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评书三国演义连阔如本书分三册,连阔如传本,连丽如口述,李滨声手绘插图。分别为《汉末风云》、《赤壁鏖兵》和《鼎足纷争》,由桃园三结义至三分归晋,全面再现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魏、蜀、吴间的联合与争斗场面。作者连阔如是著名评书艺人,其“坐谈《三国》”在曲坛享有盛誉,重于对事件、人物的分析评论,视角新颖,极具可读性。 吕布一生要做的一件半好事儿是什么?曹操手下个儿最矮的将领是谁?为什么说关公刺颜良?京剧大师梅兰芳塑造的洛神以谁为原型?答案揭晓,尽在本书! 本书共三册,尊重历史,参考各家批本,予人“高台教化”之感;在描摹情节、刻画人物的同时,有理有据的评点议论穿插其中,尤以批讲见长,依文敷衍,言语支搭,既有通俗口语,又保持原著风采;根据书情,分析书理,章法严密,气魄宏大,听来一股才子气,于潜移默化中大话金戈铁马,纵论风云捭阖。 读者在解读三国历史的同时,能够拓宽视野,开阔眼界。著名画家李滨声特为本书绘制彩色“戏出”插图96幅,作为彩色插页插入书中,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欣赏到精致的画作。
-
大家王蒙、余秋雨、莫言、等《明报月刊》是打从历史走廊穿行过来的。“历史走廊”不是“历史大道”,更不是金光大道,远非那么平坦、风光。走廊的两侧屹立的是巉岩峭壁,中间可行的路其实只是一条夹缝。历史正是从夹缝中走过来,一面探索寻找,一面挣扎奋斗。《明月》的行进状态,也是如此。然而,尽管路途并不平坦,但她终于一步一脚印地走过来了,从查良镛先生草创至今,已穿越历史走廊四十年了。《明月》运行的漫漫时间之河中,经历了八任主编。第一位主编是《明报》企业创办人和《明月》创始人查良镛先生,之后担任主编的依次是胡菊人、董桥、张健波、古德明、潘耀明、邱立本、古兆申。从一九九八年起,我第二度接任编务。胡菊人历时达十二年;其次是董桥,也有七年;我在前一时期做了四年,后期也八年了,合共十二年,与胡菊人一样。《明月》最初十多年是黄金时期,销路很好,她的创刊号还要再版哩。但正如查良镛先生所说“前十年是相当艰苦”,一面倾尽心血与汗水,一面还要遭受攻击与炸弹。我不过是一个接棒者,以个人的知识水平来编这一本誉满海内外的杂志,自问力有不逮,对尺度的拿捏甚至具体编务,难免有不周全的地方,期间又经历了金融风暴和香港经济衰退时期,读者阅读心态十分飘忽,香港杂志销路日渐萎缩,甚至个别名牌杂志也在这场狂飙中没顶了。《明月》还能够维持下去,订户不跌反增近一倍半,销路在稳定中发展,这可以说是一个异数。
-
逃到西藏也逃不出爱情张婵目 录 1 拉萨8天倒叙一:拉萨泡吧记倒叙二:珠峰遇狗记2 路上21天3 心上N天后记:做最真实的自己 书摘001偶然的,一个傍晚,我无意中走进了西藏大学后面的那道铁门,这是值得我一生庆幸的“偶然”,因为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我这一生中最美的一幅落日,也因为这幅落日才有了与Jason的故事。宽阔的拉萨河柔和,平静。河那边是夕阳下五彩的高山,深深浅浅的绿伴着夕阳暖暖的红。流云为高山披上了藏袍。河尽头的夕阳努力刺破云层,在大大小小的缝隙里射下耀眼的光芒,水面如碎金般闪闪发亮。若不是同伴及时拉住我,我一定会扑进这幅画面里,不再出来。我晃动着他的肩膀大叫,似乎想把那躲在云层后面的夕阳留住。可是它还是越走越远,悄悄的,只留下水面上的一层雾气。所有语言此时都难以胜任,唯有来自丹田的一声呐喊,才能表达那种心底的美的震撼。遗憾的是身边的同伴无动于衷,让我怀疑自己的感觉是否真实。后来的日子里,我把“拉萨河的落日”几乎介绍给我所有认识的朋友。“那是拉萨最美的地方之一,虽然它不如布达拉宫、大昭寺那么名声显赫,但是那里的落日真的是不可错过的美景。”很多朋友也曾在我的极力推荐下去了看了,但是,看到他们平平静静的反应,我越来越怀疑自己了,难道我确实出了问题?直到那天,有个三十多岁模样的男人来到东措青年旅舍206房,住到了我的上铺,我们礼貌性地点头示意了一下,我觉得他很眼熟,好像似曾相识,可是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这时有对北京夫妇过来问我们俩,拉萨除了那些寺庙还有什么地方值得去看看。还没等我说话,这男人便说:“去拉萨河边看看吧。”顿时,我打了个激灵。接着他又说:“尤其是那里的落日!”像被雷劈了一样,我激动地一下拉住他的胳膊,叫着:“你也这么想的?你真的这么想的啊?”我的反应让他们几个人都不知所措。