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国骑兵王外马甲《中国骑兵》讲的是在冀鲁豫漫无边际的青纱帐间,曾经穿梭着一支被命名为“中国哥萨克”的骑兵,他们是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这支部队在抗日烽火中屡立战功: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扬威神头岭,截敌长乐村,挺进冀南平原,诱伏香城固,鏖兵白晋路、正太路,攻南关,打榆辽,激战关家垴,开辟太岳、中条山抗日根据地……直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在1952年国庆阅兵大典上,他们跨着骏马,亮出军刀,骄傲地向世人宣布:中国骑兵不输哥萨克!
-
周恩来在重庆王朝柱周恩来在重庆前后计九个年头。在这期间,他对党、对人民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同时,自周恩来逝世三十多年以来,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多有反映。诚如我当年写电视连续剧《长征》的时候,长征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重点战役几乎都有所反映,但没有一部全方位反映长征的电视连续剧。经与金冲及、冯蕙、廖心文、黄允升以及李准、仲呈祥、李硕儒等协商:一、全方位反映周恩来在重庆的战斗生活。换言之,在这九年期间,周恩来在延安以及其他地方的活动,略述或不述;二、全剧笔触的核心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为此,他在重庆期间指导党的地下工作、与中统和军统斗法等所显示出的机警、灵活的胆识就从略了。简之,《周恩来在重庆》所承载一一或曰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周恩来的高尚品德。《周恩来在重庆》所写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几乎都是真人真事(只有钢琴家罗莹、画家张文等是虚构的)。但是,我在描写这些所谓真人和真事的时候,是按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加以艺术化处理的。换言之,剧中所铺陈的历史背景是艺术化了的典型环境,所描写的历史真人完全是艺术化的典型人物。因此,剧中所写的历史事件不是史学家用史学思维审视的结论,而是我个人用独有的艺术视角审美化了的历史;同样,周恩来等人物形象虽是确有其人的历史人物,但他们是经过我的艺术化地再创造,完全变成了典型化的艺术人物。我希望未来的观众、评论家们,对《周恩来在重庆》所写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站在史学家的立场上求全责备。这是为艺术创作规律所决定的。电视连续剧《周恩来在重庆》没有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电视台的支持是完不成的。其中:何事忠、易飞先、刘舜发、黄晓东、刘健、李廷勇、易士涌、张民等同志出力很多。同时,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金冲及、冯蕙、廖心文、黄允升以及杨伟光、李准、仲呈祥、李硕儒、丁振海、郑伯农、王兆海等同志贡献了他们的智慧。我还要说及的是:何静修是我的恩师之一,他病了,依然帮我出主意,送我有关的参考书。另外,黄如论先生一直关注我的创作。这次在写作《周恩来在重庆》的过程中给予了帮助。
-
京味九侃萨苏你见过片警抓妖精吗?你听说过非洲大蟒溜出动物园后遭遇警察的故事吗?蓝天下的机场员工,谈情说爱什么样?花贼闯入大学女生宿舍使用的另类武器是什么?天下之在,无奇不有,且听萨苏来侃警察、案件、老外、出国、机场、银行、人物、动物、婚姻……本书以片警故事、蓝天逸事为主打,收录北京侃爷萨苏最新、最有趣的京味段子。每一个故事都是萨苏亲身经历,每一个人物都是他亲眼所见,佐以其诙谐有趣的语言,恰到好处的点评,读者必将开怀痛笑,增长见识。
-
电视信仰贾梦霞《电视信仰》是一本电视人对电视人的访问,杨澜、王志、汪涵等名嘴尽在访问之列,于丹老师为其作序,她说她听到了灵魂的声音,就在那一张张名嘴后面,灵魂的片断发出了嘎嘎吱吱的声音,好象是家具的历史,而这本透露了名嘴们灵魂的成因。通过对国内最成功的十余个电视栏目的主持人与制片人的深度访谈,凸现中国电视人的个性与经历,反思中国电视业的缺憾与问题。从某种角度而言,电视可谓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辉煌象征和重要推动力,对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都产生着不可小视的影响,但正是这样一个要害媒体,一个貌似风光无限的行业却存在着种种不为人知的缺憾和问题。《电视信仰》以批判为纲,访谈为本,厘清电视本质,呼吁责任回归,同时表现电视人除公众人物之外的另外一面,展现其思想与个性魅力,力图为读者还原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媒体的本来面目。
