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生命的沉湖钱理群当年,执政府门前的那阵阵枪响,把所有的知识分子的灵魂都震撼了。鲁迅停止了正在进行的写作,愤然写道:“实弹打出的是青年的血”,“笔写的,有什么相干?”他把这一日称作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且预言:“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而亲历了这场大屠杀,从死尸堆里爬出来的朱自清,则感到这是一个“可怕的日子”,他奋笔写下了《段政府大屠杀记》,要国人“看看这阴惨惨的二十世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中国,本书是作者写于世纪之交前后几年间的思想与学术随笔。当年,执政府门前的那阵阵枪响,把所有的知识分子的灵魂都震撼了。鲁迅停止了正在进行的写作,愤然写道:“实弹打出的是青年的血”,“笔写的,有什么相干?”他把这一日称作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且预言:“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而亲历了这场大屠杀,从死尸堆里爬出来的朱自清,则感到这是一个“可怕的日子”,他奋笔写下了《段政府大屠杀记》,要国人“看看这阴惨惨的二十世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中国,本书是作者写于世纪之交前后几年间的思想与学术随笔。 TOP作者简介 钱理群,祖籍浙江杭州,1939年出生于重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已退休。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1948:天地玄黄》《丰富的痛苦——唐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等,同时写有《压在心上的坟》《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等思想随笔。近年关注中学语文教育,写有《名作得读》《语文教育门外楼》《鲁迅作品十五讲》等,并主编课外读物《新语文读本》等。TOP目录 第一辑 生命的沉湖矛盾与困惑中的写作——《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谈读洪子诚《当代文学史》后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回顾现代汉语文学所走过的道路略谈“典型现象”的理论与运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的一个尝试“找回失落的文学世界”——答《南方文坛》记者问文学本体与本性的召唤——《诗化小说研究书系》序令人大开眼界的文学史景观——读《20世纪贵州文学史书系》作为左翼作家的端木蕻良——《端木蕻良小说评论集》序用现代中国人自己的话真实地描写自己——《20世纪中国小说大学生读本》序研究思路的开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编后记面对新世纪的期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编后记文学研究与当代生活的对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1期编后记学术研究要言之有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1期编后记理科文学教育的意义与困惑——《北大理科学生作文选》序追求工、理、文科的融合——钱宁学术思想与教育思想概述第二辑 精神散步岁末谈读书(二章)回到常识经典的意义北大校园里的“兔子”谈谈先父天鹤先生的事翠鸟远飞了王瑶的意义——《王瑶和他的世界》编后记我与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沟通心灵的桥梁——《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韩文本序《散文选刊》卷首语喜读《新青年文丛》——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评《文艺争鸣》的几篇文章《文艺争鸣》百期诞辰赠言当代四作家论——一句话评语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发现——评袁筱芬《何处是家园——诗学视域中的(憩园>》自然科学与文化重建文学与科学原本是一家——《民族植物学论文集》序为学生的网站写几句话新世纪寄语青年——应北京大学学生会之约而写我存在着,我努力着,我们彼此搀扶着——在长江读书奖颁奖会上的讲话第三辑 