性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女生身体形态从古至今所发生的沿革。这是作者继1967年完成《裸猿》之后,又一次从人类学的高度,对人体做出的精要描述和分析。事实上,当年的《裸猿》一书,更多是对男性身体所做的阐释,正因如此,莫里斯认为自己在男女平等问题上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原则性错误,所以他才在36年之后自我救赎,以《裸女》一书向全世界的女性致敬。这本书或许不是适合所有人去阅读的,但对于那些就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怀有兴趣的人,对于那些想要了解人体进化过程中的趋势和变动的人,那些愿意发掘人类进化史上的各种逸闻趣事的人,那些想要更好欣赏人体之美的人,它是万万不可错过的。
-
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魏君子 著也不知是谁规定的,一本书非得有序。按我的原定计划,一旦魏君子出书,我将发表如下观点:“哈哈,终于抢到沙发了~~”作者的网络博客,我每天都看,有一次喝高了,实在忍不住,回贴赞叹,之后又在自己的博客上大肆吹捧,他才知道,原来网络上还有我这么个港片同好。在我的记忆里,港片=一块二毛钱+一瓶汽水+一袋瓜子+一串诸如“我靠、牛逼”之类的感叹词。八十年代,昏暗的录相厅,空气里弥漫着劣质烤烟和臭脚丫子的味道,那时候还没有投影,碰上超过二十吋的彩电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有一次,为了见识传说中的平面直角电视,和传说中的英雄本色II,我一个人横穿上海,坐了三小时公交车,抵达五角场,进门之前,浑身是汗,出门之后,浑身是由汗化成的白雾。有个流行词可以极其恰当地形容当时的气氛:爆棚!我相信,任何一个港片导演,当时如果在录像厅,他会拭去眼角的清泪,由衷地道一句:这他妈才叫观众!对港产片的痴迷,支撑我走完整个青春期。直到现在,我写东西,还是摆脱不掉港片的影子,我相信,很多身处影视业的同龄人,都是这种情况。当然,也有那种号称被欧洲文艺片熏陶长大的,但我每次都十分好奇,那个年代,连查泰莱的夫人都当毛片卖,您从哪儿去找欧洲片看啊?前几天,有幸见到香港的老前辈,他问起,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我说喜欢港产片,他苦笑,大概是觉得我有点见人下菜碟那意思,之后的半小时,前辈才明白过来,对面这个四眼是个港片数据库。当然,如果本书的作者在场,那就绝对是港片的google+百度。其实还有很多话想说,有关青春,有关回忆,有关激情和坚持,但这本书是别人的,我还是见好就收吧。最后一句(相信也是作者的心声):谢谢港产片,谢谢与之相关的电影工作者,有了你们的努力,我们的青春才不至于苍白到无声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