呵呵,这么长时间以来,他是第一个跟我提起拉萨河落日的人!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瞬间变成了一见如故!从没有想过仅仅是对同一景色的欣赏,竟会将两人的距离拉得如此接近!等那对夫妇满怀着对拉萨河落日的想象直奔而去的时候,我对眼前的这个男人已经有了莫名的好感。“你是香港人吧?”我主动说话。“是因为我的国语太差吧?”他有点儿不好意思。“呵呵,是因为你的发音很有意思,跟香港电影里的差不多。”“别人都认为我是广东人,你好像是第一个猜出我是香港人的。”这就是缘分。当然这句话我没有当时就说出来。随后的交谈中,我得知他已经来过西藏三次,去过珠峰和林芝,这次来西藏,目的地是阿里,去看神山圣湖,还有扎达土林和古格遗址。他的目标很明确,这点和我不同。但此时此刻,我绝不会想到他会对我的这次西藏之行带来那么大的影响。我知道他这两天感觉身体不是很舒服,可能是多少有点高原反应,因为去阿里是比较危险的,所以他想把身体调整好再出发。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暗暗高兴。002对香港,我有很多的好奇,可能是因为我喜欢看香港电影的关系,我最常问他的就是: “你有没有见过陈奕迅啊?” “有没有见过张耀扬啊?” “有没有见过刘德华啊?”……他总是很耐心地回答我:有或者没有。最后,他还是忍不住微笑着说: “你好像很不专一啊,你究竟喜欢哪一个?”我努力为自己辩解:“其实,我喜欢陈奕迅的歌,喜欢张耀扬演的戏,而刘德华是越老越让我着迷了。”“越老越好吗?”说这句话的时候让我觉得他好像有些伤感。他看起来也三十多了,但是肯定不会超过三十三岁,不知道为什么,我好像很肯定一样。是啊,我的朋友里面,他确实算个老男人了。算是安慰他吧,却也是我的心里话: “男人四十才一枝花呢!那叫成熟!”说句实话,我过了二十五岁生Et之后,真的是对成熟的男人更有兴趣了,比如老刘德华。但是三十岁以后的男人多数已经成家立业,所以有人说他们的魅力也是被老婆调教出来的,那些已经是别人的艺术品的男人,我是绝对不会有非分之想的。眼前的这个温雅的男人恐怕也已经是某人的杰作了。哎,还是保持距离比较人道。003所以白天我还是尽情地和朋友出去玩,只有晚上回来才跟他打个招呼,互相说一下今天去哪里玩了,有什么奇遇。但是,冥冥中我好像把每天回来跟他互相汇报当成了一件必须完成的工作,也成了每天很期待的一件事情。认识他的第三天早上醒来,他坐在对面的床上看书,窗外雨声很大,“看来今天哪里也去不了了。”我们俩就这样面对面坐着。“我的手机里存了很多照片,你要不要看?”他问。我当然乐意了。“我的天呐!”看照片的过程中我好像只会说这一句话了,看完之后,我就已经什么都说不出来了。除了南北极和非洲南部,他几乎走遍了整个世界!他一张张地讲给我听:从吴哥窟到希腊神庙,从玛雅遗址到庞贝古城,从撒哈拉沙漠到亚马逊丛林,从好客的巴基斯坦人到懒惰的埃及人,从香浓的印度拉茶到冰冷的阿富汗冲锋枪……这些我在电视里看过一遍又一遍的遥远的画面,现在突然感到并不遥远,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六百多张照片可以拼成一幅世界地图了。而更重要的是,他跟我一样并不是一个有钱人,他是一个真正的行者,或者说他就是陈奕迅歌里的那个“阿怪”!工作一段时间,钱赚够了就去远行,也许半年也许一年,就随着心情到处走,用最节省最简便的方式,这样可以让自己走更多的路,体会更多的风情。 “我的天呐……”整整一天除了说这句话,基本上张大的嘴巴就没有合上。平静下来之后,我发现最让我对他刮目相看的并不是他走过的路,而是他走过那么多路之后依然那么淡定,平和。在青年旅社遇到过很多人,因为自己走过了几公里路,就不眠不休地夸夸其谈,仿佛有种已经征服全世界的傲慢。三十几岁的他,或许已经被生活锤炼得不再那样无知地炫耀,反而拥有了一份拉萨河水般的浑厚和沉静。我好像一瞬间就爱上了他那种深邃的眼神,那种平和的声音。短短几天,我竟然想用“爱”这个词来形容我的感受,连我自己都很惊讶。P9-12