运交华盖1999年总结2000年伊始我在做这些事——2000年总结2001年回顾第四辑 炼狱之火“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七十三周年祭我感到惊心动魄——黄昌勇《王实味传》序对共和国历史的另一种书写——在《一个平民百姓的回忆录》座谈会上的发言“燕山偶语遭奇祸”——《燕山夜话》的命运及其影响面对血写的文字——初读林昭《致人民日报编辑部信》二十九年前的一封书信“咬紧泥层根不死”——读韩乐群《刺梨蓬草))失败者的不归路——蔡玉镶《突围——一个底层知识者的人生体验》序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声音——读文有感另一种纪念——《我们心目中的蔡元培》序也算“立此存照”——1999年4月10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演讲的开场白致北大校长的一封信我的某种不安——致一位年轻朋友的信“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今日之急也”——王东成《生活与艺术人格》序坚守我们的信仰,在今天的中国——读裘沙《新诠详注(文化偏至论>》我的忧虑、困惑和挣扎——在上海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真的知识阶级”:鲁迅的历史选择——在韩国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心有灵犀——一束通信第五辑 魂归何处能写的与不能写的——《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序本应归全家所有——《钱理群文集》(四卷本)后记后记再记三记 TOP书摘书摘三十三年前,1966年3月18日,周作人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今日是‘三一八’纪念,倏忽已是四十年,现在记忆的人,已寥若晨星矣。”但他自己,或者说,他那一代知识分子中凡有良知者,却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这是压在心上的坟,随时都会流淌出血来:惨案发生后,周作人写了《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等文;是年六月二十八日,他写了“百日”祭文;一九二八年当国民党“狂热地讨赤”,屠杀革命青年时,周作人又想起“三一八的死者”,将燕京大学魏士毅烈士纪念碑的照片寄给《语丝》发表[1];二十年后,一九四五年三月十八日的日记里,血的记忆又奔涌于他的笔下:“三一八”的第二天,下着小雪,铁狮子广场上还躺着好些尸体,身上盖着一层薄雪……”人们可能要问:为什么“三一八”惨案会在周作人这一代人的心中留下如此刻骨铭心、须臾不忘的记忆?周作人自己有过一个解释,他在一篇论及“五四与三一八”的短文里,这样写道:“正如‘五四’是代表了知识阶级对于北京之后政府进攻的成功,三一八乃是代表北京政府对于知识阶级以及人民的反攻的开始,而这反攻却比当初进攻更为猛烈”,“在三一八那年之前,学生和教授在社会上似乎保有一种权威和地位,虽然政府讨厌他们,但不敢轻易动手”,“及至三一八那时,执政府卫队公然对了学生群众开排枪,这情形就不同了。对知识阶级的恐怖时代可以说就此开始了”[2]。周作人将“三一八”惨案与五四运动联系起来考察,这是显示了他的历史眼光的:“三一八”的受难者是以“五四”为开端的中国争取现代民主与自由的伟大斗争的第一批牺牲者。这是中国反民主的独裁专制势力对民主力量对爱国学生与知识分子的第一次大开杀戒:生命的沉湖第四辑炼狱之火如周作人所说,在此之后,有1927年4月28日奉系军阀对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等的杀戮[3];以后又有1945年国民党独裁政权制造的“一二·一”大屠杀以及对闻一多、李公朴教授的暗害——闻一多在“一二·一”惨案发生的当晚即将这次屠杀与“三一八”惨案并提,认为这是一个“更凶残更黑暗的日子”[4]。而周作人在本文开头所提到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所写的日记里,重新记起“三一八”惨案,更是一个不祥的预兆:一次新的大屠杀正在向知识分子逼近,周作人自己也正是在这场全民族的浩劫中丧生。而历史的残酷性更在于一部分青年学生(当然不是全部)在这新一轮的屠戮中竟被驱为“杀手”,这对热血青年的蒙蔽、利用是更令人憎恶的;而当青年人终于觉醒,要继承他们的前辈的民主事业时,却又遭到了更为残酷的镇压:这都是人们记忆犹新的。这样,我们就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勾勒了一部“五四”以来的“血写的历史”,而且是青年学生与无辜民众的血,这就格外的惊心动魄。这是我们在纪念“五四”八十周年,回顾一个世纪的历史时,绝对不能忘却与回避的。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即已指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今天,这一召唤依然新鲜而有力。每一个人都应叩问自己的良知:我遗忘了那段历史了吗?我有勇气正视那“淋漓的鲜血”吗? P231-232TOP 其它信息 装帧:平装页数:395 开本:16开
