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致你李静《致你》是李静的私人创作集,写于1996年到2021年,其中包含一些从未发表的诗歌,以及若干小说、散文等。《致你》中的“你”,来自马丁·布伯《我与你》之“你”,是永恒之“你”,充溢穹苍、超越万有之“你”。这是“我”写给“你”的信,此对话将一直延续在“我”未来的旅程中。
-
荆棘王冠 特签版独木舟如果你读过独木舟的小说,那么你一定要看看她的青春。本书精选独木舟经典随笔篇目,真实记录了她的一段青春岁月,关于自己、关于爱、关于生活、关于梦想、关于远行、关于世界……是她对人和事的深度思考与感悟,亦是她日复一日地自我关照和艰难泅渡。“十年挚爱版”在“荆棘篇”和“王冠篇”之外新增四万余字的“年轮篇”,同样以时间为刻度,纪念后来的岁月。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史铁生等 著,博集天卷 出品本书是一部由史铁生、沈从文、丰子恺、梁实秋、林海音、朱自清、老舍等15位文学名家联袂奉献的关于生命美好的散文合集。 人生那么长,我们总会经历一些生活的失意,命运的打击,但人生并不全是失意和打击,不是吗?走在人生路上,只要一直向前,不经意间我们总能邂逅一些美好的时刻或经历,它们如同山间的清风,在一瞬间轻轻吹过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感动和抚慰,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这些美好的时刻或经历可能来自不同的方面,如亲情的思念、友情的缅怀、往事的回味、美食的品尝、生活的感悟等,它们无不给人带来愉悦和慰藉,让人领略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本书传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只要我们珍惜日常,过好当下,心怀信念,相信未来,我们的愿望一定会慢慢实现。
-
咸酸之外赵鸿飞 著本著在总结与继承前贤时彦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文学批评史为切入点,以诗学思维为方法论,以宋代唐诗研究学术史为研究对象,把以唐诗为背景的宋代诗学体系构建这一独特的文化和文学批评现象,置于宋代文学发展的宏阔背景下,从宋代唐诗研究的层面分布、演进历程、研究方法及其特征、历史地位诸方面,考察其是如何与这一时期的学术背景、学术潮流和文学风会,特别是与诗歌创作的交融互动关系,并对其话语机制的生成过程进行了学理分析、理论阐释和全面回顾,推原其传承演变的轨迹,凸现其隐在的稳定内核与基本精神,探究了这一时期唐诗研究的美学品格及其学术表达。并且进一步延伸了研究视野,对宋诗创作与唐诗创作手法、美学观念和诗学趣尚的接受与消解过程也作了考察。与此同时,还扩容了文献的范围,既有总集、别集、诗话、笔记、正史、方志、类书、丛书,也有诸多序跋、书信、诗论、碑志、“论诗”诗等,对其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梳理、解读和分析、研究。
-
树犹如此白先勇 著,理想国 出品《树犹如此》,白先勇亲自编选的散文集,收入代表作,谈同志,谈师友,谈艾滋,谈亲情。纪念对人生影响深远的至友王国祥,三姊先明,人间悲悯,蕴藏波澜;辗转桂林、上海、南京、台北、纽约,文化乡愁叠加,归于何处。在倾注心血和青春的同人杂志《现代文学》,以文会友,情笃一生。他也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困境,艾滋病患的挣扎和勇气。篇篇可见白先勇内心最真的大爱大恸。生命繁华之欢喜,伤逝消亡之不舍,白先勇的天真执着和无可奈何,在散文中化为真实的有情世界。白先勇作者说:“我想我们一生中都在追求各种理想,尤其是情感方面的理想。对我个人来说,我不是一个肯随便妥协的人,可以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吧。对于艺术,对于感情,追求至善至美,那么就容易产生幻灭,遭受到幻灭的痛苦,而且我也发觉到很多人如此。”
-
钱理群选读鲁迅钱理群2004年,钱理群教授在南师大附中为高中生开设“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大学教授走进中学校园,引发热议,也成为当年的新闻事件。我店已出版的《钱理群中学讲鲁迅》是以当年的授课文字实录为底本的讲稿,本书则是钱理群老师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王栋生等老师为这次授课合作编选的教材,分为“感受鲁迅”“阅读鲁迅”“研究鲁迅”等几部分,按照主题选取适合青少年的鲁迅文章,每组文章之前都有钱理群撰写的长篇导读,亦有大量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钱理群教授称,此举力求“将鲁迅的遗产真正有效地传递给我们下一代”。 “鲁迅与青年”本身就是一个讲不完的话题;鲁迅无论在生前还是去世后都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绝非偶然。这首先是因为鲁迅是一个“真的人”,他敢于公开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鲁迅恰恰是在人们因为缺乏勇气和智慧而停止思考,满足于似是而非以自欺欺人时,把思想的探索进行到底,从不顾忌将会引出什么“可怕”的结论。……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袒露在青年面前,和他们一起探讨与寻路,青年人可以向他倾诉一切,讨论、争辩一切,他是青年人的朋友。从小结识这样一位“真”的成年人,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鲁迅作为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语言以口语为基础,又融入古语、外来语、方言,将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极致,又极具个性与创造性。阅读鲁迅作品,不仅能得到精神的启迪以至震撼,还能得到语言的熏陶与美的享受。尽管初读时会有些困难,但坚持读下去,自会有自己的发现与感悟,而且常读常新。——钱理群
-
钱理群中学讲鲁迅钱理群这是我和中学生,以及中学生和鲁迅之间一次心灵的相遇和交流,而且我也在这样的交流中又和鲁迅有了一次相遇,在某些方面,也就有了新的体认。2003 年出版了我在北大给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鲁迅研究”课的讲稿,现在再出我的中学鲁迅讲稿,就算是配了套:我一直将对处于生命发展不同阶段的中国人讲鲁迅,视为自己学术和生命的一个使命。鲁迅是永恒的“山”,而年轻人却是一代一代流动的“水”,这“山”和“水”的关系,是永远引人遐想的。——钱理群钱理群从北大退休后,于2004 年回到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为中学生开了一门选修课。大学教授为中学生开选修课,这成了当年的新闻事件。2005 年,他又在北京大学附中、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分别开设了一学期 “鲁迅作品选讲”选修课。2009 年又应邀到台湾清华大学讲授了这门课。台湾学生对鲁迅的独特体认,使作者对鲁迅思想的普遍性、超越性和超前性有了更为深切的体认。本书就是根据这四轮开课的录音整理而成,每一部分都附选了学生的优秀作业和调查摘录。
-
钱理群北大讲鲁迅钱理群人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良好时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充满了困惑,甚至感到绝望,这时就走近鲁迅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与鲁迅的特点有关?——当然,这或许只是我们这一代的经验,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会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刻,什么瞬间,和鲁迅相遇。——钱理群钱理群的“鲁迅研究”多年来都是北大热门选修课。与学院派研究追求感情零度介入相反,他选择全身心的激情投入。在感受到生命困境和现实困扰之际,他总是回到鲁迅那里探寻答案。而他对鲁迅的读解,也因此超越知识与学术的范畴:他的课堂,是生命与生命的慰藉、心灵和心灵的对话、思想对思想的碰撞。本书是钱理群在告别北大讲坛之前的“最后一次演讲”的现场录音整理讲稿。钱理群试图把鲁迅还原到历史现场和时代氛围之中,对其生命足迹、思想脉络和文学作品一并进行“文本细读”。隐约回荡在这纸面和文字间的钱理群的动情的声音,在春日阳光漫漫的课堂中,把不再是神话人物和历史雕像的鲁迅与年轻学子们系在一起。
-
皮囊蔡崇达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皮囊,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抵御风雨的盔甲。皮囊之下,是在生活重压下翻腾不休的心,柔软与坚硬并存。 一本“从骨头里抠出来的书”,14段经历,讲述少年变为青年所要经历的一切人和事。 在《皮囊》里看见自己,成长自己,和解自己。
-
王小波的遗产李静《王小波的遗产》是李静关于作家王小波的评论与回忆文章的结集,断续写于1995年至2022年。1995年她在一家报社实习,初识王小波,写下第一篇短专访《“真理本身也许就很有趣”》。《海绵记》写于2022年4月,是她人到中年时预防遗忘的细节记忆与片段反思。中间各篇,写于不同的年份,显现对王小波不同程度的理解。总成一书,以纪念王小波给中国文学带来的解放性的笑声,以表达作者对他文学遗产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