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MPLS实现技术
作者:(美)Eric W.Gray著;罗志祥,朱志实,黄本雄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1-01
ISBN:9787505392397
定价:¥1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这本书被确定为一本关于MPLS技术的、独立的、知识完备的参考书。但是,MPLS作为一种技术,它与大量的其他技术(例如各种各样的路由协议、链路层技术以及(至少是在理论上)网络层技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书将不对单个的路由协议规范进行描述,除非那些与MPLS直接相关的路由协议。关于路由与网络以及链路层技术,有许多很好的参考书。本书对MPLS技术所蕴含的有关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描述,介绍了MPLS的历史、MPLS与现有交换协议间的关系、MPLS的系统结构及其特殊的MPLS封装;详细论述了ATM、帧中继、POS及以太网如何支持MPLS,MPLS如何提供增强服务(如服务质量、流量工程和虚拟专用网);本书还详述了MPLS与其他技术(包括路由协议、链路层以及网络层技术)的相互影响,以及隧道技术、封装、标签分布、环路缓解、检测与预防等。本书为网络工程师、网络设计者和网络管理者提供了实现与开发MPLS技术所必需的所有资料,是一本有关MPLS技术的非常理想、完备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暂缺《MPLS实现技术》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标签交换概述
第1章 思想
1.1 标签交换
1.1.1 桥接、交换以及标签交换
1.1.2 转发的复杂性
1.1.3 新的交换范畴
1.2 标签置换
1.3 信令标签
第2章 历史概述
2.1 早期的概念
2.1.1 局域网仿真
2.1.2 ATM上的多协议
2.1.3 信元交换路由器
2.1.4 Ipsilon公司的IP交换
2.2 标志交换、ARIS以及其他提案
2.3 MPLS工作组
2.3.1 信令草案的发展
2.3.2 封装以及相关草案的发展
2.3.3 框架、体系结构以及其他通用草案的发展
2.3.4 虚拟专用网络、流量工程以及多路径优化草案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章 整体框架
3.1 必要条件
3.1.1 与路由的关系
3.1.2 与网络层协议的关系
3.1.3 与链路层协议的关系
3.2 优点
3.2.1 简单的转发范畴
3.2.2 显式路由的LSP
3.2.3 流量工程
3.2.4 服务质量
3.2.5 工作划分
3.2.6 路由协议的扩展性
3.2.7 通用信令
3.2.8 简化管理
3.2.9 缩短时延
参考文献
第4章 体系结构
4.1 MPLS系统的组件
4.1.1 标签交换路由器
4.1.2 标签交换式路径
4.1.3 打标过的分组
4.2 MPLS系统的功能
4.2.1 标签分布
4.2.2 合并
4.2.3 标签堆栈操作
4.2.4 路由选择
4.3 MPLS的操作模式
4.3.1 标签分配模式
4.3.2 标签分布模式
4.3.3 标签保持模式
4.3.4 控制模式
4.3.5 标签空间
参考文献
第5章 应用性
5.1 概述
5.2 分组的封装
5.3 信令
5.3.1 硬状态协议和软状态协议
5.3.2 LDP
5.3.3 CR-LDP
5.3.4 RSVP-TE
5.3.5 MPLS-BGP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PLS标准详述
第6章 执行选择
6.1 拓扑与流
6.2 隧道技术
6.2.1 对等体到对等体隧道
6.2.2 显式路由隧道
6.3 封装
6.3.1 媒介方面的细节
6.3.2 MPLS填充片
6.4 标签分布
6.4.1 采用BGP捎带标签分布
6.4.2 采用RSVP捎带标签分布
6.4.3 标签分布协议
6.5 环路以及环路缓解、检测和预防
6.5.1 环路的影响
6.5.2 环路缓解
6.5.3 环路检测
6.5.4 环路预防
参考文献
第7章 服务
7.1 基本的服务
7.1.1 采用LDP
7.1.2 采用BGP
7.2 QoS:保险的服务
7.2.1 采用集成服务方式
7.2.2 采用差分服务方式
7.3 流量工程
7.3.1 MPLS的角色
7.3.2 流量工程的工作方式
7.3.3 业务流干线的属性
7.3.4 资源属性
7.3.5 基于约束的路由
7.3.6 路径建立和维护
7.3.7 采用TE业务流进行负载分布
7.3.8 故障处理
7.3.9 方法
7.4 虚拟专用网
7.4.1 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语
附录B 术语解释
第1章 思想
1.1 标签交换
1.1.1 桥接、交换以及标签交换
1.1.2 转发的复杂性
1.1.3 新的交换范畴
1.2 标签置换
1.3 信令标签
第2章 历史概述
2.1 早期的概念
2.1.1 局域网仿真
2.1.2 ATM上的多协议
2.1.3 信元交换路由器
2.1.4 Ipsilon公司的IP交换
2.2 标志交换、ARIS以及其他提案
2.3 MPLS工作组
2.3.1 信令草案的发展
2.3.2 封装以及相关草案的发展
2.3.3 框架、体系结构以及其他通用草案的发展
2.3.4 虚拟专用网络、流量工程以及多路径优化草案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章 整体框架
3.1 必要条件
3.1.1 与路由的关系
3.1.2 与网络层协议的关系
3.1.3 与链路层协议的关系
3.2 优点
3.2.1 简单的转发范畴
3.2.2 显式路由的LSP
3.2.3 流量工程
3.2.4 服务质量
3.2.5 工作划分
3.2.6 路由协议的扩展性
3.2.7 通用信令
3.2.8 简化管理
3.2.9 缩短时延
参考文献
第4章 体系结构
4.1 MPLS系统的组件
4.1.1 标签交换路由器
4.1.2 标签交换式路径
4.1.3 打标过的分组
4.2 MPLS系统的功能
4.2.1 标签分布
4.2.2 合并
4.2.3 标签堆栈操作
4.2.4 路由选择
4.3 MPLS的操作模式
4.3.1 标签分配模式
4.3.2 标签分布模式
4.3.3 标签保持模式
4.3.4 控制模式
4.3.5 标签空间
参考文献
第5章 应用性
5.1 概述
5.2 分组的封装
5.3 信令
5.3.1 硬状态协议和软状态协议
5.3.2 LDP
5.3.3 CR-LDP
5.3.4 RSVP-TE
5.3.5 MPLS-BGP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PLS标准详述
第6章 执行选择
6.1 拓扑与流
6.2 隧道技术
6.2.1 对等体到对等体隧道
6.2.2 显式路由隧道
6.3 封装
6.3.1 媒介方面的细节
6.3.2 MPLS填充片
6.4 标签分布
6.4.1 采用BGP捎带标签分布
6.4.2 采用RSVP捎带标签分布
6.4.3 标签分布协议
6.5 环路以及环路缓解、检测和预防
6.5.1 环路的影响
6.5.2 环路缓解
6.5.3 环路检测
6.5.4 环路预防
参考文献
第7章 服务
7.1 基本的服务
7.1.1 采用LDP
7.1.2 采用BGP
7.2 QoS:保险的服务
7.2.1 采用集成服务方式
7.2.2 采用差分服务方式
7.3 流量工程
7.3.1 MPLS的角色
7.3.2 流量工程的工作方式
7.3.3 业务流干线的属性
7.3.4 资源属性
7.3.5 基于约束的路由
7.3.6 路径建立和维护
7.3.7 采用TE业务流进行负载分布
7.3.8 故障处理
7.3.9 方法
7.4 虚拟专用网
7.4.1 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语
附录B 术语解释
猜您喜欢