-
生命的沉湖钱理群当年,执政府门前的那阵阵枪响,把所有的知识分子的灵魂都震撼了。鲁迅停止了正在进行的写作,愤然写道:“实弹打出的是青年的血”,“笔写的,有什么相干?”他把这一日称作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且预言:“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而亲历了这场大屠杀,从死尸堆里爬出来的朱自清,则感到这是一个“可怕的日子”,他奋笔写下了《段政府大屠杀记》,要国人“看看这阴惨惨的二十世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中国……先生的课就是这么好听,怨不得人多。我们必修的只有三十几个,一百多人的教室却总是站了满满的人。外面的阳光正好,每个星期三的上午在美丽的阳光里听先生的课,真是幸福。最喜欢先生念文章给我们听。这个时候就可以轻松甚至慵懒地听先生念,出了神,或者小小地就溜了号,看见阳光很欣喜地舞蹈。——北大“新青年”网站文《祝先生早日康复》已经不止一次听见学生说我“可爱”了——坦白地说,在对我的各种评价中,这是我最喜欢、最珍视的,我甚至希望将来在我的墓碑上就写上这几个字:“这是一个可爱的人。”这正是我的终生最大追求。我确实经常尖锐地批评北大,也不想否认对今日的北大的深刻的失望,我也因此被北大的某些人所厌恶,但真正懂得我对北大刻骨铭心的爱,并且支持我的,也是北大人北大永远是我的精神圣地。我想写20世纪“中国的故事”与“我的故事”,两者互为参照,互为补充,或许能构成一个体系。完成这样的工作,我的年龄大概是有一点优势的:比起年轻的朋友,我已步入老年,却有了他们所没有的阅历与体验:在老年社群中,我还是一个“小弟弟”,因此尚有精力作一点研究工作。是的,我存在着。我努力着。我们又这样彼此搀扶着。——这就够了。可以这样说,二十年来我所做的工作,集中到一点,就是“讲鲁迅”,并且试图“接着往下说”,以便把民族、家庭与个人的世纪苦难转化为精神资源。——钱理群
-
黄帅心语黄帅二零零三年在教育部办的一个培训班上初识黄帅。开始跟她聊天时爱往民族、历史、社会这些大话题上扯,想当然地认为共和国历史上的那个强悍的“小学生”从政治风雨中一路走来,脑子里装的应该是这些东西。培训班结束后,我们一帮同学的联系多了起来,很快忘掉了“黄帅”曾经是一个符号。记忆中那个不真实的“小学生”消失了,“黄帅”两个字现在代表着一位未语先笑、感觉纤细的朋友,有同学给了她十六字的点评:直直的笑,淡淡的愁,高高的心,低低的调。在朋友眼里,黄帅有她很"帅"的一面。比如她长得高挑儿,气质优雅、谦和,还能写一手秀丽动人的好字,常常让大家感慨称道:真够帅的!可是她也有着很不“帅”的地方,比如善良温柔得时而没了主见,常常把拖得很长很长的“是——吗”挂在嘴边。黄帅的笑是她的第一张名片。爱笑的女子一般是天性活泼开朗、涉世不深而胸无城府的人。她的经历不该让她属于此列。可她就是爱笑,并且会对她的周围有所感染。这是作者在亲历“小学生日记”事件三十年之后的首度系统亮相。“东渡扶桑”、“母爱呢喃”、“友情一札”三辑,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平和将作者在风雨沧桑后的生活片断与心路点滴呢喃道出。面对历史的大背景所要我们承载的磨难与坎坷,面对生活的小细微所要我们承受的挫折与失落,面对岁月的风霜雨雪所赋予我们的悲伤与欢笑,面对生命的奇迹所赐予我们的深情与炽爱。“心语”会为你带来真情与诗意的感动。
-
黄土店到剑桥有多远张兴本书介绍了一个普通的小孩张艮在国内和英国受教育的经历。张艮在国内上了两年小学后,到英国的公立学校上小学和初中,后来考取奖学金,进入温切斯特公学(Winchester College)这所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学校上高中。到目前为止,他大概是温切斯特公学唯一的一个获得该奖学金的中国内地小孩。温切斯特公学是英国最早的私立学校,是英国最好的三所私立学校之一。到毕业时,张艮班上十八个同学中有十四个考进剑桥大学或牛津大学,他本人也考进剑桥大学这所培育了十四位英国首相和八十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世界著名大学。...