-
误读红楼闫红她的误读实际上是活读,就是用自己的经验、性情、信心、聪明来补充阅读的收获,用活生生的生活来解读作品;同时以作品解读自己的人生。——王蒙闫红文字的好处在于几乎看不出作者在刻意雕琢什么宏大而奇崛,一切如水到渠成,不留痕迹。似乎很随意,你却挑不出明显的毛病,这可能就是高手吧?更让人佩服的是,古今中外,七荤八素的东西都信手拈来,肥瘦合林,一点不显突兀和卖弄。闲笔有不闲处,而且收放自如。——杜宇声寒我看红楼,是把那些人看成身边人,有时也当成我自己,推心置腹,推己及人,打量、比较、揣测、估摸,获得细微的经验,将这经验打成一把钥匙,小心翼翼地去开启那些纷繁多变的灵魂。一个男人的爱,可以有许多层次,对林妹妹,是深爱;对宝姐姐,是恋慕;对湘云,是怜爱;对妙玉,是珍惜;对可卿,是情动;对晴雯,是感怀,对袭人,是依赖……荒烟蔓草的年头,他抛下一应身外之物,只将这感情随身携带。茶道里有个观念,叫做一得永得,得到了一次便是得到了永久,从此后即便风烟万里,永不相见,只要我心中有你笑颜宛转,便是另一种地久天长。正因如此,他成了一个幸福的人,只要记忆还在,那些美丽的女孩子,就不曾离他而去,她们用一如既往的青春与柔情,陪他涉过所有的苦境。他爱她们。
-
亲爱的宝宝张恩超《亲爱的宝宝》主要内容简介了中国的父亲不能总是留给孩子一个严肃的背影,也该有倾诉,有期待,有温存,有父亲和孩子间共同的成长与相互的温暖。于是,父亲、母亲、孩子构成的家庭完满了!张恩超的文字证明了这一点。不过,今后的路还很长,这些文字只是一个开始。
-
康震评说李清照康震编辑推荐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康震精彩讲述,“一代词宗”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仅仅存世的几十篇作品,怎样成就“一代词宗”的美誉?在封建礼教日盛的南宋时代,她为何再婚又毅然迅速离婚?“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的豪迈,哪一个,是真实的李清照? 内容简介李清照的词格调高雅清丽,情感浓烈真挚,个性鲜明突出,语言通俗清新。她擅长借助日常细微的生活细节,传达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她善于汲取、琢炼新鲜活泼的民间口语、俚语,形成晓畅雅致的语言风格,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她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也因此成为一代“婉约词宗”。晚年的李清照曾再嫁张汝舟,结果发现此人品性卑劣。她不顾世俗的流言蜚语、冷嘲热讽,毅然决然与张汝舟离婚。为此甚至不惜状告张汝舟,自己也饱受牢狱之苦。在封建礼教氛围日益深厚的南宋,再嫁与再嫁后的迅速离婚,都是惊世骇俗的举动,对李清照这个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知识女性来说尤其如此。由此可以看出李清照爱憎之分明、立场之坚定、个性之独立。 作者简介康震,1970年3月出生,陕西省绥德县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曾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词散文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 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等学术著作、教材多部。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全国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主持、参与“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生成、发展与传播”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 2005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CCTV-10《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李清照》等专题讲座,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 目录写在前面第一章 书香才女第二章 门当户对第三章 喜忧参半第四章 风波再起第五章 国难当头第六章 生离死别第七章 颠沛流离第八章 再嫁婚变第九章 夕阳岁月第十章 一代词宗主要参考书目李清照代表作品选后记if(document.getElementById('dv_ForFind')==null){document.write("书摘与插图");}