-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黄济人一个朝代的丧钟,预示着他们的新生,一部隐秘的历史,演绎着灵魂的战争。功德林往事,败军之将犹能言勇;战犯所亲历,国共纷争尘埃未定。北京德胜门外,原有一个叫功德林的庙宇,清朝末年被改建为一座监狱。在监狱的大门口,守卫线以内,竖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13行碑记,记叙着建造这座监狱的经过。民国四年,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期间,才最终完成了这座监狱的全部建造。这就是著名的第二模范监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功德林直属国家公安部管辖,称作北京战犯管理处。功德林是一个占地近百亩、有丈余高围墙的大院。大门进去,是一个广场,广场上原有一个绞架,此间尚存插放木桩的深深的洞穴。是的,这座为北洋军阀所建造的第二模范监狱,被人民政府再次使用。在那八角楼下的胡同里,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这是一部轰动海内外的特殊题材的纪实类畅销书。在公安部的协助下,著名作家黄济人经过对一群特殊人群(在内战中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特务头子和其他党政高级官员)的面对面采访和大量历史卷宗的采集,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神秘的公安部功德林战犯所的真实全貌。国民党人在军事上的失败并不等于他们政治上的降服,就像书名所揭示的那样,本书以原国民党战犯邱行湘的被俘和改造为线索,具体而生动地描叙了杜聿明、宋希濂、黄维、康泽、文强等一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这个比军事战场上更为炽热、复杂和漫长的决战中改造从新的内幕。
-
空谷幽兰(美)比尔·波特 著,明洁 译简介:《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他通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并写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虽然是“寻隐之旅”,但本书的风格并不凝重。比尔就是在描写被摧残的老树时,也要同时让读者看到老树残干上的嫩芽。本书的语言像白描一样优美,富有生机和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会令读者会心一笑。因此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之旅”。本书数十幅插图片中的风景异常优美,令人叹为观止,有的是美国著名摄影家斯蒂芬·R·约翰逊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作者简介:比尔•波特,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人。他将中国古代大量的佛教典籍翻译成英文,在欧美引起了极大反响。他曾经以“红松”的笔名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英文著作。从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台湾和香港,经常在中国大陆旅行,并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文物的书籍和游记,此书是最著名的译本,曾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编辑推荐: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做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了: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没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读此书时仿佛有松针的味道,回归自然的美跃然纸上,让每个封闭劳顿的心灵豁然开朗,书中自有一番宁静世界。”陈坤赞叹,“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我对传统文化充满向往和怀恋。虽然是‘寻隐之旅’,但这本书的风格并不凝重。比尔就是在描写被摧残的老树时,也会让我看到老树残干上的嫩芽。” ——影视明星陈坤 此书的文学美感让人觉得与众不同;主要是来源于作者独特的角度,由文字之美而带来的一种轻松适意的切入。这与国人学究般的文化陈述相比,多了文字之美、幽默之美、旅行之美。 