-
悲壮的历程陈非比云年,随着唐山地震渐渐远去,你果真离开我们已近30年了吗?30个春秋,星移斗转,寒来暑往,我实在难以想象,你是怎样独自熬过那长夜漫漫?!轻轻地,再次打开那尘封已久的一方小盒,我又看见了那块表——那块30年前从唐山地震的废墟下挖出的手表,或许,是从你那冰冷、僵硬的手腕上取下的手表……饱蘸着逝者的沧桑,凝聚着亡者的血泪,它的指针安静、肃穆地停滞在那个悲怆的时刻,昭示着曾经的那场震惊世界的巨大灾难的降临:03时42分20秒!1976年7月28日,对于当代中国地震工作者而言,永远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祭日。是日凌晨3时42分,在这永远载入人类灾难史册的瞬间,唐山——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工业重镇,被疯狂抖动的大地颠碎,在滚滚尘烟和一片黑暗的冀东大地上,在堆积如山的瓦砾废墟间,数以万计的生命被埋葬!面对灾难席卷后满目苍凉的唐山大地,面对劫后余生惊魂未定满腔悲愤的灾区父老乡亲,地震工作者心如刀绞,悔恨难当!他们自责,他们愧疚,他们无地自容!他们无颜面对那一串串滴淌着血泪的数字:近百万人惨遭埋压,24万生灵殁于瓦砾,16万同胞身负重伤,上万个家庭夫妻离散,7000多个家庭断门绝烟……燕山悲鸣,渤海呜咽,京津披创,举世哀伤!云年啊,就是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天灾中,你和你的战友们——此前一个多月,一直奔波于唐山、滦县地区执行任务的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位同志:苏英俊、黄钟、周士久、王素吉、阎拴正和你,都被无情的震魔吞噬!你们以身殉职,为地震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凝望着这块沉睡了30年的手表——它,曾吸吮着你的体温,伴随你踏遍祖国山河;它,曾日夜为你报时,催促你争分夺秒勇战地震之敌;我突然顿悟:云年,这就是你离开这个世界前要传达给我的最后一个信息么?你要告诫我永远铭记这个时刻,是么?!是的,我怎么能忘记,怎么会忘记啊!随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一座工业重镇毁灭了,24万生命葬送了,中国地震工作者十几年来的奋斗、求索与希冀,以及曾经似乎显赫一时的“辉煌”,也一下子彻底粉碎了、泯灭了……凝视着那静静地躺在表盘上的指针,我的思绪又飞回到遥远的1976,飞回唐山地震爆发后那永生难忘的日日夜夜!P3-4
-
超级阅读分层阅读周计划董新明、严敬群为了满足学生大语文阅读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依据语文新理念,我社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和特、高级教师,编写了这套实用性和创新性相结的阅读丛书。一、编写思路新:本书以新课程阅读理念为指导,以阅读规律为原则,关注学生阅读中的难点和热点,以全新的阅读思路进行编写,实用性强。适合学生自学和家长辅导,更是老师难得的课外阅读教材。二、体例形式好:本书以分层阅读为结构,以不同的形式来展现,符合阅读习惯和阅读规律,能满足学生的阅读心理需求。以“主题”组织文章,一周阅读一个主题。这是本书的精华所在。三、涉及内容广:本书选取现代文为阅读主体,有其中有最新的报刊、网络热读文章,有可读、耐读的时文、美文、有值得反复咀嚼的经典之作,满足了学生实用阅读的需求。本书的“趣味古诗文”,让学生吸取中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四、作者队伍强:本书强大的作者队伍保证了本书高质量的内容,有阅读研究专家,有成果丰富的特级教师,有活跃在报刊一线的知名作者,对新课程理解深刻,对阅读理念把握准确、到位,对学生阅读现状了如指掌,做到内容的高质量高风格,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
像李敖一样幽默何平 著“后李敖时代”,是一个解构、破碎的时代,是一个顾左右而言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会忘记了“文字李敖”,沉浸在“后李敖”的“影像时代”外此不疲。我们谈李敖不再是放在某一个文学谱系,而是像关注娱乐明星一样关注李敖。和其他幽默不同,李敖的幽默不是隐匿的,他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少有自学地让受众意识到“我要幽默了”的人。他通过夸张、变形,甚至是自毁形象,把受众带入自己预设的幽默情境。他追求的是幽默的戏剧化、表演性。李敖继承一个伟大的传统,那是由鲁讯、周作人、胡适、林语堂、陈独秀等所开创的文学启蒙传统。同时李敖又在开创着一个传统,在这个传统中,李敖正在改写着现代作家的生存和写作方式。