-
1944-1947阿娜伊斯·宁日记(美)宁 著,祝吉芳 等译《阿娜伊斯·宁日记》,共分四部,时间跨度为1931-1947年。本书时间事件纵横交错、沟壑天成、青涩转熟、渐次成长、浑然一体。作者对本人进行了整体反思和立体刻画,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个丰满、圆润、日常生活中表现欲强的阿娜伊斯·宁。在日记中,宁小姐用谦和细腻、毫不扭捏的笔触展示内在自我,展示自己对人、事及各种思想的自然反应,给我们一种未被作家艺术化的真实信心。随便取日记某一段展读,我们都会沉酣于她生活的新鲜,为她的生活节奏、张力、行为和反行为感染,本能地或理智地,产生眷眷依恋,恍若梦中。
-
捶碎红楼江湖夜雨捶碎红楼,并非全盘否定《红楼梦》,而是捶碎虚浮变形的红楼幻影,还原《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和真实价值。一、还原曹雪芹的真实形象:曹雪芹的形象现在远远被夸大,似乎已是文坛圣祖,众人只有跪在他老人家面前夸奖的份儿,当今之世,几无完全神圣之辈,孔夫子都一度被踩到脚底下,李白杜甫也可以随便调侃,唯独曹雪芹先生却是“威仪棣棣,不可选也”,一付凛然不可犯的样子。其实曹爷爷这样呆在神坛神龛上也挺不舒服的,还不如让他下来歇会儿。孔子都说:“寝不尸,居不容”,整天一脸神圣难不难受啊?二、还原《红楼梦》的真实价值:《红楼梦》从开始毁谤之多招,到后来走上神坛,实在大起大落,命运多蹇。践之于污泥浊水固然可恨,而奉于九天之上亦属不当。现在的众多人们,把《红楼梦》夸了又夸,谀词如潮,曹雪芹又不是星宿老仙,假如他老人家真能听到这些奉承话儿,恐怕也会赧颜谢绝。三、对于后半部情节的探讨:《红楼梦》后半部内容的探佚,也是红学家们争论不休的一个焦点,但江湖夜雨觉得,红学家们考证出来的曹雪芹原作思路,就思想性、艺术性而言,未必胜得过现在通行的程高本续书。其中道理,后面将详说。四、重评《红楼梦》书中的几个人物:前面说过,好多人哪里是在评《红楼梦》,简直就是和“红楼梦中人”在谈恋爱,热恋中的人哪能冷静地分析人物?当然统统妙极啦!美极啦!全部OK顶呱呱,情人眼里,皆是“西施”。于是,《红楼梦》中人物,老一点的荣誉称号有“封建社会叛逆者”(黛玉晴雯一干人),时髦一点的有“理财专家”、“管理学家”(凤姐、探春一干人),对众女儿们的痴爱,未免都过于拔高了。有道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没有点毛病?圣人先哲也不例外,大观园的女儿们更是如此。但正是因为评者在“热恋”中,所以对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都选择性失明。因此,很有必要跳出圈外,才能够看得清多面立体的每个人。 五、重评《红楼梦》中的诗词:江湖夜雨当年对《红楼梦》中的诗词崇拜得五体投地,然而,现在通读了《全唐诗》之后,才觉得“诗必盛唐”这句话说的十分有理。当年迷恋《红楼梦》中的诗词却正应了书中林妹妹的那句话:“因不知诗,所以见了浅近的就爱”。“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不错,但绝不是说篇篇都好,像过去夸得那样好。所以嘛,江湖夜雨重新评一下,好的自然还是好,不好的我们也不必文过饰非。六、驳某些“红学家”之怪论:红学之中,历来是非多多。以至有人说红学是“吵架学”,有人说红学是“鬼学”。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正是因为某些“红学家”捕风捉影,自行构造出不少“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的故事来,却坚称是曹雪芹的原意,这才算“能解其中味”,其实曹雪芹倘若复生,也必将为之惊诧哂笑。这些红学家或者真的走火入魔,或是哗众取宠,误导众生,遗祸非浅。
-
岁月无痕单刚、王英辉留苏,是一群人的人生起点;留苏,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留苏,是共和国不可磨灭的印记。精神需要传承,记忆需要挽留,历史需要铭刻。谨以此书作为后来者微薄的礼物,献给那个逝去不再的光辉岁月,献给那些忠诚于信仰、忠诚于祖国、忠诚于生命的不朽灵魂!《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是“红色记忆系列丛书”之一,它生动的记录了20世纪各代留苏学子们的奋斗历程、学习成绩、精神风貌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该书不仅是对近一个世纪留学前苏联和独联体国家的中国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工作等若干方面的生动刻画,更是对这一群体所承载的伟大精神内核的深度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