读《空谷幽兰》时,仿佛有闻松针的味道,回归自然的美跃然纸上。 ——《莲花次第开放》作者•程然 出于一个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么深入细致的探求,就这份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隐士的存在与现有的状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健康、最纯净、最珍贵的体现。比尔先生在“寻隐之旅”中的平实、爽直、幽默让人深深地感动,也让我们思考。 ——安妮宝贝 隐士是一个很重要的中介,把各种知识变成活生生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被传承下来影响了我们普罗大众,仁政是中国社会的领导主流、伦理平衡的支撑点;隐士用纯粹、洁净、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返照自己,这样的生存者们在很好地反省着我们认识自我,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恢复我们的优秀文明。而比尔先生抓住了景物之外的灵动精神,用他诗人一般的美感,让这些厚重而深沉的东西简朴地表现出来,做得是这么成功和完美。 ——《空谷幽兰》译者•明洁 比尔因诗意而对景物产生的特殊美感,因外入式的简洁文字而表现出来的幽默和智慧,都让我们赞叹。出于人类学研究田园式的纪实手法,他笔下的文字也弃满了尊重和平实。在他轻松的文字里我们与历史上的人物比肩论道、心灵相通,边读就有优美的诗句返照心间。书中描写之地与当地风景之美、历史之重混然结合,有滔滔历史汇流成溪的绝美。 ——策划人张顺平书摘:隐士的天堂 自古以来,隐士就那么存在着: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在我动身前往中国大陆寻访隐士前两个星期,在中国台湾有人告诉我,共产党早就把大陆上的隐士连同真正的出家人消灭光了。然而一个月后,与五个年轻的和尚坐在那个小小的土坯寺庙里,看着门外绵延不尽的苍蓝的终南山,记录着隐士们的地址,我只有微笑的份儿了。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做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了: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 中国人说,他们的历史要上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是目前人们所知的最早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这些部落的人民把自己称为中国人。但是黄帝是从两个隐士那里,学会了怎样战胜敌人和延年益寿的,从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600年,他统治了一百年。大约与此同时,埃及建造了第一批金字塔。 黄帝乘龙回归了仙班。此后,中国新生文明的领导权又经历了几代人。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的时候,传到了尧的手中。两千年以后,孔夫子称赞尧是最有智慧的人,因为他略过了自己家族的成员而选择了一位隐士作为继承人。公元3世纪,皇甫谧在他的著作《高士传》中,记述了这件事情: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 许由没有接受尧的建议,为了清除这席谈话可能残留的影响,他到河边洗了耳朵。但是尧决意要找到一个品德优秀的人,于是他又去接近另一位名叫舜的隐士。舜接受了尧的禅让,后来他也去找了一位隐士来做自己的继承人。《高士传》又一次记载了这一事件: (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善卷)。卷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吾虽为之,其何益乎?予立于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纟希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处。 皇甫谧所记载的这两个故事,是从《庄子》以及其他公元前4世纪或更早的著作中择取的。