-
黄河的女儿鲁京京这本书是关于一位38岁的女性国际企业家鲁京京传奇经历的自传,真实地介绍了她的成长和成功历程。鲁京京从赤手空拳到叱咤中外商界,从医学教师到跨国CEO,用不到1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光纤市场领先的女企业家之一。1997到2002年间成为中国市场和该产业中唯一的女性和最年轻的国际企业家。这本书是一位华人女性成功、快乐、多姿多彩的生活写照,也阐述了鲁京京的独特见解和她的家庭从六十年代到新世纪在中国时代变革洪流的历史的、政治的和经济方面的戏剧化的经历,并为西方社会呈现了中国大陆的真实景象。
-
我的故乡在天堂摩罗一次对信仰的痛苦追问,对终极的思考,对彼岸的探寻。给中国文坛带来了一阵阵清醒的飓风。如一枚大旗一样地扫过,在心灵久已干涸的中国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清晰的背影。这个青年作家就是摩罗。——《文化月刊》记者 刘如潮这是一个信仰失落和信仰重建的时代。所有的中国人,以及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目前都面临着一个意识形态重建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彭亚非这些年来,摩罗虽然在不断变化着,但他有一个东西一直保持得挺好,就是这种很孤愤、很自由、很民间的状态。在社会与文坛都越来越世俗的情况下,这种状态是越来越重要的一种状态。——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白烨对中国人没有信仰问题的思考一直以来困扰着我们,因为没有信仰,我们内心毫无愧疚地对同胞举起屠刀,没有信仰,几乎没有了内在道德的约束而为所欲为。摩罗从对历史、文学和现实生活现象的阐释,发现信仰在我们生活中的缺失以及这种缺失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灾难:缺少对罪恶的恐惧。人与人,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但我们一连在犯着对他人,对万物的错误。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中国人一直很少思考,现在摩罗先生走出了探索的历程并发出了震耳发聩的声音。凭借此书能引起读者的反思。
-
超级阅读分层阅读周计划罗小军、黄琼、严敬群分层阅读是一种高效实用的阅读方法,能有机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把轻松阅读和升学考试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人结合起来,有利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基础。所谓分层阅读,就是把阅读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热读、点读、精读。第一个环节首先给读者呈现一篇美文,热读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作批注,随后“读后随想”,供学生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二个环节为“点读篇”,篇前设置的“读点”,即从本文中你可以读到的最精彩的“点”是什么。让学生产生一种阅读期待;篇末的“点读”,即对本文精略点评和分析,与篇前的“读点”角度不同,形成首尾呼应,使阅读形成一个从开到合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真正的经典赏析,为“精读篇”,对文章进行全方位解读,系统地辅导学生如何品味文章。每个精彩点都没详细的批注和分析,文末再给出全文赏析。同时全书分为20周,每周一个主题,后面均附有“阅读反思”、“阅读感悟”、“读写话题链接”,供学生去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实现阅读和写作的结合。另外,“趣味古诗文”,供学生陶冶情操。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做人,在阅读中健康成长,是本书承载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