看起来,中国人似乎从开始记录中国文明早期领导者的轶事时起,就已经同时记载了隐士的故事。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他们一直重复着这些隐士统治者的故事——如果不竭力去仿效的话,那么他们就将其视为理想人物,珍藏于心中。当然了,密集的群山是不会像人这样做的。但是这些故事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个隐士社会——姑且假定这是可能的——它们是针对那些行使权力的人的。它们所传达的信息是,权力的传递应该建立在美德和智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裙带关系。 这些故事构成了中国最早的政治批评。但是它们不仅仅是故事:真的有人更愿意选择荒野,而不是文明。这正是世界各地隐士传统的基础。而中国隐士传统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隐士在他们所遗弃的那个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我自己开始了解中国的隐士传统是在1972年。那一年,我离开了美国,搬到了中国的岛省台湾。台湾在上海的南面,香港的北面,与福建海岸遥遥相望。到了之后没几天,我就开始了在一座佛教寺庙里的生活:天亮前就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了,或者对禅垫感到“深恶痛绝”的时候,我就读书。 除了佛经之外,我也读儒家和道家的书。那些书里有很多生活在山里的中国古代隐士的故事。我非常喜爱这些故事。我能够理解有的人什么都不想要,而只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过活。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的片刻小憩。从黄帝时代算起到现在,中国一定有上百万隐士了。但是,读他们的故事的时候,我很怀疑他们能不能存在于20世纪。每当我问起台湾的和尚,他们都向我保证说,中国隐士已经不复存在了。经过一个世纪的革命、战争和压迫之后,他们怎么还能够存在呢?但是,我仍然心怀疑问。 三年后,我结束了寺院生活,自己隐居在一个名叫竹子湖的山村里。从那里可以俯瞰台北盆地。与此同时,我开始着手翻译一些中国古代隐士的著作:寒山、拾得、丰干、石屋和菩提达摩。12年后,即1987年冬,到中国大陆旅游的禁令解除了,岛上的人民纷纷开始探望他们长达40年没有见过面的亲友。
-
寒韩寒 著“有些东西用写作来表达更有力量,有些东西用电影表达更有力量,还有一些,用音乐表达更有力量。”2005年底,韩寒签约环球唱片在中国内地唯一制作公司——天韵文化,成为第一个具有文学气息的实力创作型艺人,这也代表着另一独创音乐新形式“音乐文学派”的到来。对率性而为的韩寒而言,唱歌并不代表自己踏入娱乐圈,音乐只是他的另一种创作和表达的延伸,给韩迷们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2006年9月23日,恰逢韩寒24岁本命年生日。豪华礼盒装《寒》隆重上市。独家收藏韩寒写真,韩寒手写歌词以及韩寒音乐制作的精彩单曲及非常有纪念意义的MV片花。《寒·十八禁》是音乐。一张精美CD,收藏《偶像》、《混世》、《春光》、《最差的时光》、《空城记》等歌曲。《寒·十八禁》是诗文。收藏韩寒十首歌词手稿,倾情渲染,如诗美丽。原来也是这么敏感,这么忧伤,这么让人心碎。《寒·十八禁》是影像。一百幅私家照片,一张多媒体光盘,收藏45分钟的韩寒赛车车、MV制作和歌曲录音的精彩记录,7首精美MV和韩寒的作品创作记录。
-
四海红楼周汝昌 等著《明报月刊》是打从历史走廊穿行过来的。“历史走廊”不是“历史大道”,更不是金光大道,远非那么平坦、风光。走廊的两侧屹立的是巉岩峭壁,中间可行的路其实只是一条夹缝。历史正是从夹缝中走过来,一面探索寻找,一面挣扎奋斗。《明月》的行进状态,也是如此。然而,尽管路途并不平坦,但她终于一步一脚印地走过来了,从查良镛先生草创至今,已穿越历史走廊四十年了。《明月》运行的漫漫时间之河中,经历了八任主编。第一位主编是《明报》企业创办人和《明月》创始人查良镛先生,之后担任主编的依次是胡菊人、董桥、张健波、古德明、潘耀明、邱立本、古兆申。从一九九八年起,我第二度接任编务。胡菊人历时达十二年;其次是董桥,也有七年;我在前一时期做了四年,后期也八年了,合共十二年,与胡菊人一样。《明月》最初十多年是黄金时期,销路很好,她的创刊号还要再版哩。但正如查良镛先生所说“前十年是相当艰苦”,一面倾尽心血与汗水,一面还要遭受攻击与炸弹。我不过是一个接棒者,以个人的知识水平来编这一本誉满海内外的杂志,自问力有不逮,对尺度的拿捏甚至具体编务,难免有不周全的地方,期间又经历了金融风暴和香港经济衰退时期,读者阅读心态十分飘忽,香港杂志销路日渐萎缩,甚至个别名牌杂志也在这场狂飙中没顶了。《明月》还能够维持下去,订户不跌反增近一倍半,销路在稳定中发展,这可以说是一个异数。
-
超级阅读李胜利、严敬群分层阅读是一种高效实用的阅读方法,能有机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把轻松阅读和升学考试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人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习惯基础。 所谓分层阅读。就是把阅读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热读、点读、精读。第一个环节首先给读者呈现一篇美文,热读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作批注,随后的“读后随想”,供学生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个环节为“点读篇”,篇前设置“读点”,即从本文中你可以读到的最精彩的“点”是什么。让学生产生一种阅读期待;篇末的“点读”。即对本文粗略点评和分析,与篇前的“读点”角度不同。形成首尾呼应。使阅读形成一个从开到合的过程。 第三个环节是真正的经典赏析,为“精读篇”,对文章进行全方位解读。系统地辅导学生如何品味文章。每个精彩点都有详细的批注和分析。文末再给出全文赏析。 同时全书分为20周。每周一个主题,后面均附有“阅读反思”、“阅读感悟”、“读写话题链接”。供学生去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实现阅读和写作的结合。另外,“趣味古诗文”,供学生陶冶情操。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做人,在阅读中健康成长,是本书承载的光荣使命。
-
异乡人的星空彦火《明报月刊》是打从历史走廊穿行过来的。“历史走廊”不是“历史大道”,更不是金光大道,远非那么平坦、风光。走廊的两侧屹立是巉岩峭壁,中间可行的中其实只是一条夹缝。历史正是从夹缝中走过来,一面探索寻找,一面挣扎奋斗。《明月》的行进状态,也是如此。然而,尽管路径并不平坦,但她终于一步一脚印地走过来了,从查良镛先生草创至今,已穿越历史走廊四十年了。《明月》的主要成功经验,是她的编辑方针恪守“独立、自由、宽容”的信条。正如查良镛先生在《发刊词》中指出的:“本刊可以探讨政治理论、研究政治制度、评论各种政策,但我们决不作任何国家、团体、或个人的传声筒。我
-
金庸散文集金庸汇集金庸60多年散文精华,展现文学大师的才思与妙笔。由金庸先生撰著的汇集其60多年间散文精华的《金庸散文集》,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本书是中国内地惟一一本得到金庸先生授权正式出版的散文作品集,收录了金庸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报纸杂志散落发表的近百篇文章,多数是金庸对电影、话剧、戏曲、歌舞等各门艺术的鉴赏文字,还有历史随笔、游记及武侠小说的创作心得等,全书40余万字。这些文字呈现了金庸先生广泛的兴趣和游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关于莎士比亚话剧和经典外国电影、中国传统戏曲的点评文章,非常有功力。金庸,原名查良镛, 1924年生于浙江海宁。早年在香港《大公报》、《新晚报》和长城电影公司任职。后创办香港《明报》、新加坡《新明日报》和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形成《明报》集团公司。金庸不仅是杰出的小说大师,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社评家。他写有近两万篇社评、短评,切中时弊,笔锋雄健犀利,产生了很大影响,曾被人赞誉为“亚洲第一社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